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军:《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中的立杆测影

 绍文堂 2022-10-01 发布于江苏

周公测景(影)台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专用土圭观测日影,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因周公营建洛邑选址时,曾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镇。

周公不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周初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还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


🌒🌓🌔🌕🌖🌗🌘

在《黄帝内经》的“阴阳离合论”中,论述了阴阳开阖枢的变化转换的离合关系,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让现代人对古人的描述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用天文现象还原古人对阴阳开阖枢的认识,就能很好地理解所谓“阴阳离合”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就会将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有关“阴阳转换”的过程重新理解清楚。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阴阳概念最基本的现象依据是立杆测影,所谓“一画开天”指的就是立表而后分出的阴阳:日影和太阳。阴阳实际上是立杆之后产生的光影变化,古人依此现象变化构建了能够理解事物变化规律的阴阳理论。

在“阴阳离合论”中有对三阴三阳概念开阖枢的定义,古人为什么这样说明阴阳的开阖枢呢?这种离合的关系是如何制定的呢?是一种思辨哲学还是有现象依据的科学描述?在“六微旨大论”中,我们看到了三阴三阳概念是源于移光定位的立杆测影,用晷仪可以清楚的看到三阴三阳的概念定义源于不同时节的太阳升落方位。由此而观,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离合概念也应与太阳的运行相关。先来看一下《黄帝内经》中“阴阳离合论”的原文:


图1、宋版《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图2、通过三阴三阳构建的天人链接,五脏六腑与十二经络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图。

(肖军、肖如星绘制)


把有关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上下、前后关系的描述挑选出来: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阴阳离合论”中的这些表述,依立杆测影而观,可以看到三阴三阳概念的另一种现象表达。与晷仪上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方位定义,互为对应,是古人在正午时用圭表测量日影的现象描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夏至的时候,“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春秋分的时候,“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冬至的时候,“厥阴之表,名曰少阳。”三阳,少阳、阳明、太阳是太阳本身在不同时节的正午位置,三阴,是对应的影子,“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依图而观,三阴三阳与二分二至时太阳正午时的位置及日影相互对应,然后再与人身上的经络、穴位相对应。说明古人是依据太阳运动定义三阴三阳概念的,从中构建开阖枢的模型结构。从中可以了解到开阖枢实际上是不同时节的一种变化现象,夏至,太阳开、少阴枢;春秋分,阳明阖、太阴开;冬至,少阳枢、厥阴阖。这就是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现象依据。从此可以理解所谓枢是一种转折,冬至是阳的转折,复卦一阳生;夏至是阴的转折,姤卦一阴生。夏至是阳的开,冬至是阴的阖。春秋分是阴的开,是阳的阖。可以体会古人对开阖转的理解。

图3、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离合图(马晓昆绘制)


三阴三阳开阖枢与时节的对应关系,与六微旨大论中三阴三阳与二分二至的对应是完全一样的,太阳夏至,阳明春秋分,少阳冬至。所以三阴三阳在“阴阳离合论”中与“六微旨大论”中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一个是在地平线上观测太阳的升落方位,一个是在正午时分测量太阳的高度变化与影长的变化规律。而且在“六微旨大论”中,所谓“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讲的也是二分二至正午时分立表测量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对应关系。古人把对太阳周年视运行的观测都用到了内经中的三阴三阳的概念建设中,成为构建五运六气学说的天学基础。


这里就《黄帝内经》的版本,可以看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本把“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印成了“厥阴之表,名曰少阴。”本文根据的是守山阁本和宋版的《黄帝内经》,以此来看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离合关系就能一目了然,而且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也应该是源于此,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对应冬至时的太阳及其日影;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对应夏至时的太阳及其日影;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对应春秋分时的太阳及其日影。阴阳离合的概念源于古人对太阳的观测,是对太阳与日影的阴阳消长变化的一种科学描述。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根是足三阴三阳的经络起点,讲的是人体中的三阴三阳,这样天上的太阳与人体中的经络通过三阴三阳就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天人合一是古人通过实际的天文观测和对人体的研究构建起来的系统理论,是一种独特的学问路径,应当在现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图4、用晷仪根据二分二至时太阳的升落方位,对“六微旨大论”中三阴三阳的定义图(肖军、肖如星绘制)


本文刊载于《天文爱好者》2022年NO,06

🌒🌓🌔🌕🌖🌗🌘

|绍文堂| 

乾坤清淑之气

在上为星辰

在下为河岳

在人为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