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手脚冰冷(赖海标)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10-01 发布于内蒙古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本条明确指出厥证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厥证的临床表现是手足逆冷,即手脚冰冷。厥证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手足为四肢的末端,是手足三阳经和三阴经相连接的地方。阴阳二气不相顺接,具体原因有二:一是阴阳二气亏虚不足,阴阳二经之气血难于顺接;二是有邪气阻滞,阴阳二经的气血难于顺接。

到了秋冬天,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冷,尤其女性多见,有些人甚至在夏天也手足不温。《伤寒论》中可以治疗手脚冰冷的经方不少,以下试作归类整理。

1桂枝汤

在《伤寒论桂枝汤相关条文中,虽未见桂枝汤可治手脚冰冷的记述,但从桂枝汤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来看,桂枝汤证是可以出现手脚冰冷这一症状的,临床中也可印证。刘敏先生曾用桂枝汤治疗午时四肢发凉并昏厥的成功验案:6岁男孩,2年来每到中午12时左右即出现四肢发凉,寒战头痛心烦眩晕,渐至昏迷,持续约半小时,醒后周身大汗淋漓,疲惫,13时后即复如常。服桂枝汤7剂后诸症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患儿稚阴稚阳,不能适应体内阴阳二气的消长,出现一过性阴阳失和而不相顺接。治法在于调和,而不在于温补,故用桂枝汤。重用桂枝通阳化气以制阴,白芍敛阴以和阳,生姜桂枝通阳,大枣白芍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和阴阳之功效。

2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病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见兼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应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之证,为少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既可见上热,如口渴口苦心烦,身热等,也可见下寒,如腹冷,便溏,手足不温甚至手脚冰冷等症。

3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胁肋胀闷,或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多见脉弦。四逆散证多由外邪传经入里,气机受到郁遏,而疏泄不利,阳气内郁所致,治疗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为主。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所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4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为温里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主治血虚寒厥证,症见手足冰冷,肢痛身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本方证多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阳虚寒凝的四肢厥逆有别。本方以桂枝汤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而成。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

5白虎汤

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似与手脚冰冷完全挨不着边。白虎汤证可能出现四肢冰冷,源自《伤寒论》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邪热极盛,郁遏于里,经脉痹阻,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而见手脚冰冷。正如335条所言:“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所谓“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邪热郁遏于里越严重,四肢冰冷就越厉害。

6附子(乌头)类方: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大乌头煎

比如: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以上方证均可出现手脚冰冷,均以附子或乌头为主药,证属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阳气不能温煦四末,因此手脚冰冷,此类手脚冰冷最重,严重者可冷过肘膝,治疗用附子或乌头类方回阳救逆,温补阳气,通经散寒,阳回阴散,使阳气能外达于四肢末端,而手脚转温。

7上热下寒类:乌梅丸麻黄升麻汤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乌梅丸证和麻黄升麻汤证均为上热下寒,均可见手脚冰冷,但两方证的病机不同。乌梅丸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麻黄升麻汤集温、清、补、散于一体,具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的功效,主治伤寒大下后,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手足冰冷,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

8瓜蒂散

瓜蒂散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以及《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邪结于胸中,阳气被郁遏,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可出现手脚冰冷。治当因势利导,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论,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疗。瓜蒂散为涌吐剂,具有涌吐痰涎宿食的功效,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症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冲咽喉,寸脉微浮者。

综上所述,对于手脚冰冷一症,临床最常见的是附子乌头类方以及当归四逆汤,其次是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再次是乌梅丸麻黄升麻汤,最少见的是白虎汤瓜蒂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