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婚夜打针,需要注意啥

 微笑如酒 2022-10-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虽然这条视频提示的信息有限,但根据青壮年的咳嗽发作,还有体力完成婚礼,也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些判断了。

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一种反射性的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特别剧烈的咳嗽可诱发自发性气胸等(我们胸外科偶尔会接诊这样的病人,常见那种体型瘦高的)。

能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除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而外,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比如左心衰引起肺淤血或肺水肿)、中枢神经因素等均可引发咳嗽。

我们不妨以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为例,谈谈为什么大部分咳嗽不至于需要打点滴。

像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绝大多数情况,口服给药就完全能够满足治疗需求。

即使有细菌感染的证据(细菌、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鲍特菌等感染的概率较大),多数患者也是口服抗生素治疗就足够了,症状较重者才需要静脉给药。

慢性支气管炎(以前也叫老慢支,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青壮年并不多见,急性加重期如需控制感染,一般也是口服药物治疗

而哮喘之类,且不说急性发作时颇有性命之虞根本不可能支撑着完成婚礼,就算真是这类问题,稍有经验的读者也应该明白,其急救药物主要也是通过吸入给药(比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影视剧里经常有病人哮喘发作着急找药物喷自己的情节),只有严重哮喘发作时(中度、重度及危重度)才需要静脉输入激素及茶碱类药物,同时需要吸氧,必要时甚至需要机械通气,而到了这种情况,哪还有不住院治疗之理?

不过,以我对家庭里常发生的静点治疗情况的了解,更常见的,甚至都不是上述几种情况,而是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常在主要症状消失之后,咳嗽还要迁延数周之久,一着急了,就什么药都往上招呼了,这样的静点给药,与其说是治疗,毋宁说是心理安慰。

其效果跟跳大神相似,但远比跳大神危险,严重的输液反应或者过敏性休克是会死人的,家庭场景根本不具备抢救条件。

那么有没有可能,新婚夜的这次静点治疗恰好是符合需要静点给药的情形呢?严谨一点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公允而论,造成输液治疗被滥用的原因不止一端,医患双方各有各的问题,但如要对这种乱象进行责任划分的话,我认为板子主要还是应该打在医方的屁股上。

发展中国家滥用注射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治疗的注射大约人均 1.5 次(5 岁以下儿童注射 55 亿次以上),这其中有一半是不安全的。

数年以前,很多大医院取消了门诊静点的服务,还曾招致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会造成许多不便,殊不知,很多人所谓的「方便」本来就非必须,但因为医方理亏在先,似乎也不太好公开大张旗鼓地解释,因为要解释透彻了,就必须承认之前做错了。

举一个前些日子的例子:

8 月 8 日,我收治了一例1岁10个月患儿,因4小时前在当地医疗机构治疗时,留置针折断在左侧颞部皮下静脉内,结果需要进手术间取,虽然取出的操作顺利,但这个病例却让我五味杂陈。

外科角度很简单,手起刀落解决。 责任认定如果不出我所料,板子肯定打在护士身上了,因为如果操作规范,留置针不会断。 

按照术前检查的要求,胸片和血常规都是要查的,当时该患儿在当地也不过就治疗了一天(更准确地说,几个小时而已),以我的判断,那个孩子的发热,就是个普通感冒。 

也就是说,他本不必住院,本不需要打点滴,再往前推,家长如果有初步的医学常识,本可以不去医院就诊的(但这条对大部分中国家长来说,要求略高,不应苛求)… 

结果,一连串的错误,由于其中的一步操作不当,最后由可怜的孩子承担了最大的代价。 

我还特地问了当时送患儿来我院的护士,为什么没请本院的外科会诊,结果她们说,外科也会诊了,但是超声没查到那个异物,外科不敢开刀。我当时没吭声,我心想那摸都能摸出来,尽快手术取出成功的概率是不是还大一些?一路大老远折腾到省城,这折断的留置针是有可能顺着静脉回流的方向滑向更深的位置的,要是我也取不出来,可就一起掉坑里了。类似的最严重的情况,甚至有直接滑进右心房的,那就得打开心脏来取了。

挨处罚的护士似乎也不冤,但别忘了,如果医生不下这样不合理的医嘱,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很多年以前,我的带教上级医生曾问我,清晨,你说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回答说,是精湛的手技。

他说,不对,手技只是第二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医生对手术适应症的把握,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首先要明确哪些情况是确实需要开刀的,哪些情况不必开刀。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有些人手里拿个锤子,于是瞅啥都像钉子

这句话在外科领域经常被用来讽刺哪些盲目扩大手术适应症的糊涂蛋,但这种路径依赖其实具有普遍性,比如说静脉输液这种技术一旦被掌握,它天然就有被滥用的倾向,这种情况并非我国独有。

历史上口服补液盐疗法用于治疗腹泻刚刚被发明时,美国的医疗界和公众都不太接受,他们骄傲地认为,我们可以静脉输液啊,为什么用口服液体那么落后的方案呢?

而今,发展中国家输液的滥用,也有历史惯性的原因,因为在最初,输液属于相对奢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这种手段刚刚普及时,公众对它带来的神奇的治疗效果惊叹不已,以至于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这样的群体记忆一代代传下来,再加上不合理的体系设计,患方的非理性需要又迎合了医方创收的驱动,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我不知道大人物想不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作为医务界的小卒,我尽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