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轩经典 II 大学恒解(十六)

 圆二书斋 2022-10-0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用不离体,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人皆有之;体不离用,故静存动察,必心为之。但性本无为,而心有觉,觉则动,动则妄,妄则伪而杂,平旦之气因而梏亡矣。诚意者,能制于动,而无以养其清明之体,则气质之心牵扰虚明之性,而心不正矣。心不正,身何以修?故曾子特标明“身”字,见七情之偏,身所以不修,而正心之功,非徒省察克治可了。必由致中致和,久而能不动心,然后有觉之心,悉听命于无为之性,自然非礼之来,视如无见,听如无闻。圣人所以“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者,以此。此谓心正而身修也。知止、诚意,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在其中。

















先儒知十六字为圣学,力持其心,久久亦能不动,然实告子之学而已。故符离丧师,安睡不动,谓为不动心,而范淳夫女亦能不动心。朱子觉其不安,故补格致传,谓必穷究事物之理,乃可齐治均平。然明明德之功,动静交养,本末交修,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内外一时并到。夫子告颜子为仁,仁即明德,为仁即明明德,知止之功具焉。其目在视听言动,制外所以养中,养中方能制外,戒其非礼,即诚意也。致知不是事物之理尽知,只是日用伦常,一言一行,一动一静,必审其是非,其功则学问思辨是也。知之即诚而行之,是为笃行。行亦不但行事,由一念以及于念念,由一事以及于事事,恶则克治,善则扩充,诚其所知而已。故致知、诚意不分两事。意即心也,而分言之则心是本体,意是发动处。









诚意者,能治其动矣。至心之本体,欲求浑然天理,则非慎动可了,故曾子又明正心之义。道心,理也;人心,欲也。欲此心纯乎道心,无有人心,非知止、诚意渐造其极,安能复还天命之性?夫子三十而立,七十而后从心不逾,则人心莫非道心矣。心纯乎理,则一念可以通于天命,而此身之美大圣神、上律下袭因之。圣人之身不同凡人之身,岂非由其心皆天命之理哉?前人第知心为身主,不知心有后天、先天之分。孟子言耳目之官不同于心之官,人心气质之灵,道心即是德性,故心正者,身然后修。知告子之不动心,何以异于孟子,则知心之所以正,身之所以修,而天下平,亦不外此。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即此章心正身修之义。而曾子谓夫子“江汉濯之,秋阳暴之”,发明圣人心象,亦该此章。特实践者少,故人心、道心所由分,与其所以合,千古不明,而孔曾思孟之言,亦难以得其会通矣!识者详之。

              槐轩后学子傜  整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