分享

知行合一

 欧阳忆箫 2022-09-30 发布于广东

徐爱说:“古人把知行分成两回事,也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有一个分别,好弄明白。一边对知下功夫,一边对实践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先生说:“但是,这样说反而丢失了古人的本意了。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了,知行一同存在。

古人之所以将行与知分开,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社会上有一种人,他们完全不会认真思考观察,只是懵懵懂懂地随意做事情,一个劲胡行妄作,因此必须跟他讲'知’的道理,他才能够清醒地做事。

还有一种人,不切实际,漫天空想,又完全不愿意有所行动,只是靠主观猜测、捕风捉影,因此必须教他'行’的道理,这样他才能正确地知。

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才将知行分开说的,如果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只要一个知或行就够了。今人非要将知行分开,以为必须要先认识才能实践。自己先去讨论如何做到知,等到真正知了才去做行的功夫,最后终身无法实践,也终身一无所知。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再是一个小毛病。现在我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对症下药;而且这并非我凭空杜撰,知行的本体原本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知行合一的宗旨掌握了,即使将知行分开说,两者仍然是一回事,是一个整体;如果没领会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便说二者是一回事,那又何济于事呢?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而已。”

                         ——《传习录》译文节选

碎碎念:老爱念叨着“知行合一”,最初的理解很简单,那就是说到做到,我想到了什么,那我就去做什么。就这么简单粗暴。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看了度阴山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虽然没看完,但是大约明白了“格物致知”和“事上练”,看到这个概念后才明白了高中的实验楼为什么叫做“格致馆”。我所理解的“格物致知”,那就是洞悉事物本质,搞懂事物运行发展规律。《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好奇心促使我去探索很多东西,包括人、事还有风景。胜负欲又驱使着我主动或者被动地经历了一些事,勉强算是在事上练吧。

最初的认识明显是不到位的,因为我停留在认知指导行动的概念上,秉持谋定而后动的理念。之后我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先行动后思考。再后来就是两个极端疯狂摇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最近读了《传习录》,才发现原来理解的浅薄了。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你真的领悟了,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行动。没有行动的话,说明还是没悟透,还不算“知道”。从这点来看,知行确实是合一的。

最近看复利思维,我有时候也会在脑补知与行之间的成长关系图,它不是线性增长的,应该是呈指数增长的。认知指导行动,行动反哺认知,形成一个“利滚利”的成长系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