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和病案举隅

 自由自在中医 2022-09-30 发布于湖南
主审/禤国维 太渔医话 2022-03-21 15:58

    3.病案举隅

    案1  2005年春节会诊病例

    唐某某,男,83岁。

    病情简介:患者患糖尿病肾病合并肺部感染、褥疮感染。初诊时见面部浮红如妆,躁动不安,膝冷足寒,尺脉微弱,重按似有似无。当时家人考虑能否过完春节,以便准备后事,邀中医会诊。

    余根据以上情况,用滋阴敛阳、引火归原之法治之,处以附桂八味汤加味。

    中药处方:

    熟附子10g(先煎)肉桂3g(焗服) 五味子10g 山茱萸10g茯苓15g 怀山药15g 丹皮15g 泽泻15g 甘草5g

    另炖高丽参10g,送服安宫牛黄丸l丸。

    第二天病者家属来电话曰:服药半天后躁动减少,呼之稍能应答,说明有所好转。嘱仍按上方处理。

    第三天再诊病者面部转苍白,已无躁动,应答灵活,膝冷足寒亦好转,尺脉仍微弱,但重按已明显。嘱仍继续用上方处理。

    经半月治疗,患者全身情况好转。

    按:本症属肾阴虚极不能敛阳,阴阳将欲离决之状态,此时真阳不能内守真阴之中,上越外浮,多见于一些危重患者,此时应以滋阴敛阳、引火归原之法以治之。方以附桂八味汤加味。附子对于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者能救其急,肉桂对于杂症中的寒甚阳浮之症也能屡建奇勋,二者相须为用,有“猛将加以旗鼓”之功效,能入肾命之间同气相求,引火归宅。山茱荧以补肝肾,涩精气;五味子以生津敛汗滋肾之效;山药健脾气,固肾精;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将相火而制虚阳浮动;甘草以调和诸药。

    案2

    陈某某,女,37岁。

    初诊:2007年8月20日

    主诉:全身反复起红斑水疱1年余

    病情简介: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躯干、四肢起红斑、水疱,容易破溃,患者曾至当地医院就诊,行皮肤病理活检术结果提示符合天疱疮改变,诊断为“天疱疮”,给予口服强的松30mg、一日1次后,皮疹得到控制。其后激素逐步减量,减至1Omg时皮疹均反复发作。患者为求综合治疗,于2007年8月转诊至我院。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数。

    专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多个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水疱,尼氏征阳性,破后留有糜烂面,口腔可见散在的少许水疱。

    中医诊断:火赤疮。

    西医诊断:天疱疮。

    治则治法:滋阴泻火。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中药处方:

    蕤仁肉15g熟地15g 丹皮15g 山药15g 茯苓15g 益母草15g 生地15g 青蒿5g(后下) 甘草5g 薄盖灵芝15g 首乌15g 鸡血藤15g

    同时,以强的松1Omg口服,并配合滋阴狼疮胶囊口服以滋阴补肾。

    规律治疗3月后,患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予减强的松至5mg,继续于原方基础上辨证加减。

    2009年11月,患者全身未见新发红斑、水疱,全身未见明显不适,予停胃强的松,继续以上方为基础,辨证加减,并配合滋阴狼疮胶囊口服。

    2012年1月患者停药,其后全身未见新发皮疹,无明显不适。2015年5耳患者因月经不调复诊,追问病史,患者表示停药后天疱疮未曾复发,自觉全身状况良好。

    按:本病属中医“火赤疮”范畴,本病多急性起病,慢性经过,病程较长。多与素体肾阴不足,阴虚内热,外感风热、湿热之邪有关。故治疗本病除了祛邪之外,要注意补养肾阴,才能使机体恢复正常免疫状态,达到阴平阳秘。使用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用茯苓、山药、蕤仁肉以补脾肾;丹皮、生地清心凉血泻火;青蒿清虚火;熟地、鸡血藤、益母草以养血活血散瘀;首乌以养血滋阴;薄盖灵芝补虚,调和阴阳;甘草调和诸药。此外,处方中蕤仁肉、薄盖灵芝等药性微温之品,使补阴中兼能补阳,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