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问题丨目的论

 菌心说 2022-10-04 发布于北京

黑格尔关于普遍精神通过历史来展开的看法是对另一种世界观的戏剧性的描绘,这种既古老又不失活力的世界观被称为目的论(源自表示“目的”的希腊词telos)。目的论世界观认为,世界最终有一个目的,而且世界正是朝着那个目的发展的,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曾经为宇宙力图认识自身这样一种观点辩护过,他称之为“思想思考自身”。黑格尔的看法也是这样,普遍精神力图通过人类历史来知道它自己是精神。

现代科学倾向于削弱这种关于目的的思想,而倾向于用原因来取代这种解释。的确,自17世纪以来,宇宙往往被当作一台巨大的机器,这台机器是依照自然的因果律运转的。但放多思想家都认为,这种把宇宙看作机器的观点是不完备的。比如笛卡儿和大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爵士不仅支持关于宇宙的机械因果解释,而且还宣称上帝为其创造设定了目的。所以,康德——他是牛顿的一个热情的支持者——用一种目的论的宇宙观补充了他关于自然世界的因果看法;而莱布尼茨则认为,所心单子都是根据上帝的目的展开的。

把宇宙看作一个大机器的思想在历史上是较为晚近的事情,但目的论却几乎与西方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大多数古希腊人都是泛灵论者,他们把某种类似生命的活动赋予了万物。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形而上学只是就此给出的一种非常复杂的表述,它既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目的的理论,又是一种关于自然中的目的的理论。美洲印第安人很久以来就相信一种非机械的活的宇宙观。许多东方的以及非洲的宗教和哲学也持泛灵论的和目的论的宇宙观,而不是我们更为机械的、“科学的”模型。今天,像査尔斯·哈特肖恩和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这样的过程哲学家都为这样一种目的论观点而辩护,在这祌观点看来,实在是过程而不是那种更为静态的实体概念。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科学与目的论形而上学。无论宇宙的目的是不是上帝或另外某种精神或精灵的目的,那种关于宇宙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而且宇宙自身也在尽力寻求完善的观念,一直是—种令人振奋的哲学看法。在生态学的当代背景下,许多人都用希腊词“盖雅”(Gaia)来指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的概念。

然而许多人都认为,宇宙自身并没有一个目的,它只是“运动中的物质”,其存在没有任何特别的理由。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有一个最终的目的,他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拿宇宙掷骰子。”这种说法否认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于偶然事件。的确,正是在这种对宇宙目的的洞察中,我们关于生活意义的问题以及实在的最终本性的问题才合为一个问题。宇宙有一个目的吗?这种目的是上帝所赋予的吗?如果是,它是什么?如果宇宙没有目的,人类的生活还有目标吗?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在某个时候问自己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对此给出的回答将时时伴随着我们。我们怎样生活,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甚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工作、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也都落入了这些终极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框架,并因此会为它们所影响。

然而,正如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倘苦“实在”一词是用于评价我们经验的最基本的术语,那么实在首先必然是科学的或宗教的吗?假定我们放弃了那条由来已久的假设,即真实的东西必定是最为持久和永恒的。比如假定——如黑格尔所暗示的——最真实的东西既不是科学所发现的世界,也不是宗教所信仰的世界,而是我们的社会世界;实在的主要结构既不是原子或电子,也不是神或其他精灵,而是那些由亲缘关系和集体维系在一起的他人,那么在这种对实在的阐释中,知识就成了那些可以被共同享有的、可以向任何人证明的观点;宗教信仰由那些公认的学说和仪式所组成,它们帮助把集体维系在一起。或者假定,激情是最真实的,实在就是当你在爱情中或极度愤怒中感受到的东西,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这些的苍白的影子。换句话说,实在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激情以及共同的社会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