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纯粹理性批判(下)

 书虫小记 2022-10-03 发布于北京

2.先验逻辑的辩证(先验逻辑分析的边界)

前面讲先验逻辑分析,是康德阐述知性怎么构建世界,现在讲辩证,就是搞清楚先验逻辑的边界——到哪里就不能用先验逻辑分析法了,再用就要出错误

不得不说,这就是真正学者的风范——即便是为自然立法,也得讲究限度和边界,重要的是搞清楚边界,知道自己的限度

康德分了三个方面来解说先验逻辑分析,也就是人的知性会产生谬误的领域:

1)先验心理学

这里康德主要把灵魂不灭、自在之物这些东西排除到知性范畴的范围之外。他先从破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他指出,笛卡尔偷换了概念得到了这个结论“我思故我在”。

因为“我思”那个我,与“我在”的我,其实不同一个“我”。“我思”的我,是一个先验的我,超出具体现象的我,是一个主体,也是逻辑预设的前提;而“我在”的我,即笛卡尔本人,则是一个客观的经验对象。

经验的“我”其实已经被笛卡尔的怀疑论排除掉了,所谓“我思”的我,是指思维这个动作需要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只是逻辑主词,也就是先验的我

康德之所以要指出笛卡尔的错误,在于,笛卡尔这么一偷换概念,“我思”的那个我就成了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主体——灵魂不灭由此就产生了。

从康德的十二范畴来看,实体这个东西也是必须由感性直观的时间和空间来规定的,灵魂这个东西恰恰不能用时间和空间来规定和制约,所以,灵魂根本就不是实体,哪来什么灭不灭的。

康德认为,灵魂不是人类知性构建的现象界的东西,而属于物自体、自在之物领域,从自然科学角度无法去探讨这个东西

他把这类东西都归为“超验”领域,就是超出了经验,不能为知性所把握的东西。记住,超验不是先验,先验只是先于经验,是pre,可以进入到现象界;而超验,则是non,不属于的意思

只不过,在实践角度来看,灵魂对于道德领域还是有用的。他后来用实践理性批判来解释这件事。

2)先验宇宙论

在这里,康德要破除理性的狂妄。值得关注的是,康德认为理性和知性是不同的东西。知性我们已经知道属于先验逻辑体系,是人运用先验逻辑构建现象界的过程

而理性则是更大范围的综合,理性希望对世界乃至宇宙整体来获得认识,即认为通过理智可以达到无所不及无所不晓的地步,要通过理性原则来达到总体认识,达到绝对认识。

这种思潮在欧洲的18-19世纪可谓达到了顶峰,典型代表就是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对拿破仑说的,给我现在宇宙的全部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我就可以推断出宇宙的全部过去和未来。

与理性相比,知性要规范很多——它只要求范畴能够适用于经验对象就可以了,对经验之外的东西没有奢望

对于理性的先验宇宙论,康德认为有四个二律背反——即四件事正过来反过去说都可以是正确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的基本单位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宇宙中有没有自由,宇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总的来说,康德认为这些问题都存在层面混淆的困难,即其实都在不同的领域说各自的话,也都超出了知性经验的范畴,所以各自说来都对,也可以站在对面的立场说都不对。造成这种二律背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滥用理性,希望理性解决其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先验神学

其实最难破解的是神学。

神学经过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这等大牛的发展,在形式逻辑上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再加上道德领域中的实践,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强度,不亚于我们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举个例子,安瑟伦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任何人都能想到一个最完满的东西的概念,我们把这个概念称之为“上帝”。你可以认为上帝不存在,但你可以想到这个概念吧?可是,上帝这个概念就是最完满的概念,什么是最完满?最完满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存在的意思,如果这个概念不包含存在这个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就不是最完满的了。所以,上帝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存在

再进一步,既然是一个最完满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在概念本身之外也真实存在,也就是说,上帝可以存在于概念之外,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否则,上帝这个概念就不是最完满的。因此,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你要从形式逻辑上看,安瑟伦这个论证是驳不倒的。前面我们说过,康德也指出,形式逻辑只是说明正确性,而不能说明真理性。它只是说这个论证过程是正确的,但它不保证论证的结论是真的

题外话,这也是为什么在政治领域,从来都是要求人们坚持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真”的方向

康德是利用拼音语言的逻辑来破解本体论证明的。这其中又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也就是后世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一切问题都是语言问题造成的。

在德语中,是sein,同时也是存在的意思,也就是说,sein作为系词“是”,是逻辑意义上的,作为“存在”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当你说上帝是(上帝存在),其实作为一句话你都还没有说完,因为,“是”后面还要跟宾词来解释是什么

康德认为,你总不能把系词“是”同时又用作宾词“存在”吧?上帝存在,这句话就很有逻辑上的问题,上帝是,就证明上帝存在了?那不是很蠢的事吗。

同样的问题也在英语中有,be,既有是,也是存在的意思,也是逻辑意义与本体意义不能兼顾,所以造成很多逻辑上的困难。反观中文,倒是免去了这个麻烦,因为中文的“是”和“存在”本来就是两个词

中文在字词上有优势,但是因为语法过于简单,在阐述逻辑方面就缺乏优势了。

以上,康德通过先验逻辑的辩证分析,指出了形而上学理论,也就是人类的理性所犯的诸多错误。人类一切经验都需要感性直观,人类的知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组织,构成现象界,从而构成我们的知识体系。

理性一旦超出了这个现象界,超出了感性范围,就会发生错误,把上帝、灵魂这类并不属于现象界的事物当成了理性思考和构建的对象,就会造成一系列谬误

4.先验方法论

建立了基础,划定了界限,接下来就是获得建立新的科学的哲学的方法。

1)纯粹理性的训练。首先得要有一个强大的知性的头脑,那么获得这种头脑的两种训练方式,一是独断论训练,二是怀疑论训练。

所谓独断论,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单凭形式逻辑推导就可以获得一切知识。这个想法虽然是错误的,因为上面提到过,一旦涉足到经验之外的范围,形式逻辑再对,也会得出虚假的结论。不过,强化头脑的逻辑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掌握形式逻辑的方法很重要。

所谓怀疑论,当然就是解构性的,总之要从反面来进行辩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训练,正过来反过去想,想明白了,驳不倒了,也就能够立论了。

2)纯粹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是有限的,只能作用于现象界,也就是人类的知性范围之内,超出知性范围,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纯粹理性就不起作用了。你非要它起作用,就必然会出现谬误。

那么,有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法则,可以应用于知性世界,也可以应用于康德所说的不可知的物自体、自在领域呢?有的,那就是实践,就是人的行动,也就是实践理性(这就是马克思借用的地方)

比如说自由这个概念,康德认为这不属于知性范畴,属于不可知的领域,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用身体力行的行动去体验这种自由。再比如上帝,这也属于不可知的领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念诵经文,参加仪式这种方式来体验上帝

这就是实践的作用,它可以穿越知性世界和自在世界。也就是说,真正的普遍性法则,就是实践理性。——应该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来源。

马克思之所以把人类实践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关键载体,就在于康德把实践理性作为唯一普遍适用的法则,人类为自然立法的法则!

3)纯粹理性的建构术。其实也就是对上面十二个范畴,以及两大通用判断原理的一个总述,即纯粹理性是如何构建现象界的。每个人按照这种方法,都可以构建出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最后的要点是,康德划定了现象界和物自体,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由是,马克思认为康德是不可知论,太消极。

其实,康德并不是真觉得不可知,而只是为知性划定了一个界限,到了物自体,就不要再用理性的方式了,因为那会出现矛盾——也就是他说的辩证

因此,康德实际上暗示了一个从现象界过渡到物自体的方法——只要你不把矛盾看作消极的,而是事物本来的面貌,那么,矛盾本身就是辩证法,就是一种过渡方法。——这正是黑格尔突破的地方,也是马克思借力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说,康德是他之前一起哲学的终点,也是他之后一切哲学的起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