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猎奇的请绕道。妙玉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合情合理的富家女。 这个富家女从小多病,按照当时的习惯,就得送她出家才能好。不奇怪,书中说黛玉多病,和尚也提过这样的建议;书中没说香菱多病,和尚说她“有命无运”,也建议她出家。虽然林如海和甄士隐都拒绝了,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确实有这样的说法。 妙玉的父母并不打算让女儿“青灯古佛”终老于此。理由是她出家而不落发,为什么?当然是为了过几年还俗时方便点。过几年年纪大一点、身体好一点的时候,还要还俗结婚、过正常贵族妇女的日子。这几年就是在寺院里养病,等于是疗养院。 要疗养,肯定是找家附近的疗养院,小姑娘嘛,保护、照顾都方便。但是妙玉住的蟠香寺,离家是近了,却不甚严谨:邢岫烟一家就是贷蟠香寺的房子住的。邢家可以在这里住,别人就不能出入吗?这样一不小心,某个“权势”看到、或者听说了有个漂亮尼姑,就趁机以势压人、企图强占。像《儿女英雄传》里何玉凤、《京华烟云》中牛东瑜“企图诱拐一个尼姑”一样。 妙玉是书香之家的千金小姐,当然不肯屈从于“权势”。要知道对方既是“权势”,怎么肯娶一个尼姑为正妻?还不是始乱终弃。但是妙玉家人抵抗不了“权势”的权势,只好请妙玉的师父,以“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为借口,护送女儿进京避难。这就是岫烟 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俱已亡故”,家乡已经无人庇护,所以师父临终告诉妙玉“衣食起居不宜还乡”。 师父还说了一句“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出家人还会有什么“结果”?当然是等着未婚夫家来人,照顾、接纳妙玉。这显然是师父与妙玉父母以及妙玉未婚夫家早已达成的协议:像薛蝌送妹“进京发嫁”一样。妙玉的珍贵古董茶具,就是她嫁妆的一部分,也像宝琴的“外国的女子”的五言律手墨一样。 但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单身尼姑,在城外牟尼庵里住着,到底不是长久之计。正好她“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等于是尼姑中的名士。正好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无所不用其极,很需要这样一位“名尼”来装饰。于是一拍即合:她来给贾府装点门面,贾府给她提供庇护。 至于“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不过是妙玉和贾府谈的待遇条件。而贾府肯“屈尊”下帖子请她,也不是对她个人感兴趣,只不过是给“名尼”应有的客气待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