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中国形成大场景:良渚古国诞生前后的华夏和世界

 weimiao 2022-10-05 发布于安徽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进入文明历程的一个关键时段。

从世界范围来观察,彼时社会生产力最为先进、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无疑是包含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地区。这其中又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发祥时间为最早。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日风光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包括今天地中海以东的伊拉克全部和伊朗、叙利亚部分地区,是一处被高山和高原包围、仅东南面向波斯湾的独立地理区间。因为平原上流淌着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条河流,所以又被称为两河平原。

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时,两河流域就有了居民。在公元前5000年时,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并修改河道,由此建立起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系统。这导致原来散处不同区域的聚落、人口开始向繁荣发达的两河下游流域中心聚落迁移,至公元前4千纪中叶,这一过程伴随着周围聚落的消失和苏美尔人的到来而完成,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的城市开始出现。

城市化首先出现在南部的乌鲁克,时间为公元前3750年,之后是捷姆迭特·那色,时间为公元前3150年。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就已经出现了12个独立的城邦国家。由于城里早先定居的苏美尔人占尽良田和灌溉渠网之利,后来的移民只能从他们手里租田耕种或向他们出卖劳动力,所以这些苏美尔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里高人一等的“公民”,苏美尔社会因此分化为多个阶层。

苏美尔社会城邦化的同时,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专业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财富。社会复杂化进程全面加速,催产了一个全新的城邦政体,世界上第一缕文明曙光由此破空而出。彼时,青铜冶金术已经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得到普遍应用,滚筒印也在保护私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300年前后,象形文字也得以发明问世,并在700年后演变成为早期楔形文字。

苏美尔楔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迈步进入早王朝时期,城邦里那些势力强大的大家族,开始不断吞并破败家族的土地,社会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富贵人手中,由财富作为政治筹码的贵族领导层得以形成,奠定了日后“广域”王权确立的基础。

公元前2371年,卢伽尔·扎吉西统一了苏美尔世界,但胜利果实很快就被出自闪米特语系族的萨尔贡所摄取。萨尔贡以中部的阿卡德为根据地,以武力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在公元前2335年,建立了一个从波斯湾口到北叙利亚地中海沿岸的庞大贸易帝国——阿卡德帝国。

也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时,由迦南人和胡里特人组成的埃勃拉人开始在地中海东部今叙利亚土地上定居、生活,留下了著名的埃勃拉文化。公元前3000年时,这里出现了王宫和档案馆,埃勃拉古国形成。埃勃拉古国十分强大,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纳拉姆辛都曾征伐过埃勃拉,但她始终屹立不倒。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埃勃拉国王还远嫁公主给阿拉拉赫国王米塔库。直到公元前2000年时,埃勃拉才在遭受到一次外族入侵时灭亡。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就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城镇政体。公元前4000年前后,上埃及河谷两旁高地丘陵地区的农耕文明已比较发达,后因气候干早,大多数居民迁徙到河谷地带,然后向北沿尼罗河延伸,这样就在尼罗河下游形成了灌溉农业。彼时,埃及已进入前王朝时期,但由于地方中心多元且各自生存空间狭小,地方统治者遂通过武力扩大自己的地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国王孟尼斯才统一了尼罗河流域,建立了“大一统”的第一王朝,埃及由此进入君主专制形成的早王朝时期。

公元前2686年,埃及进入以孟斐斯为首都的古王国时期——这也是金字塔开始修建的时期。古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大发展:水利灌溉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修建,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均已普遍种植,两头牛牵引的重犁也已出现。农业的大发展同时促成了建筑、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制造业的繁荣。古王国时期是古埃及君主专制的确立期,国王象征着国家,具有极强的神性,臣民只能亲吻国王脚前的尘土。古王国的繁荣兴盛持续了500多年,在公元前2181年时进入中王国时期。

文章图片3

埃及金字塔

在希腊半岛东部的爱琴海地区,公元前6000年时,就有一批外来移民定居到了克里特岛上。他们引进牛、羊、猪、狗以及一些谷类和蔬菜,依靠肥沃的土地和富饶的大海,很快就富足起来,并创造出了多彩的文化。到公元前3000年时,米诺斯文明出现萌芽。克里特岛是早期地中海上一处繁盛的贸易港口,同古埃及和小亚细亚都有密切的商业联系。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了陶瓶储藏库房、马利亚王宫遗址、古尔尼亚遗址等,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米诺斯文明萌芽延续了大约500年之后,在公元前2500年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的前王宫时期。

在中亚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时,由于受苏美尔文明的影响,以哈拉巴文化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得以诞生。哈拉巴人先后建造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等著名城市,还发明了象形文字和印章。哈拉巴文化的农业很发达,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豆类、水稻等;畜牧业有牛、羊、猪、狗等。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已有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人们还学会了冶炼金、银、铜、青铜等金属。

文章图片4

黄河洛汭夕照

在东亚大陆,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正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诞生以前的“胚胎中国”孕育时期,或者说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形成时期,我称之为前中国时代。

从文献上看,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这一时段正处在司马迁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和帝挚时期。最先是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同蚩尤进行了一场改变后世格局的逐鹿之战,炎黄联盟取得胜利,并因此东进征服了少昊领导的东夷族群。之后不久,炎黄之间又爆发了一场战争,炎帝败退南方。黄帝一统中原,成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经过若干代的发展,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奠定了中原文化在周围各地区中的核心地位。

蚩尤部族失败后退出中原地区,在南方长江中下游流域经过较长时间的韬光养晦,形成了苗蛮集团。之后,在黄帝族群没落之际,华夏和东夷联盟集团盟主之位被来自东夷部族的颛顼所取代。原留在中原和海岱地区的蚩尤九黎遗民趁机起而造反,这其中尤以共工和九黎“乱德”影响最大。颛顼遂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绝地天通”运动,平定了共工、九夷之乱,并改革宗教,将神下降到人的附属地位,人本主义第一次在东亚地区发出了熠熠光芒。

文章图片5

涿鹿黄帝城里的炎、黄、蚩尤三祖塑像

失败后的九黎残部族再次南逃,其中有一部分融入了长江中游流域的苗蛮集团。而经过数百年养精蓄锐强大起来的苗蛮集团也利用彼时中原的混乱形势,北上将其势力渗透至中原腹地,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在中原地区遂成鼎足之势。

三大集团中,又以华夏和东夷为同盟阵线。虽然华夏和东夷彼此也有摩擦、冲突,但南北两大集团的对峙和互相攻伐,才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夏初大禹南下灭掉苗蛮集团最后的堡垒——三苗国后,才发生了根本的改观。

文章图片6

渭河流域半坡文化聚落复原场景

从考古学上观察,早在公元前4800~前4000年时,中原大地上就先后活跃着半坡、后岗一期和西阴三支考古学文化。

半坡文化滥觞于渭河上游,随后传播至整个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到公元前4500年时,后岗一期文化在半坡文化领地——河套至张家口地区和太行山西侧的汾河流域初露端倪,后在半坡文化高压下,被迫退往豫北冀南地区。

后岗一期文化变得强大以后就向东开拓,迫使海岱地区的北辛文化一变而为为大汶口文化;又向北,促使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变脸为后岗期红山文化;向南,更使得豫中地区变成了它的一个地方类型——大河村一期文化;而在西边,后岗一期文化在多个地区同半坡文化展开角逐,并在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和冀西北地区力压对方而占据优势。

公元前4200年前后,受半坡文化东进影响而形成的以山西芮城东庄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东庄类型开始崛起,大约200年后即公元前4000年,东庄类型吸取周边外来文化先进因素,晋身为更加强大的西阴文化,开始强力向外拓展。

文章图片7

西阴文化彩陶

西阴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驱逐后岗一期文化和半坡文化势力的壮举,在中原地区一尊独大。之后700年,西阴文化势力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使得整个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面貌都打上了西阴文化的强烈色彩,达到空前一致的局面。

后岗一期文化和半坡文化残部从中原退出,经豫西南逃亡至长江中游地区。前者在汉水东部、江汉平原北端形成了边畈遗址文化第四期,在随后的1700年中,又形成了油子岭-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系统。

半坡文化在汉水以东今随州地区创造了具有浓烈神农色彩的雕龙碑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雕龙碑文化进入第三期时,受屈家岭文化影响也变身为屈家岭文化的一个类型。

后岗一期文化残余势力中,还有一支是以郑州大河村一期类型为核心,向东南经豫东、皖北地区,逃亡至里下河平原、宁镇地区、皖江和环太湖流域,并在在这一带定居生息繁衍,留下了龙虬庄、北阴阳营、黄鳝嘴、薛城、庙前及后续形成的淞泽、凌家滩等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几支考古学文化。

文章图片8

凌家滩祭坛

由于上述几支文化和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有后岗一期文化这个共同背景,西阴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实际上形成了西阴文化系统与红山—大汶口—崧泽—凌家滩—油子岭文化系统相互对峙的局面。

换言之,北面辽河流域、东面海岱地区、南面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面“联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对中原呈月牙形的半包围圈——一个相互交流频繁、来往密切的文化带。这一文化带的形成,使得彼此之间技术、观念的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为“文化中国”的形成创造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

公元前3300年,是史前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一统中原、兴盛达700年之久的西阴文化在大汶口文化势力的强势进击下,走向覆亡。来自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势力乘机北上,中原地区遂沦为大汶口和屈家岭两股文化势力的半殖民地和准半殖民地。大司空文化、秦王寨文化、西王村文化等中原土著纷纷崛地而起,彼此杀伐征掠,争斗不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800年,由于覆盖范围更为广大的庙地沟二期文化新兴土著势力的崛起才有所改观。

西阴文化覆亡的同时,曾经繁盛一时的凌家滩文化和活动于宁绍平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也突然宣告灭亡。但日后几乎占据中国半个历史舞台的屈家岭文化和直接继承了凌家滩、崧泽文化精髓的良渚文化却在同一时段分别崛起于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

文章图片9

大汶口文化鸟形鬶

此后的800年时间,大汶口-龙山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成为东亚大陆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三者在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时,也提高了各自的经济文化实力,尤其是良渚文化还拥有了包含宫殿区、内城、外郭城在内的总面积达到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祭坛以及围绕祭坛修建的等级墓地和外围城防水利系统等。良渚文化社会事实上已经步入早期文明时代,具备了一个国家的初级形态。

但良渚文化的先进发达并不能掩盖大汶口-龙山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超强实力,大汶口-龙山文化不仅长期影响,甚至是半控制着中原地区,而且还将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直接输入良渚文化和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腹地。

文章图片10

良渚古城结构示意图

公元前2300年,山东龙山文化在经过早期300年的发展后,开足马力开始向外强势扩张,由此导致其西南、西、西北方向的湖北、河南、陕西、山西和河北等地文化面貌发生剧变,各地“龙山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节而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良渚古国遭到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活动于豫西和皖北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趁机南下,给了良渚人最后致命一击,良渚古国轰然倒下,前后延续达1000年之久的良渚文化由此沉寂下去。

也是在公元前2300年,经过鲁西、豫北和河北平原而转战至晋南崇山一带的一支山东龙山文化势力,在驱逐了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土著后,建起了具有都邑性质的陶寺早期小城——最早中国宣告诞生,史前中国由此跨入元中国时代。

文章图片11

陶寺文化早期宫城南门复原图

纵观这浩浩荡荡的1700年历史,正是由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半坡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和西阴文化互相碰撞、绞杀和分流,才导致西阴时期从辽河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长江流域文明格局的形成,并由此奠定了中原地区在各支文化彼此认同中的核心地位。

尽管在公元前3300年后,随着西阴文化的覆亡,中原地区成为群雄逐鹿的目标,而且还在后来沦为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股势力的半殖民地和准半殖民地,但这实际上是从反面凸显了中原地区在彼时逐鹿诸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图片12

屈家岭文化石钺、石斧、石矛

从表面看,这个时期的华夏大地似乎是处在一个没有中心的漫天星斗似的文化格局中,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彼时各支文化的分布其实就如同严文明先生说的那样,好似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周围的山东、燕辽、甘青、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第三层花瓣。

中原文化区作为花心不但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还起着向周边文化辐射的作用。尽管这种辐射作用在西阴文化凋蔽后减弱了很多,甚至一度不复存在,但其潜在的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随着群雄逐鹿愈发显示出了其核心价值所在。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华夏大地这一重瓣式花朵般存在的文化格局,正是“胚胎中国”,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赖以成形的基础。

文化中国就是指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交流而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化共同体,而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核心精神就是大家共同认可并奉为圭臬的龙文化、历法文化、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等。

濮阳西水坡后岗一期文化45号大墓发现的蚌塑龙虎鹿等图案,是迄今所见最早具备完整中国文化意义上的龙形物,该图案的摆放及其整个大墓形制的设计规划也是目前考古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历法和星宿思想的实物体现。

文章图片13

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蚌塑龙虎图案

随着后岗一期文化主动或被动地在中原地区向外广泛传播,龙这一灵动而神秘的身影在之后的1700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在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等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而由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始创”的历法和星宿文化思想也在上述诸支考古学文化遗址中有很具象的物化表现形式,如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所出玉龟和八角形图案玉版、浙江余杭瑶山和汇观山遗址所出祭坛、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所出“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以及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所出有关天象的主题彩陶片,等等。

至于敬天祭祖文化,在这一时期各区域文化系统中更是成为各自坚守的传统信条。西辽河流域的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中原地区的双槐树遗址,淮河流域的凌家滩遗址,环太湖流域的瑶山、汇观山等遗址中,都发现有内涵一致、形制类同,且均是由贵族大墓环绕的代表“天圆地方”理念的礼制建筑——祭坛。

文章图片14

良渚文化瑶山祭坛

与此相关的是,视玉为神物而加以崇拜的玉文化,也成为前中国时代各区域文化中一个共同的特色,这其中尤以红山、凌家滩和良渚三支玉文化最为发达和著名。玉文化是史前中国进入文明进程中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最为鲜明的特征。

核心文化理念的趋同,意味着“十月怀胎”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已经到了分娩的临界点,而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之光透过印度河流域和青藏高原的重重雾霭,开始照射在中原大地上的时候,那一声象征新生命的啼哭就会划破长空,长久地回荡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