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太阳微笑666 2022-10-05 发布于广西
图片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太阳症状,有「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

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和少阳的时候,还会觉得怕冷和或热或寒,而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

少阳,就有「寒热往来」,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会儿冷一会儿又热,这是主证。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每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还是伤寒无汗浑身酸痛,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的表现,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就是没有进去里面。

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烦躁。

少阳证,胸胁苦满,忽冷忽热,想呕吐,或有吐的症状、恶心的感觉,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

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很急,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想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法静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这就是阳明证。

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中你推衍到冬天,冬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了,病没有好,那到春天就会变成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

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发出有热证的病,就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那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有热证的病,那就是热病、或湿热病。

临床上常常看到,在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以后或工作环境中大量流汗的,在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原因就是小孩太皮了,小儿好动嘛,所以津液流失了很多。

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会加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你看到自身津液已经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都跑到表面去和病毒做相抗,体内津液就不够了,所以病人会觉得发热口渴。

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身体会发冷,血量不足的时候,也会怕冷。但如果是血里面的水份不够了,病人反而会发热,就不会是恶寒了。

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一为「伤寒」,一为「温病」。

图片

特别声明:以上整理版权归倪海厦先生所有,分享仅用来学习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弘扬倪师大医精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