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州的重阳习俗

 郢都故事 2022-10-04 发布于湖北

荆州的重阳习俗

文/图  张卫平

    编者按  重阳临近,在今日头条看到荆州地方民俗专家韩宴清先生的《重九之歌》,现予转发,作为“郢都故事”《荆州的重阳习俗》的开篇。

有的年岁重九天高气爽

有的年岁重九风雨闹重阳

古人制定的节日今人观光

插不插茱萸icon倒不讲究

一定要酿菊花酒亲口嘗嘗

你虽住在百尺高楼上

但同重九登高的内涵不相仿

龙山的重阳风特别醒脑

“醉怕风落帽”的李白也添了惆怅

今天我们登高是另一番风光

展示平原,眺览城乡

丰年能不感激父老春秋耕桑

铁道鸣笛,江轮破浪

美好的家园一年更比一年富强

我们要更加远望更加辉煌    

                                ——韩宴清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有着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之称。农历九月初九,又名重九、九月九,因《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而在古代诗文中,诗人往往称九月初九为“九日”。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王缙的《九日作》……

    历史资料显示,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只是当时的重阳的活动,只是在帝王的宫殿中进行。至汉代时才开始盛行。直到唐朝时,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为节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荆州文史专家李南杰先生在认真分析研究了典籍记载、古迹遗存与民俗活动传承活动后认为,九九重阳节源于荆楚。荆州应该是“九九重阳”及其民俗事象的源头和发祥地。荆州在中国重阳文化中,有着的特殊历史地位。

荆州古城东门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古籍上记载了许多故事与传说。比如,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后,吐露出皇宫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之事。后来,民间竞相照此行事,逐渐形成这一习俗。

    而南朝梁人吴均之则在《续齐谐记》中讲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是东汉时汝南县发生大瘟疫,青年桓景的父母因此病故,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桓景便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并教给他降妖之术。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给了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让他回去后带着家人登高避祸。于是,桓景于九月初九那天带着妻子儿女与父老乡亲,揣着茱萸叶,登上一座山顶,喝菊花酒,以避瘟魔。他自己,则拼死一搏,用降妖青龙剑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九登高避祸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五则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正是故事”。这个故事,无疑是有关重阳节最荆州的故事了。东晋永和年间,西征大将军桓温镇守荆州,有一年重阳节,他登上荆州城西北15里处的龙山即现在的八岭山赏菊饮酒,备美酒佳肴和九黄饼宴请亲朋与幕僚。众人饮酒行令,兴致勃勃。席间,参军孟嘉的帽子突然被风吹落,却仍然尽情畅饮。待孟嘉离席净手时,桓温便让名士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孟嘉归席,挥毫作答,出口成章,其文辞之优美,令满座叹服。

    于是,“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传为佳话,落帽台也因此而得名。

    历代文人墨客到荆州游览时,纷纷登上龙山,吟诗作赋。唐代大诗人王勃、 孟浩然、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了重阳节的诗篇。

楚宫章华台复原图

    其实,在荆州重阳登高,不仅仅只有龙山可上。据《沙市市志》记载,重阳节沙市文人诗家常到章华台、万寿塔、卷雪楼等处,登临赏菊吟诗。而唐代诗人李群玉于重阳之日还登上了沙市的“清河亭”,饮酒吟诗,吟诵了《九日陪崔大夫宴清河亭》一诗。据说,楚国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就发生在纪南城郊外的“清河”。

    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诗兴大发,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后,还于重阳之日游龙山,饮酒观菊,吟诵了著名的《九日龙山饮》:“九月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也许是诗兴未尽,李白又在第二天写下了“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菊花何大苦,遭此两重阳”一诗。

    唐代宰相、诗人张九龄被贬荆州时,不但在九月初九登龙山,还在开元二十五年上巳节再登龙山,留下了《三月三日登龙山》一诗:“伊川与霸津,今日绂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荆州传统小吃九黄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从唐代诗人元慎《菊花》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阳时节江汉平原菊花怒放,清芳幽香。在荆州民间,自古有着登高赏菊和盆栽菊花的习俗。对此,荆州市民俗专家徐风诚的解读是,“荆州民间世代因袭,喜在重阳登山揽胜、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吃九黄饼”。 

    据清光绪六年刻本的《荆州府志》记载:“重九日,蒸糕。”荆州人将登高赏菊时所食用的糕饼,命名为“九黄饼”,寓有“九月菊花黄”之意。荆州民俗专家认为,在九九重阳节吃九黄饼,是荆州民间特有的习俗。

     如今,九黄饼已成为荆州传统节令糕点,为荆州八珍之一。其选料讲究,皮薄馅多,多以面团包入糖和果料馅。饼皮两面掺配芝麻屑,馅心含有桃仁、玫瑰花、冬瓜条、香元李等果料蜜饯,经烤制而成。食用起来酥松爽口,外酥里软,有浓郁的冰糖和芝麻清香味。

荆州传统节令糕点九黄饼

    的确,千百年来重阳时节时吃九黄饼已经成为最具荆州特色的习俗的。晋朝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重阳糕,荆州人叫着“饵”。在隋朝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中说:重阳“今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不过,荆州人在重阳节不仅要饮菊花酒,更与众不同地的是要饮茱萸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了解到,古代的重阳节,有着插茱萸之俗。荆州人饮茱萸酒的习俗,看起来似乎与王维诗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吻合,其实是源于一个传说。据说有一位楚王,患了比较严重的胃病,是用茱萸泡酒喝后治好的。2000多年来,荆州一直有着用茱萸泡酒是的习俗。

    茱萸,名“艾子”或“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常以此制作成香囊佩戴。《本草纲目》说,茱萸古名榝,“楚人谓之辣”。可见,茱萸在荆州是有着自己的名称。而屈原《离骚》里的“榝又欲充夫佩帏”,则说明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有用茱萸作香囊和佩带茱萸香囊的习俗了。

    《荆楚岁时记》记载,在古时的荆州,这种习俗极为流行。至唐代,荆州民间不仅于重阳节插茱萸、佩茱萸囊,而且还将茱萸制作成茶而饮用。宋代诗人陆游在《荆州歌》中,就写下了“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开橘花,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之诗。

夕阳下的央视发射塔

    历史的传承,让重阳节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今天正是九月初九,重阳已到,秋高气爽,可邀三朋四友或登八岭山、古城墙,或上万寿塔、卷雪楼,登高望远,领略诗人们“落帽笑重阳,龙山共举觞”的意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