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古 | 2002年,79岁的郑惕在京病逝,曾是最后一任铁道游击队政委

 冬不拉拉 2022-10-01 发布于安徽


前言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这动人的歌谣......”

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抗日战场上的铁道游击队,而真实的铁道游击队在战争史上只存在了六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他们在敌后抗日,策应正面战场上的战争,而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最后一任政委,郑惕有着别样的经历。


一、最后一任政委








































图片图|青年郑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随着日军的侵华脚步前进,1938年,日军的魔爪已经伸向华北平原,就在同年三月,日军占领山东枣庄。

日军在侵略的过程中用残暴的手段肆意残害山东百姓,在当地进行恐怖统治,希望借此来磨灭中国人的反抗意识。

可是他们太小看中国人了,中国百姓的反抗意识不但没有被打消,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当地的有志青年联合起来,他们一起组成一支敌后抗日力量,即铁道游击队。

在铁道游击队成立的时候,当时的队员只有六个人,随着时间的发展,队伍逐渐壮大到300人,可哪怕是最鼎盛时期的人数也还不及日军的零头多。

当时日军在鲁南地区驻扎上千装备精良的队伍,还有近三千的伪军协同作战,这样大的实力差距,并没有让铁道游击队气势消沉,反而扬起了必胜的决心,他们不服输的精神也让日占区的百姓斗志昂扬。

由于铁道游击队人员数量较少,所以一般有什么作战任务都是队长和政委一起带着队员前去,因此,在铁道游击队成立五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四位队长和政委牺牲在战场上,而郑惕则是铁道游击队历史上最后一任政委。

郑惕是山东临沂人,他1923年出生,那个时候的山东大半已经在日本人的手中,只不过那时候还不是明确占有,而是所谓的租界。

1938年,随着日军大举攻占华北平原,小小年纪的郑惕也被激起爱国之心,毅然辞别父母,参加革命,那时候他才15岁,一个还没有枪杆高的少年就这样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图片图|铁道游击队(电影)

参加共产党的革命队伍,哪一个战士不想入党,可是入党的第一条门槛就是年龄,而郑惕刚刚15岁,压根就不可能入党。

但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党员梦,为了能够在战死沙场前成为一名党员,一向诚实的郑惕在年龄上撒谎了,好在军队领导没有仔细确认,纵然知道他的身高太矮也没有想到他居然撒谎,毕竟在那个年代缺吃少穿,因为营养不良而长不高的人有的是,就这样16岁的郑惕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虽然郑惕年纪比较小,但是胜在机敏,很快在他就成为鲁南军区的一名特派员,专门从事地下活动,进行情报转送等任务。

那时候的鲁南正处于日军严厉打击时期,可郑惕在运送情报的过程中却没有出过一点差错,这让当时的领导对他格外看重。

随着郑惕的地下情报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党组织又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担任铁道游击队的政委。

当时游击队而前政委在战斗中牺牲了,而队伍中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于是大队长刘金山就希望鲁南军区给他派一位政委过来,就这样,鲁南军区司令张光中左思右想后,终于决定由郑惕担任铁道游击队的政委,那一年郑惕才23岁。

当时的郑惕虽然年纪小,但是他参加革命已经八个年头,可是队里突然空降一位领导,终究还是会让一些人不服气,有些人甚至看着郑惕年轻,感觉他好欺负,总是将一些难题交给他解决,好在郑惕机灵,总是能够将问题完美解决,渐渐地,队内的人也对这位小领导表示服气。

在郑惕成为铁道游击队的政委后,他发现原来队里居然还在枣庄开了一家煤矿,当时开煤矿主要是为了便于掩护,而现在的煤矿不仅仅可以传递消息,在账面上还有盈余,这个发现令郑惕非常惊讶。

图片图|铁道游击队历任大队长、政委

账面上的钱除了那些不能动的外,郑惕直接将队长以及队内骨干力量请来,当着他们的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安排账上盈余的去处,郑惕的做法让在场所有人心服口服。

郑惕自从18岁那年被派到鲁中学习,有了一套新军装外,这些年,他就一直穿着那套军装,军装脏了,那就洗洗,破了,那就补一补,从来没有乱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

当他听到各地组织没有纸笔可用,他就将自己积攒下来的纸笔以及攒下来的钱全部捐赠出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同志。

除此之外,郑惕十分擅长基层工作,对于那些随意传播虚假消息的伪军、特务们,郑惕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从而将他们消灭。

作为铁道游击队最后一任政委,他在任期间最出色的一件事就是指挥不足三百人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围剿上千名武装精良的日本军队,并且获得成功。


二、受降








































1945年8月,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爆炸,让一直坚持战斗到底的日本天皇迫于压力,最终在15日下达了《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按照日本天皇的命令,所有手持武器的日本士兵都应该向就近地区的驻军缴纳武器,可是驻扎在山东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缴械。

面对迟迟不肯缴械的日军,在临城一带的铁道游击队和新四军也没有任何办法,毕竟此地的日军已经言明要向国民党军队缴械,拒绝向我军缴械,因此我军能做的只有等待。

可是我军的耐心是有限度的,10月11日,朱老总向全国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接受共产党统派的军队发出命令,“对于各解放区内拒不缴械的日军包围,并发出最后通告,对于坚决不投降者,可就地歼灭。”

图片图|铁道游击队成员(电影)

此时抗日战争虽然总的来说已经胜利了,但是仍有个别武装拒绝投降,而这些日军大多都在共产党的解放区内,而他们等待着国民党到来,正是给了国民党士兵占据解放区的理由。

因此,对于在临城地区的日军,铁道游击队的成员们一直将他们盯得死死地,当然,除了盯着日军,还要防备国民党军队的袭击。

当时在临城地区除了有小部分新四军外,最大的武装组织就是铁道游击队。

当拒不投降的日军为了保留编制偷偷乘坐火车向徐州方向逃窜,被铁道游击队的队员得知后,迅速向队长刘金山和政委郑惕汇报,两人在思索之后,立刻做出决定:坚决不能让上千名日军到达徐州。

为了贯彻领导的指示,铁道游击队的成员迅速拆毁了沙沟以南的铁路,阻止了日军南逃的计划。就在日军发现铁路被毁后,不得已下火车集合,准备步行前往,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郑惕早就在前面布好了包围圈。

当时郑惕在命令手下队员拆毁铁路后,就立刻带人赶到铁路拆毁点,并且在前方姬庄设伏。根据郑惕的计划,那些日军大概在发现火车无法前进后半小时到达姬庄。

果真不出郑惕所料,于是,在姬庄日军近千人的野战连队与铁道游击队的200余人遭遇,这样大的兵力差距让这场仗着实难打,可是郑惕一方做出的样子极大,似乎游击队的士兵有数千人之多,这也让日野战军首长无心再战,于是就派出士兵,邀请共军领导进行和谈。

面对日军想要和谈的要求,铁道游击队政委郑惕和队长刘金山商量,并且对大队长说:“我去和日军进行商谈,但是我们的人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趁着商谈之际通知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请他调兵过来,不能让日军看出我们人数不足的破绽。”

图片图|铁道游击队(电影)

随着郑惕走进日军军营,大队长刘金山立刻按照郑惕的叮嘱安排下去。

在军营中的日本军官正在翘首期盼着铁道游击队的人前来,这样他们就有谈下去的条件,就在他们等得不耐烦的时候,郑惕走了进来。

随着谈判的正式开始,日军也向铁道游击队和共军提出了条件:“我们可以将手中的轻武器全部交出,但是,你们要放我们前往济南,不然的话,我们可以立刻回去准备战斗。”

日军语气强横,目的就是想要威慑住郑惕,可是郑惕虽然年纪小,但是参加革命的时间却不短,自然不会被他的几句话吓到,听完日军长官的话,郑惕思索片刻说:

“既然阁下想要去徐州,可以,只要交出全部武器,投降即可,我军自然会安排好贵军的一切,但是,如果您不愿意的话,那么兵戎相见也不是不可以,我想阁下已经知道您以及手下的士兵们目前的处境,因此,打仗,我们不怕,怕的是阁下不敢打。”

日军军官听着郑惕的口气有些惧怕了,他说:“我们可以缴械,但是我要和你们领导谈。”

“好,可以,明天这个时间,我们领导过来。”郑惕一口答应下来。

随着话音落下,郑惕也站起来转身离开。

就在郑惕在日军营房里面的时候,大队长刘金山一方面担忧政委的安危,另一方面看着太阳西斜,援军迟迟未到,这让刘金山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下,不时走出营帐朝着日军方向望去,就想看看自家政委是否安全。

好在郑惕安全的从日军营帐中走了出来,回到大队指挥室,郑惕将日本军官所提出的要求告诉了刘金山,刘金山思索良久决定一定要会一会这个日本人。

图片图|队员们唱歌(铁道游击队电影)

到了夜晚,鲁南地区的新四军终于到了,刘金山等人终于能够对日军形成完整的包围,这样,明天的谈判对于刘金山也更有利。

月落日升,第二天中午,约定时间也到了,在郑惕的陪同下,刘金山前往日军军营,而大队中的一切军事指挥也都交给了副大队长,万一两人丧命,数百队员以及近五百名新四军将会在这里与日军进行决战。

等到刘金山与郑惕来到日军军营后,日军长官直接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日军该向谁缴械,是国民党政府还是铁道游击队;第二,缴械后日军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证。

面对日军的疑惑,刘金山直接说:

“我们铁道游击队是共产党的军队,现在你们在共产党的解放区中,只要向共产党下辖的各部队投降都会得到他们开出的路条,凭借路条,在全国都可以畅通无阻。关于人身问题,你需要明白一件事,这个问题只能你们缴械之后再谈,如果不缴械,你们是不能走的,但是你们要记住一点,共产党不会虐待俘虏。”

面对刘金山、郑惕等人的强硬态度,以及自身处境,日军长官无奈之下,只能答应受降。为了尽快完成受降,刘金山等人将缴械时间安排在当天晚上九点。

随着指针逐渐指向数字“9”,受降的时间到了,当天晚上,铁道游击队接受了临城日军的投降,并且日军交出了重炮、重机枪、轻机枪、步枪、手枪等,这么多的武器弹药让铁道游击队足足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全部运到鲁南军区。

虽然日军已经投降,但是身为政委的郑惕依旧命令长枪队队长牢牢监视这群日军,并且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根据郑惕推测,近千日军,他们手中的武器可能不止这么多,应该还有部分没有上缴。

长枪队队长在观察两天后发现,郑惕的推断没有错,那些日军手中还有近百挺轻机枪,以及近五百把手枪,这些武器在日军手中随时随地可能对我军造成伤害,为了避免发生不可逆转的事件,郑惕立刻找到大队长刘金山,将事情告知。

图片图|铁道游击队的战士(电影)

得知消息的刘金山立刻带队前往日军营地,直接找到日军的长官,要求“日军立刻上缴所有武器,否则大队将坚决履行朱总的命令,将拒绝的日军就地歼灭。”

日军长官看到刘金山全副武装的架势顿时有些慌神,为了稳住刘金山,日军长官直接说:“我要求见你们上级,否则,剩下的武器我们坚决不上缴。”

为了避免两方冲突,刘金山无奈之下只能同意日军要求。

就这样,郑惕立刻动身前往鲁南军区找到司令员张光中,并向张光中报告此事,张光中当即同意与日军长官会面。

为了保证鲁南司令员的安全,这次的会面地点由刘金山亲自安排,他对于会面地点进行全方位保护,以防不测。

此次会面,日方代表两名,铁道游击队代表4名,除了鲁南司令张光中外,首席代表即为铁道游击队政委郑惕。

为了使日军看清目前局面,郑惕再次宣读了日本天皇的停战宣告,以及日本在华最高长官冈村宁次表示就地投降的文件。

然而,面对受降的共产党军队,日军还是不放心,毕竟共产党没有占领大城市,也没有高精尖的武器,在他们眼中,共产党的军队无法保障他们安全返回日本。

在日方代表阐述自己的理由后,鲁南司令张光中严厉地指出:“这次我们讨论的是你们无条件投降的事情,不要牵涉其他,如果你们拒绝缴纳全部武器,拒绝投降,那么我军将使用武力解决。”

图片图|铁道游击队纪念园

张光中的一席话让日方代表沉默,而他们也终于选择了全部上缴武器。

这次的受降足足进行了八个小时,在这次的受降过程中,日军前后又交出了大量武器装备,而这些东西也全部被运到鲁南军区,这也是鲁南军区在抗战中缴获数量最大的战利品。

那些日军也通过中国共产党华东局出具的公函,成功回到日本。


三、后半生








































在受降结束后的两个月,铁道游击队正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已经被正式编入鲁南军区,而政委郑惕也进入了公安部门,担任鲁南地区侦查科的科长。

虽然中日战争结束了,但所有士兵都知道,国共之间必有一战,就在郑惕在自己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时候,国共战争打响,鲁南地区成为国民党军队重点打击地区,我党在鲁南的机构损失惨重,而郑惕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之中。

在这样的绝境之下,郑惕并没有放弃,他在找寻大部队的同时收拢了一些同他一样失散的同志们,成立了一支小分队,他们一路向北,风餐露宿。

在这期间,多次与国民党小股部队遭遇,好在郑惕指挥灵活,对小队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经过半月的跋涉,郑惕等终于找到了大部队,那是粟裕将军率领的华野,他在得知郑惕等人的经历后,就将郑惕编入许世友将军的麾下,担任团政委。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郑惕再次进入公安系统工作。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郑惕带着华东军区实习团前往朝鲜战场,由于战场上缺少干部,郑惕临危受命被任命为74师副师长,参与了整场战斗。

图片图|老年郑惕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郑惕终于回到祖国,正是因为他在战场上杰出的贡献,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郑惕被授予上校军衔。

之后,郑惕历任山东省海防公安局副局长、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师长、公安部队作战处副处长、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处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参谋长、第二炮兵副参谋长兼科技部部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2002年,为国家辛勤一辈子的老将军在北京因病逝世,年仅79岁。


结语








































老人家走了,他带走了旧时的土琵琶,也带走了人们对于铁道游击队的思念。

老人家离开是不留遗憾的,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奋斗,都在为中国变得更强而努力。

现在的中国已经傲立于世界之林,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惧怕西方先进的武器。

而中国人也挺起腰板不再向任何外国人点头哈腰。

这一切的底气,都是那些浴血奋战的老前辈给的,是他们给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