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常见痰饮的辨证治疗(上)

 dzlbs 2022-10-01 发布于四川

【定义】

痰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所引起,其中尤以脾阳不运为发病之关键。痰饮之为病,随处留积,走于肠间则沥沥有声;留于胁下,则咳唾引痛;溢于四肢,则身体疼重;上迫于肺,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痰饮涉及的范围很广,广义的是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所划分的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的是指四饮之一的痰饮。至于留饮、伏饮,则因饮邪留而不去、伏而不出而命名,包括在四饮之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痰饮。自隋唐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证的学说,盖饮积即可生痰,痰饮与痰,以质之清稀、稠浊为辨,故二者既有区别,亦相关联。

【范围】

根据痰饮病的临床表现,西医所称之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及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等,在疾病的某些阶段,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不外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所以前人有外饮、内饮之说。外因主要有感受湿邪、饮水过量等,内因主要有劳倦过度、房劳伤肾等。这些因素往往互为影响,致使肺脾肾的功能失调,三焦不利,气道闭塞,津液停聚化为痰饮。其病因病机约述如下:

(一) 外感寒湿 寒湿之邪,易于伤人阳气,阳气受损,则湿邪易于停聚。凡气候之寒冷潮湿,或冒雨涉水,或坐卧湿地,寒湿浸渍等等,皆可使中阳受困,运化无力,水湿停聚而成痰饮。

(二) 饮食不节 胃为水谷之海,脾司健运之职,恣食生冷,或暴饮过量之水;脾胃素虚,食少饮多,水停而不消;均可阻遏阳气,使中州失运,湿聚为饮。诚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

(三) 阳气虚弱 饮为阴邪,其为病多见于阳气虚弱之躯。思虑劳倦伤脾,使中阳失运,水停为饮者,其本在脾;房劳伤肾,或高年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致水泛心下者,其本在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痰饮病的诊断,应以下述临床特征为依据:其人昔肥今瘦,肠间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水,水入即吐;背部寒冷如掌大,头晕目眩,心悸短气;咳逆倚息不得卧,或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膈满,喘咳,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舌苔白,脉弦。

二、鉴别诊断

(一) 痰证 痰饮与痰皆津液所化,但饮清而痰浊,饮发于中,随处留积,或走肠间,或留胁下,或归四肢,或上犯胸肺。而痰之为病,诚如林珮琴《类证治裁·痰饮》所云:“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为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证多属痰。”如风阳夹痰上逆而作眩晕;痰阻经络而为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疼痛;风痰横窜,而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蒙心窍,而作神昏或久狂等等。见证各异,可资鉴别。

(二) 水肿 痰饮与水肿同属津液病变,但前者饮邪停积于局部,后者水液泛滥于全身,不难辨别。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