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雩文艺】作者:周礼红《从关注社会写实到观照自然写意——评旅深画家汪友农先生艺术人生》总1423期2022年265期①

 赣雩文艺 2022-10-02 发布于江西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欢迎常来!心情因欣赏而愉悦!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从关注社会写实
到观照自然写意
评旅深画家汪友农先生艺术人生
作者:周礼红


汪友农先生,著名新安画派艺术家, 1939年7月生,安徽南陵人,1999年退休来深圳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近20年。汪友农先生前期主要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重任在肩》、《护林》、《稻是队里的》、《迎春》等;其后期转向山水画,主要代表作品有《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绿到乡间》、《九华山》、《李白南陵行》、《九华秋色》、《山村古木》等。汪友农先生师从新安画派大家黄叶村,创造性的继承了新安画派的风格,他的风格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像当代美术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令美术家们钦佩与仰慕,他的部分艺术作品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其中《稻是队里的》、《焦心不展待时雨》、《梦来石》三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汪友农先生自幼深受家学渊源熏陶,酷爱诗词与绘画,青少年时期因父亲在黄山管理处工作的关系,流连于江南俊俏奇傲的山川之间,有幸接触到一批当代名画家,聆听教诲,目睹名家作画,受益良多。六十年代末与新安画派大家黄叶村结下忘年之交,耳濡目染,渐趋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笔墨简淡清逸,寓情于景,秀逸温雅,意境深邃,传承了新安画派的真谛。

一、在时代的大潮中,苦寻真善美的浪花
作为画家,汪友农先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人物画作品,在安徽引起很大的反响。精致圆熟写实性的笔墨,勾勒出人物平实的生活状态,传达着人物内心的美好期望。在时代的大潮中,苦心寻找人性中最美的浪花。尤其是1972年创作的国画《重任在肩》,被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成年画向全国公开发行,《人民日报》1973年8月6日刊登的新华社文章点名表扬了这幅画。此画展示出一位母亲和儿子的离别之情,儿子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扁担上书写'立志务农’的誓言,滿怀豪情地要到农村去锻炼,母亲在临行前特地缝制护肩,呵护儿子将要担负国家重任的肩头,一针一缐,紧系着母子之间的深情。作品构图完整、动静呼应,笔墨兼工带写、浓淡相宜,立意深邃。1975年创作的国画《稻是队里的》堪称汪友农人物画的一个代表作。路边放鹅的小姑娘拾到队里拖拉机掉下的两根稻穗,自家路边吃草的大鹅,纷纷伸长脖子要吃稻,身材娇小的她却面带微笑把稻穗高高举起。画面运用高矮呼应近乎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矛盾和冲突,凸显出小姑娘维护集体利益的高尚境界,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呼之欲出。《稻是队里的》在省城合肥展出后立即引起关注,报纸杂志争相刊登,《安徽文艺》还做了封面。《安徽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稻是队里的》是这次画展中引人注目,深受好评的一幅优秀作品。这幅画画面动人,主题鲜明,形象亲切,艺术处理巧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看了有'革命后继有人’的深刻感受”。画家创作的另一幅作品《迎春图》,缘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少数人冲破计划经济束缚,冒着风险开始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道路。汪友农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大变迁的气息,内心十分激动,运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一位姑娘在风雪中卖自家培育的盆花的情景并题为《迎春图》,女孩走市场经济道路,生活富裕了,有了摩托车,她率先嗅到花的芳香,她卖花是想让人间处处花香四溢,画中姑娘的内心既有对春天的向往,又有对严冬的抗争。著名新安画派大家黄叶村先生对此画评价颇高,他对汪友农说:“你把人物和花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与众不同,构思新颖,画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中的风雪,使人观后想起“文革”的严冬,这是一幅呼唤崭新春天时代即将来临的好作品,寄托了画家内心期盼祖国大地萌发勃勃生机的希冀与憧憬。

二、在山水的怀抱里,抒发恬淡的情致
汪友农出生在风景秀美的皖南,深受徽州传统文化与山川自然美景的熏陶,随着自身绘画底蕴及生活阅历的积淀,满腔蕴藉着故土浓郁的乡情和恬静的丘壑,他的艺术创作风格从最初的社会写实转向了自然写意。融入自然,寄情于山水之中,画家也许才能找到内心的真正依归。新安画派大家黄叶村也曾教诲说:“你有能力画山水,多画些山水吧。”并在其一幅山水画上题道:“很有石皴之法,希深追之”。汪友农潜心三十年深入研究中国历代山水名作名画,特别是对新安画派优良传统透彻地挖掘、吮吸、消化,汲取新安画派的注重“临”写,力避“摹”描的精髓。黄叶村先生常常耳提面命地启发汪友农并作示范,提肘悬腕,笔势圆转,笔气呼应,左右逢源,八面出锋。关于如何处理“临”写自然与“摹”描自然及“守旧”与“创新”的关系时,黄叶村说:“重自然,重复自然不自然”;“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画家深刻体会到学画人要辩证地思考问题,传统与造化不能分割,好的传统重造化,重造化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云淡雨香诗世界,水流花放画根源”。崇尚写实性并非类似工笔的规整性,徐疾顿挫、虚实相生、兼工带写、带燥方润、浓淡相宜的笔墨变化,工而能活的艺术效果才能完美呈现。
汪友农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画家融入物我两忘的自然情境。这里画家观照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画家的情感已经融进山川水流中。如《金刚经》所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自然作为法相辩证的存在,在汪友农眼中既是有形也是无形,他将无形的人生感悟融入到有形的自然中去。代表作品有《李白南陵行》和《九华秋色》。《李白南陵行》缘起于当年汪友农被下放在南陵县何湾公社插队,听闻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南陵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该县何湾公社顺冲大队,并在南陵县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诗作十八首。汪友农下放时曾慕名拜访过顺冲大队,重踏大师留下的足迹,感慨李白大诗人拥有如此才情竟被唐玄宗一纸“赐金还乡”贬了职,自己这一点挫折又算什么呢?万千思绪融进皖南秀丽山水之中,一气呵成《李白南陵行》,并欣然题写下放当年创作的那首《寻踪》:“日月轮转几座峰,何湾顺冲来寻踪;李白千年吟诗处,毅然耸立五棵松”。寄情于自然,逸笔淡淡,笔墨精炼,一丘一壑均淀定在画家的笔下。汪友农强调用笔线条简约,突出骨力美,这与渐江和倪云林所说的“逸简”是一致的。“逸简”即是“损之又损殆几道”,损有减少之意,损之又损便是一减再减,笔墨少了,笔意却愈加丰富起来,淋漓体现在该作品中;《九华秋色》以九华山景色为蓝本,抒发了画家宁静、恬适、飘逸的情怀,表现了画家与九华山融为一体,人山两忘的情境。此画笔墨浑厚,皴染高古,画家为了表现“胸中的丘壑”多用新安画派的渴笔和枯笔来皴染,这种创作思想和渐江的绘画思想如出一辙,“渴笔拈来半似棕,顷成山影与溪风”。程邃的《千岩竞秀图》中也可见一斑,程邃的枯笔干裂如秋风扫过,萧瑟冷寂。渴笔是一种创造技法,干渴的笔锋所表现的线条滞涩、干裂,给人萧瑟之感,其表现力贴合了画家的心境,在渴笔的背后倾注的是画家个性与情感,此法为新安画派画家所钟爱。汪友农山水画的另一类是表现画家对喧嚣现实的回避和对山林野逸生活的向往,如《山村古木》,画家表现的是秋天皖南农村古厚、宁静的小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表达了汪友农对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画家以枯墨勾线,树木房屋用笔极简,以密集的点皴绘出雄放的山岩,干笔勾勒,枯简之至,又极具现代感。笔墨随着岩石的脉络行走,以线行走,以线增加立体感,有秋风扫过的激情与畅快,正可谓“润含春泽,干裂秋风”。此种画法与程邃的“善山水,纯用枯笔,写巨然法别具神味”一脉相承。
汪友农静写丹青七十载,是一位执着的新安画派的传人,心无旁骛,埋头苦练传统真功夫,对艺术的虔诚和执着是他内心的自我呼唤。朝夕摩挲,苦练不辍,博采众家之长,秉承了新安画派的老庄“坐忘”和佛家“禅宗”的美学思想以及枯笔皴染的艺术手法,提出了“少传统,少学传统是传统”的创作主张,历尽风雨,永不放弃对艺术最真实最美好的至情追求,怀着满腔炽热的创作热情,兼备着艺术家敏感的触角,活跃在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表达上,对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的抒发上,呈现出静谧、空灵、平和的心境,摒弃了新安画派孤高苦寒的遗民思想,静心潜力,澄心静虑,真正做到“心上无渣汁,笔下有神明”,“不学苏门啸,长挥溪畔琴,在今亦停响,流水有清音”,自然恬淡的艺术风格是对其静虚生活的一种笔墨传递。

(原作2014年初稿,2014年5月4日《光明日报》摘登,2022年初修改)


作者简介
周礼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

图文供稿:黄永健、周礼红

《赣雩文艺》:传播正能量、文艺欣赏、纵情山水、健康生活!《赣雩文艺》热烈欢迎文朋诗友们!才艺展现于交流,才情横溢于佳作,风雅陶醉于赏悦……所有美好的文字结缘于心声的共鸣!

人生的精彩就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了“相同兴趣爱好者”的心声共鸣和真情鼓励!……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四海之内皆文友,走到一起来,聚拢这儿来,《赣雩文艺》每时每刻欢迎着文朋诗友们的参与和欣赏!

天是蓝天;地是绿地;山是青山;水是秀水……佳文美诗是一幅幅秀丽如感人动情的山水画,让人绘、让人赏、让人雅!……在文山艺峰中,其实每一个登山者都可以“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领略高峰之风光山色是因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所以踏实每一步,其实是提高每一步!《赣雩文艺》在这儿愿与大家携手同行,共攀高峰!……“寒冬酷暑心相伴,风雅乐趣每一天”!……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赣雩文艺》欢迎您!

坚毅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