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纥(鹘)西迁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10-02 发布于山东

公元840年,蒙古草原上的回纥(鹘)人西迁到西域,对西域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纥(鹘)人在当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国,并从此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成维吾尔族。

一,回纥的历史及其西迁

回纥源于北狄。北狄是我国最古老的几个古代民族之一,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北狄就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商周时期(公元前11—公元前5世纪),“狄”被称为“翟”(di)。先秦及两汉时期,被称为“丁零”、“丁灵”或“狄历”。晋及北魏时期,被称为“敕勒”、“高车”,隋唐时期,称为“铁勒”。翟、狄、丁零、狄历、铁勒等都是Turk或Turuk不同的汉文音译。

据唐书记载,唐代铁勒有15部,即袁纥(又称韦纥,后称回纥、回鹘)、薛延陀、契苾、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回纥是铁勒15部中的一部。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兴起后,铁勒臣属于突厥。回纥“其人骁强”,“善骑射”,“喜盗钞”,是突厥汗国武力扩张的重要力量,突厥利用其部落东征西讨,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合体汗国。但突厥汗国对各部落的统治十分残暴,史称突厥“世行暴虐,家法残忍”。[1]隋大业元年(605),突厥处罗可汗进攻铁勒部,掠夺其财,恐其怨恨,又将各部头领数百人召集起来坑杀之,韦纥因此愤怒,与仆骨、同罗、拔野古叛突厥而去,推时健为俟斤(首领),改部落名称为回纥,正式独立。居薛延陀的北境娑陵水(色楞格河)侧。

回纥在时健俟斤之子菩萨时代有了重大发展。菩萨英勇善战,史称其“材勇有谋,嗜猎射,战必身先,所向辄摧破”。[2]唐贞观三年(629),菩萨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关系。贞观四年(630),菩萨与薛延陀共攻突厥北边,突厥颉利可汗遣兵十万讨之,反被菩萨率五千骑击破。回纥与薛延陀部等部结成的反东突厥汗国联盟,不仅从内部瓦解了东突厥汗国的力量,而且与唐朝形成南北合势,为贞观四年唐朝最终消灭东突厥汗国奠定了基础。回纥在战争中也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威望,史称“突厥已亡,惟回纥与薛延陀为最雄强”。菩萨“号活颉利发,树牙独乐水(土拉河)上”。[3]部落南移到土拉河流域。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薛延陀成为漠北草原的霸主。贞观二十年(646),菩萨的继任者胡禄俟利发吐迷度又联合仆骨、同罗等部配合唐朝大败薛延陀多弥可汗,灭薛延陀汗国。回纥占有其地,势力扩大,向南越过贺兰山,达到黄河。回纥积极与唐朝发展关系,向唐朝进贡。同年八月,唐太宗至灵州招抚铁勒诸部,回纥又与铁勒十一部上言:“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4]要求成为唐朝的官员。九月,又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将唐太宗视作边疆民族的君长、天下的共主。唐朝因此于次年正月在漠北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多览葛部为燕然都督府,仆骨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为龟林都督府,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又以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羽为榆溪州,奚结为鸡鹿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窴颜州;其西北结骨部为坚昆府,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任命各部酋领为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给玄金鱼符以为符信,并置燕然都护府统领此六都督、七州。回纥吐迷度被封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成为唐朝的官员。贞观二十年,回纥与铁勒诸部还积极倡言修建通往内陆的大道,切实加强与唐朝的臣属关系:“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5]贞观二十一年(647),唐朝应其请,开筑“参天可汗道”,置68所驿站,回纥地区从此归入唐朝版图,成为唐朝北至西北边境可靠的屏藩。龙朔三年(663),唐朝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都护府改称瀚海都护府,统辖漠北诸蕃,回纥成为唐朝统治漠北主要倚重的对象。不过,回纥在臣服唐朝的同时,仍私自号可汗,署官吏,壹似突厥。

公元686年,东突厥复国,建牙于鄂尔浑流域。其汗国不断进攻土拉河、色楞格河流域,企图重新统治铁勒之民。回纥等部与之进行了顽强斗争。但默啜可汗时,突厥已得铁勒故地,回纥君长独解支率众与契苾、思结、浑三部不得已度碛,徙居唐之甘州、凉州之间。部分余众留漠北臣属于东突厥。开元四年(716),回纥助唐攻杀默啜可汗。开元二十九年(741),东突厥登利可汗卒,骨咄叶护自立为可汗,突厥内乱。唐玄宗遣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谕回纥、拔悉蜜、葛逻禄等部。天宝元年(742)七月,回纥与拔悉蜜、葛逻禄共攻杀东突厥骨咄叶护。推举拔悉蜜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为左、右叶护。十二月,回纥叶护颉利吐发遣使入朝,唐赐颉利吐发为奉义王,表彰回纥叶护的义举。东突厥余众立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遣使谕乌苏令内附,乌苏不从。回纥在唐使的指使下,与拔悉蜜、葛逻禄再攻乌苏可汗,天宝三年(744)八月斩之,传首京师。回纥、葛逻禄又攻拔悉蜜颉跌伊施可汗,杀之。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骨力裴罗深知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才能号令其它部落,因此遣使上告,唐朝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承认了回纥可汗的地位。于是,怀仁可汗南据突厥故地,立牙于乌德健山,建立了回纥汗国。天宝四年(745)正月,回纥怀仁可汗击杀突厥白眉可汗(乌苏米施可汗之弟),传首京师,唐朝拜裴罗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回纥正式取代东突厥汗国的地位,成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回纥汗国以内九族(九姓回纥)为基础,加上外九族(九姓乌古斯)而构成。内九姓者,一曰药罗葛,这是回纥可汗之姓,初期可汗均出自此姓;二曰胡咄葛,三曰啒罗勿,四曰貊歌息讫,五曰阿勿嘀,六曰葛萨,七曰斛嗢素,八曰药勿葛,九曰奚邪勿。外九族者,为回纥、仆骨、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蜜、葛逻禄,后二者是8世纪40年代用武力合并的部落,回纥每遇征战即以此二部为先锋。外九部本是反对突厥的部落联合体,回纥汗国建立后,统称为回纥。此后,“草原上的铁勒诸部在对外交往时,不再使用本部落的名称而统称回纥。回纥不再是一个部落而成为一个民族和汗国的名称。”[6]贞元四年(788),回纥可汗上表唐德宗,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回纥从此改称为回鹘。

回纥(回鹘)汗国统辖的范围极广,史称“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7]其汗国统辖东至兴安岭以东的室韦、奚、契丹,西达阿尔泰山西南的葛逻禄、天山以北的沙陀,南抵阴山、贺兰山、河西走廊一带的党项、吐谷浑,北至贝加尔湖以南的都播、以西的骨利干。回纥汗国最强盛时,其势力还达到了中亚楚河流域、锡尔河流域和费尔干纳一带。

回纥汗国建立以后,历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册封,向唐朝称臣。回纥多次接受唐朝的调遣,助唐平叛、抗击吐蕃,回纥汗国是西汉以来一千余年中,与中原王朝关系最为密切友好的北方草原政权。

9世纪20年代以后,回鹘汗国由于与吐蕃长期争夺西域东部的控制权消耗了元气,开始走向衰落。回鹘汗国末年,统治阶层争夺汗位的内乱,加快了衰落的速度。开成四年(839),漠北草原上“连年饥疫,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自然灾害不仅加剧了汗国的困境,致使回鹘人“流亡遍于沙漠,缰仆被于草莽”,[8]更加剧了内讧,当年,回鹘相掘罗勿作难,引漠南沙陀骑兵北上,攻回鹘可汗,彰信可汗被迫自杀;次年(840),将军句录莫贺招引北方的黠戛斯合骑十万攻回鹘城,杀新立可汗,“诛掘罗勿,焚其牙,诸部溃”。[9]回鹘首都和可敦城、公主城等被“烧荡殆尽”,回鹘汗国崩溃。

回鹘汗国崩溃后,汗国的主力纷纷撤离漠北,分别向漠南、河西、西域迁徙,仅有部分回鹘留在漠北。南迁的回鹘分别在乌希特勤和大特勤温末斯等人的率领下到达漠南,其数约有十万。温没斯率领的回鹘先后归附了唐朝。乌希特勤率领的回鹘为“近可汗牙十三部”,他们拥立乌希特勤为乌介可汗,试图恢复汗国,但会昌七年(847),乌介被部下所杀,次年,南迁回鹘彻底覆亡。

西迁河西的回鹘一部分是840年直接自漠北南下的,一部分是南迁回鹘失败后,转迁至此的。他们被当时统治河西的吐蕃分散安置在河西及陇右各地,史称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凉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瓜、沙回鹘等。由于甘州是河西、陇右各地回鹘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区,甘州回鹘药逻葛氏首领是其共同的统帅,因此史书又统称他们为甘州回鹘。9世纪中叶,河西吐蕃政权崩溃。到911年(后梁开平五年),甘州回鹘击败盘踞于敦煌的“西汉金山国”,成为整个河西地区的霸主,并维持这个地位100余年。

西迁西域的回鹘由庞特勤等率领,共有15部约20万人,他们首先到达西域东部的北庭(今吉木萨尔县附近)。北庭地处草原到西域的重要通道,8世纪中叶以来,回鹘就与吐蕃争夺此地,90年代以后,回鹘占据了该地,为840年大批回鹘西迁提供了条件。北庭不能容纳如此多人,为了占据足够的草场,回鹘一些部落继续西行,到达碎叶河(今楚河)流域同族人葛逻禄部的居地。大部分西迁的回鹘人留在北庭周围和焉耆之北的天山山谷。会昌二年(842),黠戛斯自蒙古草原西进,相继攻占北庭和吐鲁番。[10]庞特勤率众退至焉耆。大中十年(856),乌介可汗率领的南迁回鹘已经失败,“遗帐伏山林间”,“稍归庞特勤”;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部落也“皆西向倾心望安西庞特勤之到”;[11]庞特勤遂自称可汗,建立回鹘政权。唐朝于次年册封其为怀建可汗,[12]承认其汗国及庞特勤可汗的地位,不过,册封使王端章一行被另一股回鹘所阻,册封没有实现。庞特勤称可汗后,葱岭东、西及河西走廊的各回鹘部落皆奉之为共主,回鹘的中心完全转移到了东部天山地区。咸通七年(866),驻于北庭附近的回鹘大酋仆固俊出击吐蕃,斩吐蕃论尚热,夺取西州(吐鲁番)、轮台等城,传论尚热首级于唐朝京师长安,接着进兵焉耆,杀死可汗,自己即了汗位,立牙帐于北庭。仆固俊的继任者将牙帐迁至高昌(今吐鲁番,唐朝在此设西州),高昌成为回鹘王国的统治中心,由庞特勤建立的回鹘政权因此被称作高昌回鹘王国,或西州回鹘王国。[13]

高昌回鹘王国的面积辽阔,据《世界境域志》记载,其疆域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冰达坂(阿克苏北),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间),[14]即南北跨越吐鲁番、塔里木和准葛尔三个盆地。回鹘虽为统治民族,但在总人口中占少数。高昌回鹘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亦都护”,意为“幸福之主”,亦都护是王国的最高立法者和执行者。但王国内有很强的自主性,如龟兹回鹘经常独自派使节去中原朝贡。

到达碎叶河(今楚河)流域的回鹘人以后与葛逻禄等部一起建立了喀喇汗朝。喀喇汗朝建立的年代大约在866年(咸通七年)至9世纪未之间。汗朝的首都分别建于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和喀什噶尔。其疆域基本上包括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农业区,锡尔河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一线的牧业区。喀喇汗朝在准噶尔盆地以精河、新源一线与高昌回鹘为界;在塔里木盆地以乌什、英吉沙分别与高昌回鹘和于阗国为界。喀喇汗朝的回鹘人所占人口比例亦很小。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改信伊斯兰教。公元1006年左右,喀喇汗朝以圣战名义灭亡了信奉佛教的塔里木盆地土著人的最后一个王国——于阗国。从此,塔里木盆地只剩下回鹘人所建的两个王国东、西对峙。12世纪中叶,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朝相继成为西辽的属国。1212年,喀喇汗朝被花剌子模灭亡。13世纪初,高昌回鹘归附了成吉思汗,以后归入了元朝的版图。

13世纪以后,西迁回鹘所建立的两个政权虽然相继灭亡了,但这些回鹘人却大部分在塔里木盆地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为一体。当地的土著居民大体可分为欧洲人种的胡人和蒙古人种的羌人、汉人两类,其中以胡人为多(吐鲁番、哈密除外)。这些居民多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文字。回鹘人成为当地的统治民族之后,当地的土著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而讲突厥语;当地的土著居民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回鹘人则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游牧文化而接受了当地的农耕文化。但在高昌回鹘王国及喀喇汗朝时期,由于喀喇汗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佛教徒或摩尼教徒,宗教的不同,造成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甚至文字也有区别(高昌回鹘王国仍使用回鹘文,喀喇汗国则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卡尼亚文),政治上双方更是处于完全敌对的状态,直到蒙古察合台汗的后裔赛义德汗统一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叶尔羌汗国(1514~1680年)以后,这种对立才消失。在统一的政权之下,宗教之战结束,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民族融合最后完成,统一的维吾尔民族最终形成。

二,回纥建国及西迁后与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的关系

回纥是与唐朝关系最为密切友好的北方草原民族,如前所述,回纥民族的发展壮大及建立政权,都是在唐朝的支持下取得的;而回纥人反抗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及后东突厥汗国的斗争,又给予唐朝极大的帮助。回纥汗国建立以后,仍然与唐朝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始终是唐朝的属国。汗国崩溃以后,回纥虽然迁徙到不同的地方,但总的说来仍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回纥建国前与唐朝的关系,我们在回顾回纥历史时已论述,本节重点论述回纥建国后及迁徙后与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的关系。

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与回纥的宗藩或友好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对回纥实行册封;二是唐朝在军事上调遣回纥外征内讨;三是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在经济上与回纥展开了大宗以绢马为主的贸易活动;四是唐朝在文化和血缘上与回纥和亲融合。

唐朝在肃宗时即制定了联合回纥的政策,德宗采纳宰相李泌的建议,制定了更为完整的周边政策:“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对抗吐蕃。”联合回纥成为唐朝后期的基本国策。

(一),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政治上册封回纥可汗。

回纥汗国建立后,历代可汗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天宝三年(744),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上告,唐朝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正式建立。天宝四年(745)正月,回纥怀仁可汗击杀后东突厥汗国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遣使报功,唐朝拜裴罗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天宝四年(745)正月,怀仁可汗卒,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天宝十四年(755)冬,唐朝爆发“安史之乱”,两京沦陷,葛勒可汗遣使请助唐平乱。至德二年(757)九月、十月,回纥助唐相继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唐肃宗诏进回纥叶护(葛勒可汗兄弟)为司空,忠义王,每年给绢二万匹。乾元元年(758),葛勒可汗遣使请婚,肃宗许之,嫁宁国公主,并册葛勒可汗为英武威远毗伽可汗。乾元二年(759)四月,磨延啜卒,其次子移地健立,号牟羽可汗。宝应元年(762)冬,回纥兵助唐再次收复东京。广德元年(763)七月,唐代宗册牟羽可汗为颉咄登里骨啜蜜施合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自可汗至宰相共赐实封二万户,左、右杀以下皆加封赏:以左杀为雄朔王,右杀为宁朔王,胡禄都督为金河王,拔览将军为静漠王,十都督皆国公。登里可汗因助唐平叛有功,居功自傲,颇有轻唐之心。建中元年(780),汗国内九姓胡劝其趁代宗卒德宗立之际入寇抢掠,登里可汗从之,欲率军南下,宰相顿莫贺达干劝止,不听,顿莫贺杀登里可汗及其党九姓胡二千人,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遣使告唐:“愿为藩臣,垂发不翦,以待诏命。”[15]六月,德宗册顿莫贺为武义成功可汗。贞元四年(788)十月,又拜其为汨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嫁咸安公主。回鹘与唐朝的关系从此愈益亲密。贞元五年(789),天亲可汗死,子多逻斯立,唐册拜其为爱登里逻汨没蜜施俱录毗伽忠贞可汗。忠贞可汗在位时间不长,贞元六年(790)三月,被少可敦叶公主毒死,天亲可汗之弟自立。回鹘次相杀之,立忠贞可汗的幼子阿啜。贞元七年(791)二月,唐册阿啜为奉诚可汗。贞元十一年(795),奉诚可汗死,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为可汗,唐册拜其为爱滕里逻羽录没蜜施合胡禄毗伽怀信可汗。怀信可汗将前可汗子孙年幼者皆送往唐朝,药罗葛氏从此绝统。顺宗永贞元年(805),怀信可汗死,唐遣使吊唁,册其嗣为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宪宗元和三年(808)三月,滕里可汗亦死,五月,宪宗遣使册拜其嗣为爱登里罗汨蜜施合毗伽保义可汗。保义可汗时期回鹘势力强盛,屡请婚,元和十五年(820)二月,宪宗许婚,但长庆元年(821)二月保义可汗卒,唐穆宗册其嗣为登啰羽录没蜜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嫁穆宗之妹太和公主于崇德可汗。长庆四年(824),崇德可汗卒,其弟曷萨特勒立,宝历元年(825)三月,唐遣使册其为爱登里啰汨没蜜施合毗伽昭礼可汗,赐币十二车。文宗初,又赐马直绢五十万。大和六年(832),昭礼可汗为其下所杀,从子胡特勒立,使者来告。明年(833),唐册其为爱登里啰汨没蜜施合句录毗伽彰信可汗。开成四年(839),回鹘内乱,明年汗国崩溃。

从上述史实可见,回纥汗国自建立迄崩溃,历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册封,唐朝自始至终保持了对回纥汗国的宗主国地位,虽然唐朝在安史之乱时期国力衰退,需靠回纥兵帮助平叛,但这种宗蕃关系始终未变。[16]

回鹘汗国崩溃后,唐朝仍册封迁徙后的回鹘可汗。会昌元年(841)二月,回鹘近可汗牙十三部拥立乌希特勤为乌介可汗,二年三月,唐朝册乌介可汗。[17]大中十年(856),庞特勤在西域称可汗,唐朝于次年册封其为怀建可汗,只因册封使受阻,册封没能实现。乾符元年(874),唐因河西“回鹘屡求册命,诏遣册立使郗宗莒诣其国,会回鹘为吐谷浑、温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诏宗莒以玉册、国信授灵盐节度使唐弘夫掌之,还京师。”[18]册封因回鹘逃遁未能实现,但回鹘主动请册封,唐朝已遣使册封却是事实。喀喇汗朝远离中原,虽然没有册封之事,但其汗朝常用“桃花石”(即中国)的称号以示不忘本,如伊不拉音·本·纳赛尔自称“桃花石·博格拉汗”,并在发行的钱币上直称“东方与中国之王”。[19]五代时,中原王朝仍对河西回鹘实行册封。史载后唐同光二年(924),河西回鹘权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李引、释迦等66人朝贡,庄宗册仁美为英义可汗。仁美卒后其弟仁裕立,天成三年(928),仁裕遣都督李阿山等120人朝贡,明宗册仁裕为顺化可汗。后晋天福四年(939),仁裕遣都督曳里敦贡方物,后晋高祖又册仁裕为奉化可汗。中原王朝册封回纥使者的官爵更多,如后梁乾化元年(911),河西回鹘遣使朝贡,太祖封使者官爵,厚赐缯帛。迁徙后的回纥在政治上与中原中央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新五代史·回鹘传》载:“当五代之际,有居甘州、西州者,尝通中国,而甘州回鹘犹数至,呼中国为舅,中国答以诏书,亦呼为甥。”这些皆是迁徙后回鹘仍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政治关系的明证。

(二),唐朝在军事上调遣回纥外征内讨。

唐朝多次调遣回纥兵外征内讨。早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唐伐龟兹,“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20]主力军即是敕勒十三部的部落兵。[21]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寇北庭,回纥可汗婆闰又以骑五万助唐行军总管契苾何力破贺鲁,收复北庭。显庆元年(656),回纥又从伊丽道行军总管任雅相等再破贺鲁金牙山。龙朔元年(661),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回纥等诸部兵从之诣平壤讨高勾丽。开元四年(716),回纥伏帝匐可汗助唐攻杀东突厥默啜可汗。回纥汗国建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回纥发兵助唐打击安史叛军,至德二年(757)九月、十月,助唐相继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宝应元年(762)冬,再助唐收复东京,为唐朝平息“安史之乱”,扭转局势并稳定统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回纥还支援唐朝抗击吐蕃入侵。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诱回鹘、吐蕃、吐谷浑等众数十万入寇,郭子仪单骑赴回鹘营劝之,回鹘与唐誓好如初,十月癸酉,唐与回鹘共击吐蕃于灵台西原,大破吐蕃,丙子,又破之于泾州东。

回纥对于唐朝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历次的军事征讨中,而且体现在军队的构成中。“唐代前期,因府兵制败坏,府兵不堪攻战,后虽实行募兵制,轮番戍边,战斗力亦不强,不得不使用内属蕃族为兵,蕃汉并用,实以蕃兵为主。”[22]根据王永兴先生的研究,河西节度所辖军共七万三千人,绝大多数为蕃族,武后时,回纥徙居甘、凉间,唐屡取其壮骑佐河西赤水军(赤水军多为回纥、契苾、思结、浑部落兵),“以敕勒部族为主体的河西赤水军是最强大的劲旅”。朔方节度之军亦是“以蕃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特别是敕勒部族兵无所匹敌之勇猛善战也”。河东节度所辖蕃兵中,最重要者亦为开元四年(716)内属之敕勒五部,即回纥、拔野古、同罗、霫、仆固。北庭节度所辖三军二万兵士中,亦以蕃人为主体,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均为敕勒部族之回纥。可见回纥兵是唐朝军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鹘汗国崩溃后,由嗢没斯率领的回鹘仍接受唐朝的调遣。会昌二年(842)冬、三年(843)春,嗢没斯率三部及特勒、大酋二千骑降唐。唐拜嗢没斯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怀化郡王,三部首领皆封郡公、大将军,与嗢没斯并赐姓李氏。唐又以天德为归义军,拜嗢没斯为归义军使。嗢没斯遂忠心侍唐,请留族太原,率昆弟为天子扞边,唐朝将其安置在云、朔州间。回鹘乌介可汗因唐不借天德城,进略大同川,转战攻云州,嗢没斯于是率兵协同唐军打败乌介可汗。会昌八年(848)南迁回鹘汗国灭亡,嗢没斯(赐名李思忠)等愿入朝,唐罢归义军,擢思忠左监门卫上将军兼抚王傅,赐第永乐坊,分其兵赐诸节度。乌介可汗部被俘和归降的三、四万回鹘人也多被唐朝“分隶诸道”。这些降唐的回鹘人,日后凭借剽悍善战的本事,在唐朝屡立战功,其贵族被唐封官晋爵,构成中原王朝统治阶层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唐末的藩镇角逐和五代的纷争中,很多回鹘族将领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唐朝及五代中原王朝经济上与回纥展开以绢马为主的贸易。

马对于中原来说,至关重要。古人云:“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之所恃以取胜也。”[23]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秦代以前,中原仅采取筑长城消极防御北狄的措施。汉朝始重视马政,但汉初马数不如匈奴,高祖遂有白登之厄。唐初,马邑郡守王仁恭对高祖李渊说:“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中国兵行,皆反于是。与之角战,罕能立功。”[24]因此唐初即十分重视马政,至麟德二年(665),唐已有马七十多万匹。以后,由于主事者失其序,边民争夺牧地等原因,马数下降,开元时(713——741)有四十余万匹,天宝十三载(754)有三十二万余匹。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安禄山任内外闲厩都使兼知楼烦监,劫夺唐马,吐蕃占据陇右、河西,唐丧失主要牧马之地,朝廷马匹所存无几。至德元年(756),肃宗率官吏抵平凉,搜监牧及私群时,仅得马数万匹,至武宗时(841——846年),仍然是“朝廷比来所乏,最在戎马。”[25]

回纥在漠北为游牧民族,善于养马,而回纥汗国疆域辽阔,马匹更盛。回纥与唐朝展开了大宗绢马贸易。这种交易,或以“朝贡”与“回赐”的形式进行,或直接以贸易的形式进行。贡马在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崩溃前,起码有10次,如开元十五年(727),回纥大臣梅禄啜来朝,献名马;乾元元年(758),回纥献马五百匹;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回纥进马;贞元四年(788),纳聘马二千;开成五年(840),回纥献良马三百以求应接,[26]等等。绢马贸易则几乎年年进行。《旧唐书》卷195载:“自乾元之后,(回纥)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说明唐朝与回纥绢马贸易不仅年年进行,而且数量巨大,动至数万匹马交易。唐与回纥绢马贸易比价“安史之乱”前后差距很大,之前在贞观、麟德年间(627--665),一匹缣易一匹马,之后则四十匹绢易一匹马(代宗763——779年间有十余匹缣易一匹马者,文宗时,马价回落约同此)。“安史之乱”后马价上涨的原因有回纥恃功要价的成分,也有唐朝酬功答谢的因素。《新唐书》卷51《食货志》载:“时回纥有助收西(两)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即说明了酬功的因素。不过,马价过高,唐朝府库为之枯竭,唐朝对此颇有怨言。然而,这种交易对唐朝仍是有利的,唐朝良将郭子仪对此有议论。大历八年(773),回鹘请市马万匹,有司以财乏,止市六千匹,郭子仪上言:“回纥有大功,宜答其意,中原须马,臣请纳一岁俸,佐马值。”[27]说明唐朝必须与回鹘市马,一是要答谢回鹘的安内攘外之功,二是中原需要战马备战,唐与回鹘的绢马贸易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意义,已超过了经济上的意义。而这种贸易对于回鹘来说,意义更大。回鹘从唐朝获得的绢帛大大超过了本身生活的需要,因此可以进行转手贸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回鹘汗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回鹘迁离漠北以后,与中原的经贸关系仍然密切,绢马交易也在进行。如《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庞勒已自称可汗,有碛西诸城。其后嗣君弱臣强,居甘州,无复昔时之盛。到今时(宣宗即847——859年)遣使入朝,进玉、马二物及本土所产,交易而返。”《新唐书·回鹘传下》载河西回鹘“时时以玉、马与边州相市云。”五代时,河西回鹘与中原的交往史书记载较多,如史载后唐同光二年(924),回鹘权知可汗仁美遣使进贡,献“善马”九匹,等等。北宋时,高昌回鹘每年都以朝贡的名义,送马到汴京,北宋则“估值回赐”。辽上京还特别建置了“回鹘营”,专门安置回鹘商人。喀喇汗朝亦与中原交往,《宋史·于阗传》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其国黑韩王(喀喇汗)遣回鹘罗厮温等以方物来贡。”等等。

(四),唐朝文化和血缘上与回纥和亲融合。

自西汉高帝刘敬献和亲之计以安匈奴以来,和亲一直成为后世历代中原王朝治边的重要政策。唐朝和亲的蕃国,计有突厥、回纥、突骑施、奚、契丹、吐谷浑、吐蕃、拔汗那、南诏等国,和亲的公主有皇女、亲王女、宗室女、宗室甥女,及功臣女等人。然而,唐朝和亲的蕃国中,唯有回纥可汗娶唐朝皇帝的亲生女儿。回纥汗国存在的近百年中,共娶三位唐朝皇帝的亲生公主,即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皇帝亲生女嫁蕃国首领,不仅是回纥汗国仅有的殊荣,而且是中原王朝千余年和亲史上仅有的现象。可见唐朝与回纥汗国感情之深,关系之密切。从三位公主的命名:宁国、咸安、太和,又可见唐朝对与回纥和亲所寄予的求宁、求安、求和希望之深。

唐朝与回纥汗国和亲始于肃宗至德年间,其时正是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国难临头的时候。和亲首先从回纥可汗嫁唐朝亲王开始。至德元年(756)八月,回纥遣使请助唐平叛,肃宗以敦煌王承寀为使至回纥请兵,葛勒可汗以可敦之妹为女嫁承寀,肃宗为加强双方的关系,封回纥女为毗伽公主,旋又封为王妃。可汗亦封承寀为叶护,与回纥叶护共同主兵击安史叛军。同年八月、十月,回纥首领来请尚唐公主。乾元元年(658)六月,肃宗以“宗社阽危,回纥特表忠诚,戴怀奉国,所以兵逾绝漠,力徇中原”,“今两京底定”,“厥德难忘,爰申降主之礼,用答勤王之志。上缘社稷,下为黎元”,[28]封幼女为宁国公主,七月,嫁葛勒可汗。同时出嫁的还有荣王之女,称小宁国公主。葛勒可汗第二年死,宁国公主归唐,小宁国公主则居回纥33年(758——791),并按回纥风俗习惯,再嫁英武、英义二可汗。

建中元年(780),回纥相顿莫贺劝登里可汗勿南下掠唐无效,杀之自立为可汗后,屡向唐朝请婚。德宗因曾受辱于登里可汗,初不许婚。贞元三年(787),顿莫贺又请婚,时吐蕃围攻陇右,边将告乏战马,宰相李泌劝德宗实行联回纥抗吐蕃的政策,德宗终于同意和亲,次年十一月,以第八女为咸安公主嫁顿莫贺,并册顿莫贺为长寿天亲可汗。这次和亲更密切了唐回关系,天亲可汗说:“昔为兄弟,今即子婿。子婿,半子也。彼犹父,此犹子也。父若患于西戎,子当遣兵除之。”[29]并纳聘马三千匹。贞元五年(789)九月,天亲可汗死,咸安公主其后相继嫁忠贞可汗、奉诚可汗、怀信可汗,直至元和三年(808)卒,在回纥居凡21年。

保义可汗元和三年(808)继位后,屡向唐请婚,宪宗因用兵削藩,财政紧张,一度不许。元和十五年(820),回纥请之弥切。其时吐蕃连年为边患,回鹘势力强盛,唐有求于回鹘,宪宗许婚。然长庆元年(821)保义可汗卒,五月,穆宗嫁其妹太和公主于保义可汗之子崇德可汗。太和公主在回鹘生活了23年,回鹘汗国崩溃后,会昌三年(843)才返归唐朝。

唐朝又曾以功臣仆固怀恩之二女嫁回纥登里可汗,孙女嫁忠贞可汗。

唐朝与回纥在政治、经济、军事、婚姻四方面结成的密切关系,对双方皆有利。唐朝借助回纥,一方面戡定了来自内部的“安史之乱”,一方面抵御了来自外部的吐蕃入侵,同时,还解除了来自北方的隐患。而回鹘臣属于唐朝,不仅获得了大量生活物资,提高了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而且与唐朝急难相济,当开成五年(840)回鹘国破后,南下的回鹘得到唐朝多次赈济,如会昌元年(841),武宗“诏右金吾卫大将军王会持节慰抚其众,输粮二万斛。”[30]唐朝与回纥的这种关系影响了后世,五代时回纥仍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