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滇军抗日秘史之中条山悲歌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10-03 发布于山东

  ■滇军将领列传

  唐淮源 字佛川 1884—1941年

  云南江川翠峰麻粟园人 后迁居江城镇

  唐淮源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因生活困难,曾给地主乡绅家帮工干活。八九岁的他因为没钱上学,只好陪伴乡绅的儿子读书。由于他聪明好学,深得老师赏识,并经常得到教师及亲友在学习上和经济上的帮助。唐淮源从小很懂事,非常体贴母亲的艰难,读书之余,抢着干家中的活计,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忠孝两全的他,被誉之为“滇军完人”。

  1909年,唐淮源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是同班同学,关系十分密切。他刻苦攻读,各项成绩名列前茅。于1911年提前毕业,在云南亲军中任排长。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唐淮源参加护国讨袁战争,跟随蔡锷、罗佩金将军入川作战,率一营健儿,出生入死,浴血厮杀,很快升为右路军纵队前卫司令官、第五支队长(即团长),再升旅长。1922年,唐淮源与朱德等人离开云南,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北伐战争,投身“驻粤滇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行列。1927年任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

  1937年9月19日,老三军奉命北上,他才与阔别10多年的老同学朱德在山西阳泉火车站相见。随后率部转战燕赵,挥师冀晋,英勇杀敌。


被称为天下第九关的娘子关,是西进太原的必经之站,仅20世纪在这里就发生过大小战斗上百次,可见其战略要地的重要性。

驻守娘子关的中国军队

  中条山悲歌(一):云南最早的抗日部队——老三军

  ■前情提示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寇把进攻矛头指向长沙,“长沙大会战”由此拉开大幕。在崇阳防御战中,五十八军新十二师仓促应战,致使云南军队在该战中失利,新十一师番号被取消。

  在昆明养病的五十八军新十一师师长鲁道源,在得知自己的部队兵败崇阳后,遂抱病赶往前线。在反攻南昌的战斗中,取得一系列胜利,并一鼓作气首先冲进南昌城,一洗崇阳之耻。在之后的长沙会战、常德之战等一系列战斗中,五十八军浴血7年,战绩卓著,被赞誉为“抗日劲旅”。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有一支在山西战场上特别能战斗的云南部队。它就是老三军。

  这支部队的抗日壮举可歌可泣。它的前身是由李烈钧指挥的云南护国第二军及顾品珍率领的云南讨贼北伐军组成,历史上被称之为“驻粤滇军”。这支云南部队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由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窗好友朱培德任军长。从1927年以后,老三军虽然经历了10年风云不断突变的军阀混战,但它的指挥人员仍以滇人为主,人事编制未作变更,尤其是继任军长曾万钟及所辖第七师之长李进龙,副军长兼第十二师师长唐淮源和大部分团以上校级军官,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云南子弟兵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精神,北伐时英勇善战的传统都保留了下来。在抗战中,为了区别于张冲等人曾任军长的“新编第三军”,人们便将它称作“老三军”。

  旧关激战,全歼日军一个联队

  “七七”事变后,当六十军还未从云南出征时,老三军已于1937年8月北上,进入河北,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高碑店等战斗,成为云南最早的抗日部队。10月上旬,就在六十军日夜兼程赶赴武汉,准备参加台儿庄战役之际,老三军由石家庄调往进径,旋又孤军前行,在艰难的跋涉中到达山西,参加了太行山著名的娘子关战役。

  娘子关战役与平型关战役、昆仑关战役并称为抗日战争中最著名的“三关战役”。娘子关为平汉线上的重要关卡,是西进太原的必经之站,因此也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当老三军到达娘子关时,奉命驻守右翼旧关一站,这时旧关已被敌寇占领。为扭转颓势,军长曾万钟下令限期攻关,并亲自指挥全军奋死拼杀,不但夺回旧关,而且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此后,老三军“固守旧关64天”,给敌人沉重打击,使“日方闻滇军之名,无不另眼相看”。老三军因此获得了“旧关杀敌”的崇高声誉,成了山西正面战场上的一支抗日劲旅。

  转战山西,隶属八路军指挥

  老三军从娘子关撤下来后,几经辗转,经阳泉、榆次、太谷,最后进入晋东南山区。在这段时间里,老三军隶属于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指挥,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配合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国共两党军队共同杀敌的典范。

  和八路军在一起的日子里,老三军的将士们总是感到亲切和欣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早先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就读,参加过辛亥昆明“重九起义”和云南护国首义,曾任滇军上校团长、少将旅长。作为一名滇军老将,他与老三军的许多将校级军官既是校友,又当过他们的上司,由德高望重的老大哥领导,将士们心服口服。同时,在老百姓中,八路军口碑很好,老三军的官兵早有耳闻。此时亲身接触,八路军不论是军纪、军风,还是政治思想和精神面貌都给官兵们一种全新的感觉,这些是与其他国民党友军截然不同的。与这样一支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人民军队并肩作战,老三军上下,无不为之振奋。

  让老三军官兵们最难忘的是在沁县史北领的那些日子里。一天,朱总司令来到他们的驻地,集合全体官兵召开大会,庆祝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朱总司令一行来了10多个人。这位中年军人,身着八路军军装,朴素而威严,严肃而和蔼,说话平易近人,态度诚恳而真挚。朱总司令走进军官队列,与老三军的将校级军官一一热情握手,亲切问候,使得军官们兴高采烈,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在会上,朱总司令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他首先讲述了老三军的光荣历史,讲述了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后自己与这支军队的交往,并从全民族抗战的高度,对滇军出征抗战大加肯定,对老三军将士在抗战中的英勇杀敌行为颇为赞扬;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表示祝贺,对全国抗日战争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阐述了中共关于日寇必败,抗战必胜的正确观点。对官兵们思想中存在的速战速胜思想,朱总司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持久战才能打败日本鬼子,这是从战略上讲的。但从战术上讲,一个战役、一次战斗,打的是速决战,这叫持久战中的速决战。这就是毛主席讲的持久战与速决战的辩证关系,就是把哲学运用于军事之中,是军事辩证法。”

  朱总司令的讲话,使老三军的将士们明确了形势,振奋了士气。会后,朱总司令还专门召集老三军中的云南籍校级军官训话,以云南军队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勉励他们与日寇血战到底。聆训人员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对抗战前途增强了信心。

  大战再起,25万日寇进攻中条山

  1938年7月,老三军奉命扼守中条山,一守就是3年。在此期间军长曾万钟升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军长由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唐淮源担任。老三军当时作为“中央军”的序列,下辖第七师和第十二师,代管第三十四师。其中十二师为老三军主力部队,战斗力最强,师长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学生寸性奇接任。

  中条山位于山西晋南地区,南临黄河,北近临汾,东北部与太行山相连,西北部与吕梁山相望,东西长约160公里。它与黄河一样,是保卫中原和大西北的天然屏障。其中垣曲位于中条山的腹心部分,为了保卫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扼住日军南犯的咽喉,中国军队以垣曲为中心,先后调集第五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共7个整师、一个游击纵队、一个独立旅共15万人加以保卫。由于中条山已经成为中国正面战场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日寇一直把它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甚至将它称为自己腹中的盲肠,必速取之而后快。

  自1938年秋至1941年初近3年间,日军第三十六、三十七和四十一师团等部队先后向中条山发动了13次大规模进攻。由于中国守军英勇奋战,日寇的每次进攻都大败而归。如果不能攻下并牢牢控制中条山,日军不但不能南渡黄河夺取洛阳,占领潼关,恐怕连已经占领的山西盆地也难保住。于是,从1941年3月起,日军便秘密调集兵力,充分准备作战物资,精心挑选战地指挥官,以绝对压倒的优势兵力,决定对中条山发起代号为“中原会战”的第14次大规模进攻,一举攻占我固守数年的中条山根据地。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日军统帅部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来8个师团、3个独立旅,再加上若干特种部队,以超过中条山中国守军近一倍的25万人以上的总兵力,在400余架飞机的配合下,于5月7日分四路对中条山发起了主体进攻,中条山战役一触即发……

■历史记忆

  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卫立煌 (1941年5月上旬)

  第五集团军

  第十四集团军

  第三军

  第八十军

  第七师

  第十二师

  第一六五师

  新编第二十七师

  第三十四师

  第十五军

  第九十八军

  第六十四师

  第六十五师

  第四十二师

  第一六九师

  第九军

  第四十七师

  第五十四师

  新编第二十四师

  第十七军

  第八十四师

  新编第二师

  第四十三军

  第七十师

  新编第四十七师

  第十四军

  第八十五师

  第九十四师

  第九十三军

  第十师

  中条山是华北沦陷后中国正面战场在黄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一块较大而突出的阵地,横跨晋南三角地区,是潼关、西安、洛阳和陇海路西段的天然屏障,扼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与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互为犄角,瞰制同蒲路和晋东南。 太原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分散在晋南山地进行游击作战,建立了以中条山为依托的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所属第2战区与之相邻。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党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伤亡超过8万,有十余万人失踪。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

  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中条山会战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前情提示

  在云南军队中,最早参加抗战的部队是由军长唐淮源率领的老三军。在娘子关战斗中,老三军固守旧关64天,因此获得“旧关杀敌”的崇高声誉。

  1938年至1941年近3年的时间里,老三军奉命扼守中条山。日军为打开向南的通道,曾对中条山发动了13次进攻。1941年3月,日军调集25万兵力,发起了对中条山的第14次进攻。

  中条山悲歌(二):身陷重围 唐军长血染黄河

  由于在历次保卫中条山的战斗中,老三军这支抗日劲旅始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后宫淳一在召集军、师、旅高级指挥官会议时,明确指出:夺取中条山的关键在于对唐淮源老三军的攻击,如能攻破老三军,则能夺取中条山。并且强调:为了确保“中原会战”的胜利,必须集中数倍于老三军的兵力加以重点围剿。

  友军败退,老三军陷入重围

  中条山,从地形上看,连绵不断,其实海拔不过几百米,是些无险可守的土山。从5月7日至5月8日凌晨,在日军3个师团共35个大队优势兵力的凌厉攻势下,老三军第七师涧底河阵地被攻破,位于王家河的师部也遭到敌人的强烈攻击。唐淮源立即派出增援部队,在师长李世龙的指挥下,经过数小时激战,终将日寇击溃,夺回阵地。

  在日军对中条山发起总攻的第二天即1941年5月8日,日寇的一支部队由北面经过绛县、岭关,直插中条山的腹地垣曲。守卫垣曲的国民党第四十三军奋起抵抗,与敌激战到下午2时,由于指挥官动摇,大部分正面阵地被敌人突破,中国军队虽然经过数次反攻,始终未能扭转战场态势。在连续失去几个阵地之后,终于还是在下午提前撤退了,日军乘虚而入。随着战局急剧恶化,战至8日黄昏,垣曲落入了敌手。

  四十三军未能守住垣曲,并过早地由五福涧渡口退到了黄河南岸,形成了隔岸观火之势。整个中条山战局急转直下,各路中国守军顿时既不能东西相应,又不能南北支援,战场态势完全倒向了有利于日寇一边。

  唐淮源所率的老三军以中条山主脉为阵地,首当其冲。敌军于8日突入老三军左侧后,分袭各部截断了我后方的联络给养线。老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战事之烈,前此所无”。唐淮源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断地指挥官兵,展开异常猛烈的运动战,轮番与敌人拼杀肉搏。这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来电令其撤退,但为时已晚,老三军陷入重围,无路可退了。将士们以死相拼,反复冲杀,声震苍天,气吞黄河!

  孤军奋战,身处绝境留遗书

  1941年5月10日上午,沿山各路口及黄河各渡口均被敌占。日军主力以分进合击之势,合围老三军,必欲置之于死地。老三军四面受敌,粮尽援绝,伤亡过半。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现在情势险恶,三位都看到了。军人信条:不成功,便成仁。没有别的路可走。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顽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他掷地有声:“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将帅;有,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在敌众我寡的险情中,敌我纵横交错,天险黄河横亘于后,老三军背水之危,身处绝境,唐淮源断然下令:“部队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分头突围,并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县山方向且战且走。

  唐淮源在率部突围的途中,面对从东、西、北三面分四路向中条山发起猖狂进攻的日军,左冲右杀,无法逾越,不得已只好向西突围。”处于极为不利的地势,其间又被敌人阻于东交口附近。几经激战冲杀,至12日到达县山。这时马蹄沟、水泉沟、冷水沟等处之敌追踪而至,围攻甚急。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三十四团团长张正书均负重伤,三十四团副团长潘尔伯、三十六团团长黄仙谷、第七师二十一团副团长张家安、第三十四师第一OO团团长薛金吾相继阵亡,血染黄土山河。

  唐淮源领军冲杀,与敌殊死决战至5月12日上午,由于我军相互之间早已配合受阻,无后续预备部队补救,身边只剩下了少数兵员,他们最后退到县山旁的唐天山之顶。中午12时,日寇再以大量骑兵从西南袭来,敌我之间展开了近距离的厮杀,死守县山的老三军部队伤亡越来越大。唐军长在山顶上环顾,心想与其被敌俘虏,不如以死报国。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举枪自尽,碧血千秋染中条

  1941年5月12日,已是炎热的初夏,但这天下午,寒冷异常,阴风怒号,大雨滂沱。唐淮源几次挥去左右,但他们均决意与军长同生死、共患难,不愿离开军长半步。这时,敌人已经离得很近很近了,唐淮源下令他们冲上前去,继续杀敌。大伙望着军长那严肃果断、不容商量的面容,向前猛冲了过去。唐淮源身边只剩下自己的女婿——辎重营长杨继虞。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敌人一拨一拨地冲上来,突围已经无望。由于刮风下雨,站在山顶有些冷,他们走进一间土屋躲寒避雨。唐淮源对杨继虞说:“我冷得很,你去找点柴枝来,我要烤火。”杨继虞被打发走后,唐淮源把一条军毯铺在地上,他身体端坐在军毯上,异常镇定地拔出手枪,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胸口连开了3枪,打第4枪时,或许因为已经没有力气,打在了自己的左膝上。身经百战的一代抗日名将唐淮源就这样倒下去了。

  山风呜咽,山雨淅沥,九天为之动容,三军为之哭泣, 云南人民为之悲愤。唐淮源之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而又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为抗战中的云南将士写下了不朽的爱国篇章。

  在唐淮源军长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共两党领导大都敬献了花圈、挽联。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爱国元老于右任先生题的挽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秋染中条”,最为引人注目。

  当时的《云南日报》敬奉挽联:

  气壮中条吞倭寇,

  血染黄河流千秋。

  1941年9月9日,重庆公开广播了中条山战役的全部情况。此役中国军队在指挥不当中,阵亡4万多人,被俘3.5万多人,损失惨重,老三军却重创敌寇,经过5昼夜的殊死奋战,打死日军“旅团长、联队长6人及其以下官兵8000余人,实际尚不止此,其负伤数更倍之”。因此,国民政府发表了追认“故中将唐淮源为陆军上将”的命令,云南江川县的父老乡亲们特地在江城镇修了纪念和缅怀唐淮源的唐公祠。

  唐淮源将军的原籍在山西夏县,墓碑之文后由云南大学著名国学家刘文典先生撰文。1986年,唐淮源诞辰100周年之际,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遗骨于1990年4月迁至江川县福德山革命烈士陵园。将军陵墓坐南朝北,长5.5米,宽3.4米,总占地面积18.7平方米,墓为锥形,水泥青石镶嵌,墓碑为大理石,上刻“抗日英雄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牺牲49年后的唐淮源将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后人将永远缅怀他。

■滇军将领列传

  寸性奇 字念洁 1893-1941年 云南腾冲人

  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重九起义”和护国首义。后随滇军入粤,历任驻粤滇军少将高级参谋、中央直属宪兵司令、老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副旅长等职,后升任十二师师长。在广东期间,孙中山亲赐短剑予他。

  周体仁 字善初 1893-1954年 傣族,云南景谷人

  北伐中历任老三军团长、旅长、少将参谋长。抗战中任第五集团军中将参谋长。中条山战役后任老三军军长。1948年任国民党第四兵团司令兼北平警备总司令。1949年1月追随傅作义将军起义。北平和平解放后,受朱德、叶剑英等人派遣,回云南策动昆明起义。


中条山之战因指挥失误导致惨败,但中国军人舍生忘死的精神应该被永远记住

■前情提示

  由于在历次保卫中条山的战斗中,老三军始终保持不不败纪录,但日军在发动第14次对中条山的进攻时,就把老三军当作了主攻对象。因此,日军调集了数倍于老三军的兵力对其展开了围攻。

  1941年5月12日,已经冲杀数日、失去友军支援的唐淮源率部退守唐王山。看着敌人一拨又一拨地冲上来,突围已经无望,唐淮源毅然拔枪自尽。

  中条山悲歌(三):寸性奇师长拔剑自刎

  老三军成为抗战爆发后,第二个军、师长同时阵亡的部队

  “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这是老三军主力师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将军,在中条山战役时牺牲前说的一句话。从中条山决战一开始,寸性奇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就坚持在第一线的战壕里率部与敌血战。

  将军中弹,临危不惧率队冲杀

  一群群敌机飞临中条山上空,进行疯狂的投弹和扫射,日军地面部队在大批战车和骑兵的支持下,潮水般向老三军阵地扑来,炮声满天,硝烟弥漫,前沿阵地被突破。寸性奇指挥士兵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夺回了失去的阵地。日军连续冲锋,包围圈越收越紧。在战况恶化时,唐淮源军长召集各师、团长开会,鼓励全军官兵与中条山共存亡,战斗到底。作为一位从里到外透出中国军人血性的云南汉子,寸性奇当即慷慨表示:“请军长放心,我们现在是为国家民族而战,我们不会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丢脸!”“我们有枪在手,有剑在腰,中国军人宁愿挺胸而死,也不会低头求生!”十二师在他的指挥下,血战数日,当敌我双方厮杀在一起,冲锋与反冲锋交替进行时,寸性奇临危不惧,命令部队多次以短兵相接,给来犯之敌以重大杀伤。5月10日奉命率部队攻击前进,突围至樊家沟、县山一线时,不料与大队日军遭遇,肉搏战后,退守大寺坪,准备伺机夺路出击。

  1941年5月12日,十二师左翼的水骨朵高地被日军攻陷,全师阵地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寸性奇临危不惧,他抬头看了看左右的官兵,在此紧要关头,大声喝道:“头可断,血可流,高地断不可失,我们要夺回这块高地!”站在他旁边的参谋、副官,见被占领的水骨条高地、数倍于我的日军正直扑而来;再看看我军阵地,弟兄们死伤无数,就要弹尽粮绝了。寸性奇明白参谋、副官们的意思,便说道:“我也晓得困难,我们反正都是个死。拼命而死,总比坐以待毙要好得多。”说完,他立即将师部特务连剩下的几十个人组成奋勇队,亲率他们向左翼水骨条高地冲去。

  寸性奇率领奋勇队向日军反击时,敌人的一排机枪子弹打过来,他胸部中弹,被人抬下了阵地。当路过唐王山山顶唐淮源军长的土屋时,他躺在担架上,看见了杨继虞营长还关切地问:“军长怎么样了?还好吗?”

  这时,唐淮源军长已杀身成仁,杨营长不敢向他报告,只好忍住内心的悲伤,强装没事的样子,急忙掩饰说:“军长在屋里,还好。”

  寸师长听后,说道:“我受了点小伤,关系不大,暂时休息一下。这里太危险,请你们保护好军长,马上撤下去!”

  不一会儿,寸师长便听到了唐军长饮弹自尽,壮烈殉国的消息,他没有悲伤,只是点了点头,慷慨说道:“抗战至今,一个军里面,军、师长同时阵亡的,只有第九军长郝梦麟、一二三师师长刘安琪。这次,我们第三军一定能赶上第九军了!”他当即把缠在胸前的绷带再次裹紧,勒紧伤口后,又挣扎着站了起来,指挥部队再次攻击敌人的阵地——胡家谷。副师长杨玉昆看到师长受伤太重,胸前白布已被鲜血渗透,变得殷红,就向身边的一位营长李振邦命令道:“你护送师长退下去,这边我来指挥。告诉师长,请他放心!”

  寸师长立即挥手说道:“你们不要管我的事,快去作战杀鬼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见寸师长如此坚决,李营长只好退开了。

  右腿炸断,杀身成仁不做俘虏

  由于寸性奇临危不惧,临死不屈,坚守阵地,誓不后退,官兵们深受感动,他们杀敌的决心更大、不屈的意志更坚。因此,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十二师官兵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的进攻,他们坚守的毛家沟阵地,一直在敌寇的四面围攻之下岿然不动。

  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5月13日晚上,日军的炮弹暴雨似的向十二师阵地倾泻而来,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师部所在地,数名官兵当场阵亡,寸师长的右腿被炸断,鲜血像泉水一般涌了出来,伤势非常严重。他沉重地对部下说:“我是不行了,不得不先走一步。大丈夫为国捐躯,战死疆场,死而无憾!你们要打到底。要是冲不出去,就杀身成仁,千万不可做俘虏!”话音一落,他将当年孙中山亲赐的短剑拔出,向喉头一刺,又一名抗日名将倒下去了。

  老三军军长唐淮源和十二师师长寸性奇英勇献身后,剩下的抗日勇士,继续顽强抗杀,殊死搏斗,最后冲出日军包围者,尚不足一团兵力。经整编后,由周体仁继任军长,率部继续奋战在抗日第一线。

  1942年6月6日,云南省召开公祭大会,追悼唐淮源、寸性奇两将军及老三军阵亡将士。龙云敬献花圈,并即席致悼词,介绍了唐、寸两位将军的生平事迹,讲述了他们的抗日战功。他说:“敌人对中条山志在必得,倾华北可调之部队,于去年3月大举进犯。在弹尽粮绝之下,唐将军视死如归,卒以身殉。这种精神实为我军高级将领中少见的,实在值得我们崇敬!唐军长与寸师长都是我们的讲武堂同学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寸性奇本人,与我在讲武堂是同一期的学员。在学习上,他虚心接受同学的劝诫和帮助,他为人周到和气,学有素养,是我不可多得的同学。他们二位的牺牲是国家的光荣、地方的光荣,也是唐、寸两府的光荣。我们要学习两公的战斗精神!”

  龙云对唐淮源和寸性奇两位军、师长的牺牲,悲痛而感怀,敬献了两位将军一副挽联:

  “国士古无双,溯频年迹迈长征,气壮河山,六诏笃生双国士;

  将军志不二,有次日开会追悼,名垂竹帛,千秋同仰二将军。”

  20世纪90年代,在中共腾冲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寸家后人去中条山毛宗湾将寸性奇的遗骨接回来,砌碑立字,安置在国殇墓园内。当将军的忠骸运抵腾冲时,万人空巷,全城出动迎接,花圈如海,红旗如林,场面空前热烈,充分显示了腾冲人民对这位抗日先烈的深深敬仰。

  从云南辛亥革命走向护国首义,走向北伐军兴和抗日战场又魂归故里的唐淮源、寸性奇两位将军,为“保卫国家,壮烈牺牲”,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结束了自己血与火的一生,无疑是国家的光荣,也是云南抗日将士的光荣和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