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

 壮志凌云oh0e9m 2022-10-02 发布于山西

中华易经与世界大同

第十一节——中庸之道

孔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盖天地造化之道,不过一个阳五行,一个阴五行,一生一成而已。虽分五行,而实一阴一阳运用之,虽阴阳运用,而实一气来往运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
前面讲一炁含五行,孔子传里面讲的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就是把“一”提出来了,阳一、阴一;三和四之间也是把“一”提到中间就是阳三、阴三;天五地六也是把“一”提到中间,就是阳五、阴五;天七地八也是把“一”提到中间,叫阳七、阴七;天九地十也是把“一”提到中间,叫阳九、阴九。
这个“一”是什么呢?就是太极、中央土、真信、一炁。在河图里面是用五行含五炁的“五”来体现,孔子讲的时候直接用“一”来讲。这样大家就知道了,阴阳相互是对称平衡的,中间是一炁在驾驭阴阳平衡。为什么讲阴阳平衡呢?中间是一炁、“五”,阴阳平衡就进入一个阴阳和合的状态,平衡阴阳就不能动了,平则宁,它就是宁静的状态,这就叫先天状态。
 
Image

“概天地之造化,不过一个阳五,一个阴五”,把“一”提到中间以后,阳五、阴五自然就很明显了。而且阴阳平衡、阴阳和合,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一炁和中间五炁朝元的本意,为什么用一炁流行能够驾驭先天的阴阳平衡,才能使我们知道为什么要“执中”,中间一炁,“执中”以后才能真正地明晓大道,明晓修身法则。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土就是真信,真信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也叫太极,五太演化以后叫太极。
“太极又生金”,金是什么呢?凝聚之炁,就是凝聚、收敛之后就是“土生金”,因为其大无外,就要收敛。进一步收敛,“金生水”,凝聚成非常非常小、其小无内的状态,就凝聚成一个点了,就是现代物理讲的核聚变的这么一个过程。
“水生木”,凝聚的过程必然要舒张,舒张就叫木,舒张又叫生发,生发就叫木,所以“水生木”。
“木又生火”,因为木在生长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速度产生了热,所以就生成了火。
“火又生土”,因为其大无外,速度越来越快,就像爆炸一样,速度越来越快,又进入了其大无外的状态,又归入到真信这个状态,“土又生金”。
从始而终,从终而始,就是聚变到裂变,裂变到聚变,宇宙到一定时候万物就没有了,“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万物再通过十二地支的生成转化最终又归到“无”中去了,无到一定时候再生有。
修身实证也是一样的,内证时体内也会出现能量聚集,也就是我们说的丹,丹聚集以后会爆炸,丹的能量爆炸以后,感觉一下就空明了,而且声音自己也能听得到,修身迟早会验证聚变和裂变,也叫炸丹。有些人有这样的经历,炸丹以后会很害怕,炸丹后也不用担心,通过进一步的精勤修炼丹就会再聚合,再炸掉,再聚合,这样性命修持功夫就会不断精进,能量进一步提升,身心发生大的转变,然后法地、法天、法道的层次就不断实现。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这两个字我简单地给大家解析一下。“中”就是空间,也是核心的意思,就是日月中间,我和大家有这么大的距离,它只是时间与空间,我们中间的这个空间就叫“中”,也叫“和”。我和你、我和太阳、我和月亮,“和”就是指中间的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呢?其大无外,大的时候非常大。其小无内,小的时候就像人和人之间靠得很近就像一条线,这条线也叫玄,这个玄也叫“和”,“和”也是玄的意思,我和你之间的这个“之”也叫玄,也是道的意思,所以它就叫空。
 
Image

观空也叫观和、观中,“我和你”中间这个“和”就是空间,它既是空间也是时间,所以它是空明的,也可以叫道;道的这个空明,所以这就叫“和”。
 
Image

一团和炁,“和”这个空间里不是一切都没有,它是有这个炁,这个炁我们两目不可见,十指不可触摸,“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是它真实而不虚的存在。如果不存在“和”中间的这个空间,没有空间中真实的妙有,我们的音波无法传达,六根没有可能得到交流。阴阳两界的虚空、多维空间的传达,这个中间的过程都叫作“和”。“和”里面的至灵,这个灵怎么表示呢?这个神怎么表示呢?就像一个媒介一样,是可以传达的,可以传达给我们的神、也可以传达给我们光,这个灵就是我们要修的一个“不神之神”。这个和炁里面,这个炁里面,它就有这个灵,不神之神的神灵。大家理解了这个“中”、“和”、“之”,也就理解了这个玄,也就理解了道,也就理解了空。真空不空是什么意思?空里面有传达能量的信息,传达我们平时沟通信息的能力,这种叫不神之神,也叫“和”,也叫和炁。
当明白了“空”、“和”、“中”、中和的观空,观无、观中、观和、观道,把这个原理放在我们的身心里面,来观身体里面的“中”,“和”,“空”,“无”,进入到一个“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观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的状态。
观到一定时候会发现,每一个念头它都升不起来了,这就叫“欲岂能生”。《黄帝四经》里讲“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就是生的每一个内容都能观到,这叫“欲”,这个欲从空明中生出来以后,无中生有,“曰不知足”,我们对生非常感兴趣,然后欲望就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不知足。但是我们明白了这个观空、观和,就知道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本来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充满着这种“中和”状态,也就是本性的状态,本性就是不生不灭,空明自在的一种状态,就叫道,叫中和。所以我们研究儒学的时候一定要把“中庸”这两个字要理解清楚。理解了“中和”以后,大家也就知道了,“中”就是“和”,“和”就是“中”,也就是我们说的虚无一炁,虚无一炁又叫“德”,也叫太极,也叫道。悟道就是悟这个“中”、悟这个“和”、悟这个“虚无一炁”。因为你明白了“虚无一炁”也就明白了四象只是一炁的变化之象。
 
Image

古人在《中庸》里面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为什么他那么自信地说“中和”之意。“中”、“和”、一炁、德、真信都是太极的意思。“中”、“和”理解,然后大家学习中庸、儒学就会很容易,可以实证儒学、中庸里面讲述的内容。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