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pdf

 珍珠雅米 2022-10-05 发布于北京

廉故事⼀⼼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重庆是⼀块英雄的⼟地,有着光荣的⾰命传统,红⾊⽂化底蕴深厚,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重庆篇章。

为了新中国的成⽴,⽆数战⽃在这⾥的⾰命先辈不畏牺牲、挺⾝⽽出。他们的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格⼒量和浩然⾰命正⽓,绘就了共产党⼈的精神底⾊,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动教材,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开创重庆各项事业新局⾯。

今天,请跟随⼩编⼀起来聆听,共产党员廖寒飞⼀⼼为公、不搞特殊化的故事。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青年时期的廖寒飞

裤⼦破得不能再穿,就将裤腿剪下当裤衩;家⾥做的鞋不合脚,就在鞋尖铰些⼩窟窿;⾐服补丁摞补丁……在我党的历

第1页

裤⼦破得不能再穿,就将裤腿剪下当裤衩;家⾥做的鞋不合脚,就在鞋尖铰些⼩窟窿;⾐服补丁摞补丁……在我党的历史上,有这么⼀位⽣活⼗分简朴、从不搞特殊的县长,他就是1946年出任热河省(民国时期关外东北四省之⼀)隆化县(今河北承德下辖县)县长的廖寒飞。

廖寒飞,重庆璧⼭⼈,1912年出⽣在⼀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其少年时期得到⼏位贤师⿎励他“奋志前程,⾃⼰打开⼀个天地”,还把岳飞、⽂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爱国思想向他灌输,使他从⼩就⽴下救国雪耻、济世扬名的志向。青少年时期的廖寒飞逐步向进步思想靠拢,如饥似渴地阅读《新蜀报》等进步刊物,同时求学也不忘救国,积极参加当地的⼯⼈和学⽣运动。1931年底,廖寒飞如愿加⼊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组织⿎励暂时休学,积极⾛近和团结⼯农群众,并长期在川渝地区从事党的地下⼯作。

1933年5⽉,为了恢复和重建遭到破坏的重庆地下党组织,受四川省委派遣,廖寒飞从成都来到重庆开展党的⼯作。仅仅两个⽉,他便在⽂觉寺、观⾳阁修械⼚、李家钰修械⼚建⽴了3个⽀部,并发展了⼀批团员,中共重庆特⽀也因此成⽴,他被省委任命为书记。同年10⽉底,因叛徒出卖,廖寒飞在重庆⽊货街被特务逮捕。

为使其他同志免遭暗算,廖寒飞刚被押出街,就⾼呼⼝号及时⽰警,不顾特务的拳打脚踢,⼀路⼤喊不停,把⾃⼰被捕的消息传递出去。囚禁期间,他多次被施以重刑,被打得遍体鳞伤却依然只字未吐。在特务法庭上被逼问党组织秘密时,他答道:“我是共产党员,别⼈我不知道,我不懂什么责任,你⼀定要问我们的同志,我告诉你,在⼯⼚、农村、学校、兵营,有我们⽆数的同志,说不定你⾝旁就有共产党员……”回到牢房后,他昼夜苦思冥想,悔⾃⼰不能以死报国,恨⾃⼰“出师未捷”就⾝陷囹圄。他⽤⽯头狠砸⾃⼰头部以求速死,后被狱卒戴上⼿铐脚镣。为此,他还作诗⾃遣道:“我是个不可饶恕的囚徒,我只合⾝披枷梏终此⾝。”

“西安事变”爆发后,经过3年零3个⽉牢狱⽣活的廖寒飞提前获释回到璧⼭家中。1937年2⽉,他不顾体弱精疲,前往宜宾继续⾰命,先后担任宜宾、泸州、⾃贡、乐⼭等地党组织负责⼈。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抗⽇战争期间的第⼀次反共⾼潮。为贯彻党中央“荫蔽精⼲”的⽅针,廖寒飞于次年底奉命前往延安学习,1946年4⽉⼜被党组织派往热河省隆化县出任县长。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旧时隆化⽼城的中⼼⼤街

当时的隆化县环境⼗分复杂,在这样⼀个刚解放不久的地⽅,不但汉奸、特务猖獗,⽽且国民党反动派与我党的争夺也⾮常激烈。在⼴⼤农村,解放区与国统区⽝⽛交错,⽃争也是异常艰苦。廖寒飞就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出任隆化县长,⾯临的严峻形势可想⽽知。

⼀到隆化,廖寒飞就⼀头扎进伊逊河川农村地区,迅速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和⼟改试点⼯作。他积极发扬从延安学来的好作风,经常深⼊农村⾛访调查、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去就是好多天。为深⼊了解当地群众疾苦,他特意借宿贫苦⼈家,与⽼乡同睡⼀铺炕、同吃⼀锅饭,丝毫没有“县太爷”的架⼦,也从不搞特殊。每当吃饭时,他总会留意桌上的饭菜情况,⼀旦发现给⾃⼰的饭菜⽐⽼乡稍微好⼀点,⽐如加了个鸡蛋,就会⼗分⽣⽓:“农民兄弟多苦呀,怎么能吃⼈家的鸡蛋呢?”

第2页

的鸡蛋呢?”

廖寒飞平⽇⾥⽣活⼗分简朴,⼀个⽤罐头盒改造的漱⼝缸、⼀册笔记本、⼀条兰花粗布褥、⼀枚旧表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当时的农村条件差、⽣活苦,加之⼯作量⼜⼤,县委决定给他增发菜⾦,改善⼀下⽣活,增加⼀些营养。这被廖寒飞当场谢绝:“别⼈没有,我也不要,我的稿费够花了!”县委见廖寒飞不愿收钱,搞了变通把钱买成鸡送了过去。“拿去给别⼈吃吧,我的⽣活蛮好的。”他依然谢绝了县委的好意。廖寒飞常说:“要是⽼百姓看见我们共产党的⼲部吃的好,喝的好,贪图享受,我们还怎么⼯作?我这个当县长的更应该带好头啊!”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时任隆化县主要领导合影(后排左⼆为廖寒飞)

廖寒飞⽣活上从不搞特殊,⼯作中更是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在长期的⾰命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中,锻造了遇到敌情险情时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胆识和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品格。1946年7⽉,蒋介⽯发动全⾯内战,国民党部队于8⽉29⽇占领热河省会承德,并向60公⾥外的隆化推进。当敌机就在隆化上空盘旋轰鸣时,廖寒飞在农民代表⼤会上依然镇定⾃若:“国民党占领了城市,可城⾥是长不出⾼粱、⾖⼦来的!”当晚,绝⼤多数县机关、⼲部连夜撤离,但廖寒飞还是坚持留守做好撤退前的扫尾⼯作。他与留守⼲部们全然不顾敌⼈逼近、敌机侵扰,⼀个⼀个地打开县⾥的仓库,把物资、粮⾷发放给附近群众。直到30⽇上午10时,廖寒飞与留守⼲部才最后撤出。他们刚⼀离开,敌⼈就进了城。

1947年春,在县城及周边地区并未被我军收回的情况下,廖寒飞带领全县⼲部及部分武装回师隆化,并决定在交通不便的西北部阿拉超⼀带建⽴政权、开展⼟改运动。他包下了离敌较近的伊逊河川,带领⼆⼗多名⼲部深⼊农村,召开⼟改动员⼤会,组织农民分⼟地、分浮财,⽃争地主,处决汉奸、特务和恶霸。此时的伊逊河川,⽃争环境既艰苦⼜残酷,不但有国民党军的随时威胁,还有⼟匪⾃卫队的破坏。廖寒飞⼀天不知要跑多少路,⼀宿要换⼏个地⽅,有时还⼀连好⼏天都吃不上饭、睡不上觉,可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始终与同志、群众在⼀起。有⼀次,因受敌⼈袭击撤到⼭上,他只能坐下在膝盖上起草和批阅⽂件,还笑着对同志们说:“这就是县政府。”这个场景,后来在当地群众中⼴泛流传开来,百姓们⼝⼝相传“背着省,揣着县,召集群众就开办”的说法,⼗分⽣动地描绘了廖寒飞当时⾝处的⼯作环境。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第3页

1948年5⽉25⽇,隆化战⽃打响

为了保护群众、抵抗敌⼈,廖寒飞亲⼿组建了近100⼈的伊逊河武⼯队,常常以少对多、以少胜多、屡建奇功,为群众截回不少⽜⽺、粮草等物资。在他的领导下,武⼯队严格遵守“三⼤纪律⼋项注意”,截回的物资分毫不取,全数归还和分配给群众。1948年5⽉25⽇,隆化县城解放。10⽉,隆化县委和热西地委先后给廖寒飞做了鉴定,⾼度肯定了他这⼏年艰苦奋⽃的成绩,隆化⼈民更是称赞他是⼀位“好县长”。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廖寒飞在北京时期的⽣活照

廖寒飞不仅严格要求⾃⼰,对家⼈也是如此。1950年1⽉,他上调北京⼯作,先后出任中央⼈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秘书处处长、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等职。四弟廖芃⽣数次致信于他,要求来京⼯作。他于1937年随廖寒飞同往宜宾投⾝⾰命,曾受党内记功⼀次。让他来北京⼯作,对廖寒飞⽽⾔并⾮难事,也不算违背⼤的原则。然⽽,廖寒飞不仅没有应允,反⽽复信对四弟语重⼼长地教导:“⼀个⾰命志⼠,犹如⼀粒种⼦,撒在哪⾥,就在哪⾥⽣根、发芽,抽茎、长叶,开花、结实。所以,你要求来京的想法是错误的。”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廖寒飞逝世后被安葬在⼋宝⼭⾰命公墓

1953年1⽉3⽇,廖寒飞因病逝世,终年41岁,遗体安葬在⼋宝⼭⾰命公墓。他的追悼会由齐燕铭主持,李维汉致悼

第4页

1953年1⽉3⽇,廖寒飞因病逝世,终年41岁,遗体安葬在⼋宝⼭⾰命公墓。他的追悼会由齐燕铭主持,李维汉致悼词,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追悼会,《⼈民⽇报》连续两天登载了其逝世讣告。政务院党组对他⾰命的⼀⽣也给予了⾼度评价:“廖寒飞同志,曾经敌⼈监狱及严重战争环境的考验。不论是在地下秘密⼯作时期或在解放区⼯作时期,⼯作热情积极,对党忠诚,服从组织,廿年如⼀⽇,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忠贞品质。不幸中年亡故,是党和⼈民的莫⼤损失。”

廉故事一心为公、不搞特殊的廖寒飞

廖寒飞的崇⾼品质像雪后的苍松翠柏,经霜⽽弥坚。他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为了群众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名共产党员对党对⼈民的⾚胆忠诚,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廖寒飞这样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党才能历经百年风⾬征程依然风华正茂,历经百年峥嵘岁⽉依旧永葆青春。

作者:周敏璧⼭区纪委监委

责编:刘珂

编辑:梁枥⽉

校对:杨曼艺巫熙

第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