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中•记忆】张旋:致敬和静一中

 北山少年游 2022-10-04 发布于新疆

和静一中60周年校庆专刊

岁月如歌  盛世相约

1957—2017

致 敬 和 静 一 中

文/张旋   

1983年,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幸运地,我踏进了一中的校园。

那时候的校园只能称其为校,几间土坯砌成的房子,横竖成排围城一圈,就是教室,室内摆放着十几张课桌和板凳,桌面凹凸不平,木质纤维常常扎进胳膊,为了争夺稍稍平整一点的地盘,我们这些同桌常玩划三八线的游戏,你蹭我一下,我掏他一拳,再炎热的夏天也挡不住我们的顽劣之情,常常闹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在老师的断喝之下才肯住手。

教室围成的校园内,有一处显眼的建筑,几乎是在圈内的正中,立着一排巨大的土坯房,高中部学生都在这土坯房上课,老师们也在这里办公。我们这些懵懂少年便对它肃然起敬,由衷生出神圣而神秘的微妙之感,走进它,便会收敛起平日的捣蛋和调皮,努力做出恭敬端庄的神态,迈着怯怯的脚步,悄然跨过破旧的木门槛,进得大门,凝神屏息,立正站好,清一清正在变声的公鸭嗓,用轻得似乎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喊道:报告!老师,我  ,我    来了。那时的我们,单纯,幼稚,明朗,纯净,进入一中仿若进入了人间最崇高最神圣的知识殿堂。

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校园内教室通往家属区的那一片绿荫,一排排白杨挺拔峻秀,高高的树干直刺遥远的碧空。这里,远离嘈杂的教室,轻轻浅浅的渠水欢快地淌过石灰板沟渠,把人的思绪带到目力所不能及的远处。

我喜欢这一片幽静,尽管有很多次打着背书的旗号躲在这僻静之处,该背的书没有背会记熟,心却似乎穿越了无数精神之旅,头脑异常清醒,消化整理着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关键处,课堂上似乎散乱无序、毫无关联的知识点,此刻已明晰如画,串联成有条不紊、系统严谨的知识树了。我惊讶于这小小的绿荫的神奇:它何以令我的心灵饱满而丰盈?

许多年之后,当我融入了社会,当我也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有了一些不算丰富的阅历之后,我才渐渐省悟:哪里是那一片绿荫的神奇功效呢,分明是老师的授课精要独到,方式灵活有趣,才让我能在课下很快把知识融会贯通,记忆犹新啊。结合自己上课的切身体会,我猛然惊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设计、小问题、小演练,原来都倾注了老师那么多的心血和智慧!若非潜心钻研教材、深刻领悟内容精华,若非多年授课积累的丰富经验,那些举重若轻的授课方式是不会以如此精彩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只遗憾当年懵懂的我,无论如何也没有领悟到老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对我谆谆教诲又苛责严求的良苦用心呢!可是这一切,犹如一颗颗种子,种在学生心里,终究在高考以及踏入社会之后,渐次萌芽、开花,  当年老师们辛勤的播撒,也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还清晰记得,金校长常说的一句话: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是的,自身不努力,哪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正是在这破旧的不能称其为校园的学校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几年时光,它为我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梦想从此处放飞,人生从此处启航。

至今还感慨赞叹:和静一中虽然也算是居于闹市,却更像一个世外桃源,虽然历经时代变化,也有流俗侵扰,但很多熟悉的、一脉相承的、从未改变的、独立于世的东西,依然能从一代代师生身上看到:

还记得当年爱生如子的老师,帮生病的学子送医买药,端汤送水;

还记得与老师相处由最初的怯、怕到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亦师亦友的和谐融洽;

还记得各位任课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勤恳、勤奋,对业务孜孜不倦的追求;

还记得学校既严格要求学习文化课,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又注重教导我们不读死书,包容爱护我们的个性与自由;

还记得学校常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组织我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校园里至今还回响着和我们当年一样的爽朗而欢快的歌声、笑声、音乐之声;

还记得学校在当年就强调要追求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

还记得一以贯之的倡导开放而领风气之先的教学实验与创新……

尤其令人难忘的也是最为突出的是:老师们的正直、纯粹和淡泊名利,那时的师生关系、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领导与老师、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之融洽,至今让我感慨唏嘘:还记得每一次元旦之夜,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展开的迎新年活动,有情有义有趣,自己准备食材,自己加工原料,自备酒水饮料,忙碌而杂乱的备餐结束之后,就是纵情恣意的窜门走访,走到哪里都是暖意融融,笑语欢声,一直到现在,我都难以忘怀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夜,从家属院到教学区,那些破旧的土坯房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和开怀笑声,从靠近路边的第一排房起,穿过深深的小巷道,足足有八九排房的灯光交相辉映,暖了冬夜的寒气,更暖了师生们的心……

那种温暖和真挚,让我们这些学生深信正义和美好的力量,就算历经沧桑变故、世事炎凉,仍能保持乐观、自信,并带着一股理想主义色彩,绝不会被生活轻易打垮。如今人到中年,往事仍然历历在目,不管去过多少地方,不管阅过多少繁华,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和静一中以及凝聚其中的精、气  、神,姑且谓之“一中精神“。

一友人常感念:星星与星星一旦分离,就有各自的轨道和方向,永远不会在一起。但是我坚信,只要有星辉闪耀,就会彼此致意。我与和静一中——我的母校,就如茫茫宇宙中彼此致意的星星,虽然分离,但精神、意念、心灵永远连在一起:母校教我成长、成熟,正所谓:

几多载寒窗苦读,终迎一日横空出世,龙虎跃,数十年魂牵梦绕,饮水思源一生难忘母校情。

致敬我的母校!

致敬和静一中!


——2017.9.21于喀什疏勒英阿瓦提乡安吉尔村

(图片来自小编随手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