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王赵允弼:宋太宗活最久的孙子,图谋皇位失败,还能尊荣终老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大宋朝在皇位传承上,虽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流血事件,但并不代表都是一帆风顺,像宋英宗即位,就有个地位崇高的宗亲跳出来,对他的身份不予承认,想取而代之,这位图谋皇位的宗亲,就是宋太宗的亲孙子北海郡王赵允弼

01,仁宗的童年玩伴

相孝定王赵允弼(1008-1069),字公辅,是宋太宗赵炅的孙子,韩恭懿王赵元偓(即赵元墦)之子,母楚国太夫人耿氏。
按赵允弼墓志记载,他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生于大内东宫,他32岁的父亲赵元偓时为相王,他已经41岁就夭折五个儿子的三伯父真宗赵恒,对他的降生很是欣喜,为他亲自书写小名赐之。
有个小问题令猴格很疑惑,就是身为亲王之子的赵允弼为何会出生在大内东宫?
通过查询到的资料推测,很可能是赵元偓和八弟赵元俨一样,虽然出阁,但并没有就第,而是一直居住在禁中,所以赵允弼才出生在大内东宫。
因为宋朝皇子有“权就东宫”的权力,在出阁时府邸没有完工,或者出阁但没有出外就第的,就会居住在东宫附近,即便结婚生子,仍然可以在禁中居住。
真宗时期,只有两个皇弟赵元偓、赵元俨居住在禁中,直到大中祥符八年(1015),因为元俨居住的宫室失火,当年四月二十三,元俨由荣王降封端王,出居宫外,赵元偓一家也从东宫徙居景龙门外。

虽然徙居宫外,真宗为了表示兄友弟恭,还特意驾临六弟元偓家,并在当年十一月,给8岁的赵允弼授职右千牛卫将军,还时常召允弼入禁中,和4岁的皇子赵受益(仁宗)一起玩耍。
真宗每次召侄子入宫,都让皇子仁宗以兄事之,但小小年纪的赵允弼,就已经深谙君臣之道,总是恭敬又局促不安地表示不敢当,让真宗对他越发喜爱。
某次,真宗在御楼大酺庆贺,就让侄子允弼和仁宗一起并坐观看,之后又陪同仁宗去资善堂,真宗还以金笔格及黄金铸的祥龟赏赐侄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允弼又迁为右监门卫将军,天禧二年(1018)八月十五,8岁的仁宗被册立为皇太子,11岁的赵允弼则被授为英州刺史。
尽管真宗又给儿子找了两个小侄子(赵宗旦、赵宗颉)做伴读,但仁宗和堂兄赵允弼还是很有感情的。

02,执掌大宗正司

乾兴元年(1022)二月十九,真宗驾崩,太子仁宗即位,赵允弼晋升为蔡州团练使。天圣七年(1029)九月,进为单州防御使,明道二年(1033)十月,进贝州观察使,景祐二年(1035)十一月,进安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景祐三年(1036)七月十九,由于赵宋宗室人口的急剧增长,宗室们的居住地也越来越拥挤,仁宗就在宗正寺之外新设立一个宗室机构,即大宗正司。
任命太宗系当时最年长的宁江节度使赵允让知大宗正事,太祖系当时最年长、以贤德著称的彰化留后赵守节(太祖-赵德昭-赵惟吉)同知大宗正事。
宝元二年(1039)七月初一,同知大宗正事赵守节卒,身为堂叔的仁宗追赠他为镇江节度使、丹阳郡王,谥僖穆。
随着赵守节的死,同知大宗正事的职务就空出来,按理说,应该由太祖系后人接任的,但私心作祟的仁宗却在七月二十,任命堂兄赵允弼同知大宗正事。
当时赵允弼才32岁,而担任正职的赵允让已经45岁,任命赵允弼,有他是当时太宗诸孙中年龄仅次于赵允让的缘故,自然也有和仁宗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情义。

庆历四年(1044)七月十六,仁宗大封宗室,但只有四位获封郡王,即赵廷美之子武胜节度使、同平章事、冯翊郡公赵德文为东平郡王;赵允让(50岁)为汝南郡王;赵允弼(37岁)为北海郡王;赵元俨子镇国留后赵允良(32岁)为华原郡王。
并在八月份,晋升赵允弼为武康军节度使,同年,仁宗又奠定大宗正司是最高宗室管理机构的地位,可以说,大宋朝的四位郡王中,赵允让和赵允弼才是最有权势的。
为了表示敦亲睦族,真宗喜欢鼓励宗室进行学术活动,一起吟诗射箭,搞各种宫廷宴会,仁宗延续其父的习惯,不过,由于赵家人的繁衍,室外活动逐渐被室内的宴会和竞赛所取代,仁宗和宗室们见面的场合也只能是盛大的宴会上,他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宗室。
赵允弼自然和普通宗室不同,每次宴会上,他都是距离仁宗最近的,但凡遇到射箭的节目,赵允弼是每射必中,仁宗也经常赏赐堂兄衣服金带,以示嘉奖。
有一次,仁宗在崇政殿举办宴会,一直欢宴到日暮时分,赵允弼喝得大醉,仁宗不但特赐玉盘龙脑山白玉杯,还允许堂兄在殿门就乘坐银饰的肩舆回家。
皇祐二年(1050)十月,赵允让迁平江节度使、兼侍中,赵允弼迁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允良迁镇江节度使、同平章事。

03,地位最尊、辈分最长的皇三代

由于赵允让和赵允弼长久执掌大宗正司,至和二年(1055)五月初一,仁宗趁着乾元节特意推恩,以赵允让之子右领军卫大将军赵宗师为康州刺史,赵允弼之子右监门卫将军赵宗乔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看着两个堂兄独领风骚还恩荫儿子,赵允良表示羡慕,他就以死去的老父亲赵元俨的名义乞求仁宗,让他也去大宗正司挂职。
按照制度,大宗正司只有一个“知”和“同知”,由于赵允良的请求,抹不开面子的仁宗就特意增置一个“同知”,在当年六月初一,任命堂弟赵允良同知大宗正事。
但才下诏命,就被台谏官狂喷,台谏官说,大宗正是表率之地,应该选择贤才,不是乞求就能给的,允良的操行不修,不能担任宗正,仁宗被喷了一顿,就罢免了允良,给他徙镇奉宁军。
为了体现两位堂兄的尊贵,六月初九,仁宗以知大宗正事赵允让为判大宗正事,同知大宗正事赵允弼为同判大宗正事。

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64岁的赵允让薨,追谥濮王,谥号安懿,在太宗诸孙中,年龄最长、地位最尊者就是52岁的赵允弼了。
嘉祐五年(1060)十二月十五,北海郡王赵允弼改武宁军节度使,兼侍中,判大宗正事;华原郡王赵允良终于按资历为同判大宗正事,当然,这时候太宗诸孙除了仁宗,也就只剩下赵允弼、赵允良、赵允初三个。
十二月十七,仁宗又以太祖系素有贤名的右卫大将军、蕲州防御使、安国公赵从古(太祖-赵德芳-赵惟能)权同判大宗正事。
在仁宗晚年,年龄最长、地位最尊、把持大宗正司的赵允弼威望极高,俨然宗室领袖。而仁宗无子,一直为皇子的事情辗转反侧,但终究没有再生出皇子,在大臣的劝谏下过继死去的堂兄赵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为嗣子。
但众所周知,仁宗对生儿子一直都不死心,尽管过继了赵宗实,他还在做梦生出自己的儿子,所以,赵宗实的存在就有点尴尬,身为皇子却不被人放在眼中,为了避嫌,就是亲兄弟也没人和他多交往,位份最尊属、且和仁宗关系很好的赵允弼,对这个一步登天的侄子很不以为然。

04,对皇位亮出野心、与英宗竞争

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仁宗驾崩,为了避免生变,当天晚上,曹皇后就紧闭宫门,严禁出入,第二天四月初一,扶持嗣子赵宗实即位,是为英宗。
按照大宋朝的旧制,嗣天子即位,应该是亲王级别的宗室先行入贺,然后是禁军,再然后才是百官。
英宗在过继前,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庶子,如果不是仁宗收养过他,扔在宗室堆里都找不到他,没有功劳,也没有威望,除了一个过继皇子的身份,什么拿出手的都没有,何以服众?
更何况,仁宗驾崩的仓促,连遗诏都没有留下,如果有人做文章不是没有可操作性,君不见真宗是板上钉钉的太子,还差点被皇后嫡母废弃?别说英宗一个才过继不到半年的嗣子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身为皇后的曹氏和身为首相的韩琦,都愿意拥护英宗这个过继皇子,不过,除了后宫和宰执,新皇还要获得宗室领袖、也就是判大宗正事赵允弼的支持,或者说不反对。

因此种种,韩琦就让英宗先单独召见堂伯父赵允弼,如果赵允弼对新君没有异议,那就代表宗室没有异议,所以,赵允弼是必须要拿下的,为防万一,韩琦还做了两手准备,让殿帅李璋、步帅郝质率禁军埋伏听令。
那么,赵允弼同志对堂侄英宗的即位是个什么态度呢?
当赵允弼入殿后,韩琦就先发制人:先帝晏驾,太子即位,大王当贺!
眼看英宗就在御座上,赵允弼却没应有的尊重,反而明知故问:皇子是谁?
韩琦说:钜鹿郡公。
赵允弼对英宗的皇子身份却并不承认,不屑的质问韩琦:岂有团练使为天子者?为什么不立身份最尊贵者?
韩琦强硬地说:先帝有遗诏让皇子即位。
赵允弼一边说乌用宰相,一边自顾自走向御座,这是赤果果不把新君英宗放在眼里,韩琦只能采用第二方案,大声呵斥:大王是人臣,不得无礼!
殿帅李璋、步帅郝质听到韩琦的信号,急忙率甲士入殿,没有大臣和军队支持的赵允弼,面对一步之遥的御座,只能低头向端坐的英宗称贺。
看赵允弼表示臣服了,英宗这才召见宗室其他诸王,并接受禁军和百官的朝贺,完成他有惊无险的即位流程。
尽管赵允弼对英宗即位有不满,还公然向皇位伸手,但面对这位身份最尊贵、年龄最长的伯父,英宗也不能有啥报复行为,反而要给他加官进爵,徙护国军节度使,兼中书令,袭封东平郡王,并诏五日一奉朝。
对皇位一击不中就缩回手的赵允弼,继续安享尊荣,平日里读书写字吟咏自娱,和伴读姜潜论论孟子,搞搞学术交流会,还让诸子旁听,别提多优哉游哉,英宗为此还多次下诏褒奖,夸堂伯父有二献之风(二献指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和东汉沛献王刘辅)。

05,安享尊荣的皇伯祖

治平四年(1067)正月初八,英宗驾崩,十七日神宗即位,拜堂伯祖赵允弼为太保,行凤翔尹,领凤翔雄武军,和堂叔祖襄阳郡王赵允良一起听朝朔望。
就在这年夏天,赵允弼83岁的老母亲光国太夫人耿氏病重,性情至孝的赵允弼夜不解带的服侍,又用香烧灼胳膊在庭院为母亲祈福,在母亲薨逝后,不但对丧礼诸事亲力亲为,在出殡时还赤足步行护送棺木。
这并不是赵允弼在做戏,是真的孝顺,因为他十岁丧父,身为独子的他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尽管耿氏之死属于喜丧,赵允弼依旧是悲伤难过。
更不幸的是,还没等赵允弼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熙宁元年(1068)正月十八,他45岁的嫡长子赵宗述又病逝,神宗皇帝来祭奠时,亲自来探望伯祖赵允弼,看着赵允弼消瘦的面容,神宗慰存良久,并起复守丧的赵允弼为冠军大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
赵允弼拒绝起复,请求为母亲终丧,神宗恳请他起复治事,赵允弼屡次坚辞,神宗只好允许。

但赵允弼并没有完成对母亲的终丧,当年七月,就重病不能起,他悲哀的召见诸子说:我的病情来势凶猛,看来是不能完成人子最后的孝道了,无奈呀!
说完就流泪不止再不发一言,或许上天被他对寡母的孝心感动,当天晚上,昏雾迷漫庭院,南方有风雨声,持续很久很久,到二更时分,赵允弼盍然而逝,享年62岁,时为熙宁二年七月初九。
随着赵允弼之死,宋太宗的孙子辈就没有存世者了,赵允弼是太宗活最久、死最晚的孙子。
七月初十,神宗闻讯,亲临祭奠皇从伯祖,并临哭之恸,所赐甚厚,为之辍朝三日,又在苑中为赵允弼服丧,为此,宰相还率百官在崇政殿奉慰神宗。
门下追赠赵允弼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相王,太常博士考订谥法,说五宗安之曰孝,纯行不差曰定,追谥赵允弼曰孝定。
赵允弼娶妻李氏,封崇国夫人,是昭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李昭亮之女,李昭亮是名将李继隆之子,也是仁宗的亲信玩伴。
和生育艰难的仁宗不同,同样是独生子的赵允弼,则生了七男八女二十个孙子,可谓子孙繁茂,仅次于赵元佐系和赵元份系。

06,猴格说

赵允弼仪质英迈,行端识远,六经诸史,百家之言,无所不读,虽然生而富贵,但遇事戒慎,进止有法度。
虽然墓志上免不了过于美誉,但宋朝宗室中,的确出现不少文人精英,他们有的学习六经、诗歌、绘画、书法、音乐、历史,还有学习佛道、医术、天文、地志、游戏,在文人化的道路上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这也是宋朝皇帝推动的结果,赵官家们鼓励宗室好学,鼓励宗室沉迷学术研究,还经常为宗室举行公开考试,向名列前茅者颁发优厚的奖赏,如此一来,宗室们自然是只能通过学习才能露脸。
所以说,赵允弼能够被仁宗看重并亲近,当然不只是他的身份地位,还有他自己的能力,文通六经,武射必中,又和仁宗一起长大,因此才被仁宗倚重。
据说仁宗经常和赵允弼不分彼此,解下自己佩戴的通犀带就赏赐给堂兄,但赵允弼并没有因为堂弟的宠信而失去分寸真的去佩戴。

赵允弼总领大宗正司凡三十年,在宗室中很有威望,从仁宗亲政后,行郊祀籍田明堂恭谢祫飨之事者十一,他为终献者五次,为亚献者五次,奉九推之礼一次,功臣号累计十四字,积阶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食邑一万七千一百户,食实封四千八百户,官衔长达一百字。
而赵官家的子嗣不旺是众所周知,赵家宗室们也有很多早亡,像宋太宗的28个孙子,活到仁宗晚年的只有赵允让、赵允弼、赵允良、赵允初,生封郡王的只有前三个。
也就是说,大宋朝仁宗年间就没有亲王级别的宗室,生封郡王的都寥寥无几,可见赵官家对宗室的吝啬以及防范。所以,在仁宗朝,地位最尊贵的除了赵允让,就是赵允弼,活到最后的也只有赵允弼。
如果,赵允弼在嘉祐八年,获得皇后、或者宰臣、或者禁军,任何一方的支持,英宗就断无可能顺利即位,正是赵允弼素有威望,即便他对皇位伸过手,英宗父子也不能咋滴他,还得当吉祥物一样的供奉着,不然,结果就是英宗父子不能承受的。

为何年近花甲的赵允弼,在仁宗时代恭谨一生,却在英宗即位暴露他的野望呢?
以猴格之见,其实原因也简单,一来是大宋朝的传承制度并不稳定所致,有兄终弟及,也有父死子继,所以,赵允弼要想上位还是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来就是大宋朝的封爵制度造成的,因为所有宗室成员,不管生母地位如何,都是彼此平等的,从来都是选择现存最高辈分中、最年长的成员,来担任宗支领袖。
赵允弼本身就是宗支领袖,又是当时现存辈分最高、地位最尊的一位,面对弱势的英宗,他生出野心不是很正常的?所以,韩琦最防范的也是他啊!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