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含有杀贼、无 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罗汉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门特殊的图像艺术,在中国画史上的分科,属于道释人物画中的佛教画。在中国,罗汉信仰普遍,在民间罗汉往往被认为是神通广大、古道热肠的代表。 此套罗汉图轴传为五代贯休所绘,现存十五幅。 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 贯休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贯休的绘画作品有维摩像、高僧像、尊者像、罗汉图等,还有少数山水画。将贯体笔下的罗汉与其他画家塑造的罗汉像相比,便不难发现贯体罗汉除了在形象上更为夸张传神之外,在立意构思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一般的罗汉图,往往描绘罗汉渡海,天龙神鬼卒拥护;或伏于树上观看神鹿,上有猿猴摘取仙桃;或驾异兽,乘蛟龙,作种种不可思议之神通状;或坐于禅床之上降魔说法,手中水瓶显现神光等等场景。这些作品无不着力于用神鬼异兽来衬托罗汉的神圣,或表现罗汉的神通法力与尊贵。但在贯体的作品中则完全摒弃了这些东西,只是通过十六罗汉的各种日常坐姿与朴实无华的动态,致力于刻划罗汉超凡入圣的神态。性格各异,呼之欲出,格调极为高古,而更接近罗汉“杀贼、应供、无生”的本义。 ![]() 贯休罗汉画创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罗汉野逸画风对后代道释人物画创作的深刻影响。野逸体罗汉画风是相对于以张玄为代表的“世态相”罗汉画风比较而来的。贯休这种以“丑”“逸”风格见长的道释人物画风格逐渐形成了一种野逸体绘画传统,影响了后代许多画家,宋初的石恪、宋末元初的牧溪等蜀地画家都受到这种野逸体画风的影响,其笔下人物莫不具有野逸之态,此外明代的陈洪绶和丁云鹏也深受贯休野逸体画风影响,成就斐然。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