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幕上动脉

 医贰叁Doc 2022-10-05 发布于湖南
  • 幕上动脉包括颈内动脉ICA的床突上段、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眼动脉、后交通动脉PComA、脉络膜前动脉AChA、基底动脉顶端和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其分支常被颅底肿瘤拉伸、移位和包裹。

颈内动脉的分段

  1. C1/颈段:

    由颈总动脉发出颈内动脉至颈动脉管外口;

  2. C2/岩骨段:

    颈动脉管内至进入海绵窦处;

  3. C3/海绵窦段:

    位于海绵窦内至穿出海绵窦顶硬脑膜处;

  4. C4/床突上段:

    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处至颈内动脉分叉处。


图片


基底池内的动脉:(A)前面观:大小相似的双侧A1段跨越终板Lam. Term.前部,右侧A2段在左侧A2段的前方进入纵裂;左侧回返动脉Rec. A.在邻近AComA处发出并沿前穿质下方向外侧走行,一条穿支血管Perf. A.自AComA发出。(B)视野向外至颈内动脉交叉上方:回返动脉在A1上方向外走行,与豆纹动脉Lent. Str. A.缠绕在一起;通过由视神经、A1段、颈内动脉构成的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可以看到PComA向内侧走行。(C)经左侧外侧裂观:经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可以看到PComA,M1在岛阈附近分为上干Sup. Tr.和下干Inf. Tr.。(D)打开基底池并牵开颞极:动眼神经CN III被显露,PComA在动眼神经的内上方,SCA位于动眼神经下方。(E)抬起颞叶,脉络膜前动脉AChA于钩回Uncus内侧上升,PComA与P1段汇合成P2段后继续在钩回后部内侧向后走行,P2段行于环池和大脑脚池内;脉络膜后内侧动脉MPChA围绕脑干向后;小脑上动脉SCA位于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CN IV下方。(F)切开小脑幕以显露基底动脉上部:三叉神经CN V位于小脑幕外侧缘切开处,PCA与SCA分别位于动眼神经上方和下方。



图片


基底池内的动脉:(G)颞下显露:动眼神经在PCA与SCA之间向前走行。(H)继续沿脑干外侧向后显露至四叠体池:P2A位于钩回与大脑脚之间,P2P位于海马旁回和中脑之间,P3位于四叠体池Quad. Cist.。滑车神经CN IV始于下丘Inf. Coll.下方,行于SCA分支上方。(I)经小脑幕上方达四叠体池左侧半:牵拉Galen静脉属支显露松果体,PCA位于小脑幕上方而SCA位于小脑幕下方。(J)小脑幕以下显露:大脑内静脉Int. Cer. V.出第三脑室顶壁,基底静脉Basal V.出基底池,二者汇合形成Galen静脉。(K)幕下中线暴露:于PCA与Basal V.之间,Int. Cer. V.下方显露松果体,该暴露松果体的范围不如侧方大。(L)幕下中线放大观。


C4段的分段和穿支

  • C4段细分为三段:

  1. 眼动脉段——眼动脉起点至后交通动脉起点;

  2. 交通段——PComA起点至AChA起点;

  3. 脉络膜段——AChA至颈内动脉分叉。

  • C4段的穿支动脉:

  1. 眼动脉段穿支多分布于垂体柄、视交叉,其中发出到达垂体漏斗的动脉为垂体上动脉;

  2. 交通段大部分情况下不发出穿支,若发出穿支,主要止于视束、第三脑室底部的乳头体前部、视交叉和漏斗;

  3. 脉络膜段穿支止于前穿质、视束和钩回。


图片


颈内动脉的穿支:眼动脉段C4-Op.以蓝色标注,交通段C4-Co以淡绿色标注,脉络膜段C4-Ch以墨绿色标注。(A)底面观:眼动脉段发出穿支至视神经、视交叉O.Ch.和视束O.Tr.,并环绕第三脑室底的漏斗Infund.和灰结节Tuber Cin.;垂体上动脉Sup.Hyp.A.起自眼动脉段,至垂体漏斗Infund.;交通段分支到视束O.Tr.、第三脑室底部和乳头体区Mam. Bodies;脉络膜段分支进入前穿质Ant.Perf.Subst.。(B)前面观:视神经管入口处切断并抬起左侧视神经:眼动脉Ophth.A.在海绵窦上方发出,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走行,发出眼动脉之前在蝶窦外侧壁形成颈内动脉隆起Carotid Prominence。


垂体上动脉与漏斗动脉

  • 垂体上动脉起自C4眼动脉段;

    漏斗动脉起自PComA。

  1. 垂体上动脉与漏斗动脉在视交叉下方向内侧走行至灰结节,此两者围绕垂体柄形成吻合丛称为漏斗周围吻合,供应垂体前叶及垂体柄。

  2. C3段发出的脑膜垂体干分支垂体下动脉供应垂体后叶。

眼动脉

  • 眼动脉大多起自海绵窦硬脑膜顶壁上方、视神经下方的床突上区,在视神经下前外侧走行,进入视神经管和眶。

  • 眼动脉的显露通常需切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顶壁,切开镰状突起(前床突向内侧延伸的薄层硬膜返折)。


图片


翼点入路显示Wills环:(A)左额颞开颅,打开硬脑膜,牵拉额叶Front. Lobe与颞叶Temp. Lobe,显示颈内动脉由前床突内侧进入硬膜,显露颈内动脉分叉,该分叉为三叉MCA Trifurc.,豆纹动脉Lent. Str. A.起自该段。(B)视交叉与额叶之间进一步显露AComA与对侧A1段Contra. A1、对侧A2段Contra. A2。(C)经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显露基底动脉顶端。(D)下压颈内动脉分叉:在分叉与视束下缘之间显露基底动脉顶端Bas. Apex,此处由穿支血管,此种方法显露较为危险。(E)向后牵拉颞极显露颞前区:牵开颈内动脉和AChA显露PComA,一支较大的穿支为乳头体前动脉Premam. A.。(F)前方颞下入路,牵开颞极和颈内动脉显露正常PComA的起点;AChA沿钩回内侧走行,较大的MPChA自P1段向下达四叠体池。



图片


翼点入路显示Wills环:(G)牵开AChA显露PComA,发出较大的穿支为乳头体前动脉Premam. A.。(H)牵开PComA以便更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和双侧P1段:同侧SCA为双干。(I)在滑车神经CN IV进入小脑幕缘后方切开小脑幕,可增加基底动脉显露长度,双干SCA向下成襻接近三叉神经CN V。(J)岩前入路切除岩尖到达脑干和基底动脉前方:迷路包括耳蜗、半规管Semicirc. Canal和内听道内的神经,显示了岩前入路磨除骨质与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磨除岩骨应在颈内动脉岩骨段Pet. Seg.后方及迷路内侧。



图片


眶颧入路显示Wills环:(A)翻开皮瓣,筋膜间切开Interfascial Incision,使包含至前额的面神经额支的脂肪垫与皮瓣一同翻向下方。(B)分开外侧裂,M1双分叉M1 Bifurc分为上干Sup. Tr.和下干Inf. Tr.,M2的分支始于岛阈,M3分支勾绕岛唇,M4分支行于大脑凸面。(C)颈内动脉分叉放大图:M1入岛阈前分为上下两干。(D)向颞叶下方进一步显露:粗大的胚胎型PComA延续为P2段主体,下压小脑幕缘显露SCA。(E)另一标本颞下入路显露P1段:与PComA大小接近。(F)PComA细小,P2主要起自P1段。



图片


Wills环后部的变异:(A)上面观,左侧PComA发育不良,右侧PComA比同侧P1段粗大且直接延续为P2段;MPChA行于左侧P2段内侧;丘脑穿支动脉Thal. Perf. A.起自基底动脉交叉。(B)PComA发育不良,行于动眼神经内上方。(C)右侧PComA与P1段大小相近,左侧P1段前行并与PComA和P2段交界处相连。(D)右侧P1段短小;左侧PComA与P2段大小相近,但P1段很短。(E)下面观:左侧P1段发育不良,P2段主要起自PComA;右侧PCA主要起自基底动脉。(F)双侧PComA粗大,且都发出乳头体前穿支Premam. A.。


后交通动脉

  • PComA构成Wills环的外侧界,大约在眼动脉到分叉部之间的C4段中部的后内侧壁。

  • 胚胎期PCA与PComA相延续,若成人期PCA仍主要起自PComA,称为胚胎型PCA。

后交通动脉的分支

  • 乳头体前动脉为PComA的最大分支,在乳头体和视束之间,经乳头体前方或外侧进入第三脑室底部。

  • 乳头体前动脉/丘脑前穿支动脉,供应下丘脑后部、丘脑前部、内囊后肢和底丘脑。

脉络膜前动脉

  • AChA通常单干起自C4,多数起点靠近PComA的起点。

  • 脉络膜前动脉分为脑池段(自起点至脉络膜裂)和脉络丛段(由一支或几支穿脉络裂进入颞角脉络丛)。

  • AChA梗塞后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图片


AChA下面观:(A) 右侧AChA起自颈内动脉后壁并向后走行于视束下方和PCA的外侧,绕钩回内侧面上升。(B) 切除海马旁回内侧部:AChA在钩回前段的内侧向后达钩回尖部Apex,AChA于此处沿钩回后段的上缘行向外达脉络裂。(C)牵拉钩回Uncus后段,可见AChA行于其上,经脉络裂进入颞角 ;外侧膝状体Lat. Gen. Body构成部分丘脑,位于进入脉络裂AChA的上方;齿状回Dent. Gyr.位于穹隆伞部Fimbria下缘。(D) 切除颞角底壁和穹隆伞部:AChA经脉络裂在钩回后段的后方进入颞角Temp. Horn。



图片


脉络膜前动脉:(A) 右侧颞极下部切除后下面观:可见AChA向后走行,至视束Optic Tr.内侧,而后转向外侧,再经视束下方绕钩回进入颞角。(B) 外侧面观:右侧AChA起自PComA起点上方,向后上方绕钩回进入颞角。(C)右侧钩回的内侧面:AChA围绕钩回的内侧面达脉络裂Chor. Fiss.下端,并由此进入颞角;PCA在钩回下表面走行。(D) 切除PCA:AChA沿钩回前段Ant. Seg.至钩回尖部Apex,并由此转向外于钩回后段的上方进入下脉络点。钩回前段Ant. Seg.包含杏仁核,钩回后段Post. Seg.主要由海马头部构成。(E)另一标本右侧AChA内侧面,切面经鞍区中线。(F)另一标本的颞叶内侧面。


大脑中动脉

  • MCA是颈内动脉两终支中较大的一支,起始部直径平均3.9mm,起始于外侧裂内侧端、视交叉外侧、前穿质下方、嗅束后方。

  • 行经前穿质下方时发出的一系列穿支称为豆纹动脉。

分段

  1. M1/蝶骨嵴段——自起始处向外至外侧裂深部,平行于蝶骨嵴,后90°转角至膝部,止于外侧裂蝶部与岛盖部交界处。

  2. M2/岛段——始于膝部,位于岛叶表面,MCA分支经过岛阈,止于环沟。

  3. M3/岛盖段——起自环岛沟,止于外侧裂浅部,此段分支紧贴额、顶叶岛盖及颞叶岛盖表面走行。

  4. M4/皮层段——始于外侧裂表面,行于大脑皮层表面,由半球凸面的血管分支构成。

皮层分布

  • MCA皮层供血区包括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所有岛叶和岛盖表面、额叶眶面的外侧部、颞极和颞叶下面的外侧部,但MCA供血范围不包括枕极、额极或大脑半球的上缘。


图片


大脑动脉上面观:(A) 切除左侧半球上部:ACA沿半球内侧面经视交叉上方;MCA经前穿质下方向外侧走行,在盖唇内侧的外侧裂深部转向后,M1止于岛阈,M2跨过岛叶,M3跨过岛盖,M4分支行于半球凸面。(B) 放大图:保留视束起始部,MCA在颞极前上方行向外侧,在外侧裂内转向后行。外侧裂点Sylvian Point为最后一支MCA离开岛叶处,也为颞横回最后方与岛叶的交点。(C)切除右侧半球前部的前面观:双侧MCA对称,豆纹动脉Lent. Str. A.位于豆状核Lent. Nucl.下方;切除左侧大脑脚上部和视束显露大脑脚池与环池内的PCA和基底静脉Basal V。(D) 放大图:P2段起自PComA水平并绕脑干走行,P2段前部行经大脑脚池为P2A/大脑脚池段,P2段后部行经环池为P2P/环池段,P3段位于四叠体池,P4段由皮层支构成。距状支Calc. A.走行于距状沟深部,距状沟顶壁为楔叶,底壁为舌回Lingula,此处切除了楔叶,距状支临近禽踞(距状沟在侧脑室房部内侧壁形成的隆起)。(E)放大图:AChA围绕钩回前后段在钩回后段Post. Seg.后方进入颞角Temp. Horn。PComA行于AChA的内侧和下方。



图片


大脑动脉上面观:(F) 切除半球前部显露颞角的另外一例标本:显示M1、M2、M3和P2A、P2P、P3和P4;PCA分支向后到达枕极。(G)放大观:钩回前段Ant. Seg.对应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钩回后段Post. Seg.对应P2A和AChA基底终段;钩回尖端Apex位于动眼神经外侧,基底静脉经过PCA上方。(H)颞叶和枕叶上面:M1段在前穿质下方沿外侧裂主干走行,M2段自岛阈Limen行于岛叶表面,M3段跨过岛盖缘,M4段分支分布于半球凸面。保留的P2段行于钩回后段和海马旁回的内侧,经大脑脚池和环池,距状支Calc. A.在房部内侧面行于距状沟Calc. Sulcus深部。(I) 颞叶下表面:P2段分支分布于颞枕叶下面与下部外侧面,M1段行于钩回前段的上方。



图片


大脑底面的动脉:(A) 额颞顶叶底面下面观:额叶眶面由ACA与MCA供血,ACA分支越过半球间裂分布于与之邻近的额叶眶面(蓝色箭头),MCA分支分布于眶面外侧部(红色箭头)。颞枕叶下表面大部分由PCA供血;MCA分支也分布于颞极和邻近颞叶的底面(红色箭头);PCA分支绕枕极到达颞叶与枕叶的外侧面(黄色箭头)。(B) 切除颞叶显露M1段:M1段在前穿质下方分为上干和下干,上干供应额叶外侧面的大部,下干供应颞顶叶外侧面的大部。(C)PCA在脑干前方由脚间池发出,经钩回Uncus和大脑脚之间的大脑脚池、中脑与海马旁回之间的环池,到达四叠体池。切除右侧房部Atrium的底壁和距状沟的下唇,可见PCA的距状支Calc. A.行于距状沟深部,邻近房部内侧壁。(D) 保留部分海马头和穹隆伞部,切除其余的左颞角底壁,海马头Hippo. Head翻入颞角,并构成钩回后段的大部,与P2A相对。杏仁核Amygd.位于钩回前段,与颈内动脉和PComA相对。切除构成距状沟下唇的舌回,显露由楔叶Cuneus构成的距状沟上唇,距状动脉Clac. A.恰好经过房部内侧壁的外面。顶枕支Par. Occip. A.在顶枕沟Par. Occip. Sulcus内上升。LPChA自丘脑下方发出,行于丘脑和穹隆伞部Fimbria之间的脉络裂Chor. Fiss.,到达颞角和房部的脉络丛Chor. Plex.。



图片


大脑底面的动脉:(E) 双侧大脑半球底面观:MCA沿外侧裂池走行,PCA行于大脑脚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内。(F) 放大图:P2P行于丘脑下方构成环池的顶壁,切除部分左侧脑室颞角底壁,开放颞角,保留部分海马头部。P2P发出穿动脉进入丘脑下部,其中一些穿经膝状体形成丘脑膝状体动脉Thal. Gen. A.。(G)另一标本底面观:切除海马旁回的内侧部,显露PCA行于大脑脚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内。AChA绕钩回走行;LPChA经脉络裂Chor. Fiss.向外侧走行,齿状回Dent. Gyr.在穹隆伞部Fimbria下方;MPChA行于PCA内侧。(H) 切除齿状回及临近的海马旁回显露颞角内的脉络丛:LPChA在穹隆伞部Fimbria和丘脑下面之间行向外侧,达颞角Temp. Horn与房部的脉络丛,丘脑下面由外侧膝状体和丘脑枕构成。



图片


大脑动脉上面观:(A)切除右侧大脑半球上部以显露颞角Temp. Horn、房部Atrium和基底池:颈内动脉在视神经外侧上升;MCA在外侧裂内向外侧走行;PCA在大脑脚池和环池内向后走行至四叠体池;ACA行于视交叉上方。暴露第三脑室3rd Vent.底壁、距状沟Calc. Sulcus和顶枕沟Par. Occip. Sulcus。(B) 放大图:AChA进入颞角内脉络丛,外侧裂点Sylvian Point位于M2段最后方分支离开岛叶表面行向半球外侧面处。(C)切除左侧大脑半球前部向下达颞叶和中脑水平:AChA绕钩回内上部走行至颞角;P2A在钩回内侧行于大脑脚池,P2P行于环池,P3行于四叠体池。(D)放大图:M2段在颞角上方和外侧跨过岛叶,构成外侧裂点的动脉其尖端通常指向内侧,与房部Atrium相对。PCA顶枕支Par. Occip. A.沿顶枕沟Par. Occip. Sulcus走行,距状支在距状沟Calc. Sulcus内行向后。(E)切除右侧颞叶同时保留M1、M2和M3段,P2段行于颞叶内侧面,AChA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程略弯曲达脉络丛和颞角Temp. Horn。



图片


岛叶和大脑中动脉:(A)左侧:MCA皮层支构成M4段,出外侧裂后供应半球外侧凸面大部。ACA分支(蓝色箭头)分布于半球上缘并达半球外侧面。PCA分支(黄色箭头)绕枕极和临近颞叶。(B) 切除覆盖岛叶上部的额顶叶岛盖显露M2、M3、M4段。(C)放大图:外侧裂谷Sylvian Vallecula是岛阈Limen附近外侧裂上下唇之间的裂隙,MCA由此向后形成M2段。(D)在另一标本中牵开外侧裂的两唇,显露较粗大的下干动脉发出多条分支,供应外侧凸面的大部。(E)在另一标本中牵开外侧裂两唇显露M2、M3、M4段分支。(F)切除半球上部、额叶和顶叶岛盖,显露M2段分支跨过岛叶,M3段后部分支跨过颞横回Trans. Temp. Gyri达皮层表面,颞横回最前部为Heschl’s回。



图片


Wills环前部穿支:(A)经视交叉上方显露A1、A2和AComA:左侧回返动脉Rec. A.在AComA水平起自ACA,经颈内动脉分叉上方、前穿质下方向外侧走行,右侧同一水平有一细小的额支Front. Br.发出。(B)将视交叉返折向下,轻抬ACA,显露起自AComA的穿支血管Perf. A.,穿支血管向后经终板区进入间脑。(C)切除A1段,可见回返动脉Rec. A.在前穿质下方向外侧走行,左侧回返动脉大于右侧。(D)将前交通复合体返折向下,可见血管穿支向上经终板区入脑。



图片


Wills环前部穿支:(E)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前面观:右侧M1段为双分叉M1 Bifurc.,豆纹动脉Lent. Str. A.起自M1段后上缘,A1段也发出穿支进入前穿质。(F)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底面观:起自左侧M1段的豆纹动脉Lent. Str. A.进入前穿质,回返动脉Rec. A.的外侧端与M1段豆纹动脉相互缠绕。(G)右侧颈内动脉放大观:自PComA穿支血管上升经视束Optic Tr.内侧进入间脑。(H)另一标本豆纹动脉前面观:一支较大的回返动脉Rec. A.发出小分支至额叶,可称为副MCA。(I)切除前穿质上方部分灰质,显露在脑实质内走行的回返动脉和豆纹动脉。


分支形式

  • MCA主干有三种形式:

    双分叉(上干与下干),三分叉(上干、中干、下干),多分叉。

  • 干动脉指起自主干并发出皮层支的血管。

    额叶最常见2支干动脉(一支供应眶额区、额前区、中央前区,另一支供应中央区),顶叶最常见3支干动脉(分别至顶前区、顶后区和角回区),颞枕叶最常见4支干动脉(一支供应颞极和颞前区,其他分别供应颞中区、颞后区和颞枕区)。

  • 皮层动脉起自干动脉,并供应各自的皮层区:

  1. 颞极、颞枕、角回和颞前、颞中、颞后动脉常起自下干;

  2. 眶额、额前、中央前、中央动脉常起自上干;

  3. 顶前、顶后动脉起自上干与下干机会均等,一般起自两干中的优势干。

变异

  • MCA变异包括双MCA或副MCA:

  1. 双MCA指另有一支动脉起自颈内动脉。

  2. 副MCA指另有一支动脉起自前动脉,常于接近AComA起点处发出,相比于Heubner回返动脉而言,副MCA还发出分支供应正常MCA的供血区域。

可用于颅内外搭桥术的MCA分支

  • 选择搭桥手术皮层动脉的重要因素是可利用皮层表面血管的直径和长度,搭桥手术所需皮层动脉最小长度为4mm。

  • 额叶最大分支为中央沟动脉,顶叶最大分支为角回动脉,颞叶最大分支为颞枕动脉和颞后动脉。

  • 角回动脉、颞枕动脉或MCA颞后支是最常见作为搭桥手术的MCA分支。

  • 角回区动脉位置适合颞浅动脉和枕动脉进行血管吻合,故以外耳道上6cm为中心,行4cm直径开颅显露MCA的皮层支为宜。

讨论

  • 夹闭单支MCA皮层支其供血区可能出现:

    1. 中央区皮质脊髓束受累出现运动障碍;

    2. 运动前区受累引起吸吮与握持反射;

    3. 优势半球额叶皮质后下部受累引起运动性失语;

    4. 额前区受累引起精神和人格改变;

    5. 颞叶、顶叶、枕叶膝状体距状沟束受累引起视野缺损;

    6. 顶叶受累导致两点辨别觉障碍和空间、躯体各部缺失;

    7. 优势半球顶枕叶间功能区受损引起手指和左右辨别不能、失写和失算(Gerstmann综合征);

    8. 优势半球颞叶和顶叶受损导致感觉性失语。

大脑前动脉

  • A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末支中较小的一支,起自外侧裂内侧端、视交叉外侧、前穿质下方,后入纵裂。

分段

  • 以AComA为界,ACA分为两部分:

  1. 近侧部/交通前段——ACA起点至AComA连接处。

  2. 远侧部/交通后段——由A2/胼胝体下段、A3/胼胝体前段、A4/胼胝体上段和A5/胼胝体后段组成。


图片


前动脉:(A)牵拉半球间裂前部两边,暴露绕胼胝体膝部走行的胼周动脉Pericall. A.及胼缘动脉Call. Marg. A.分支,胼缘动脉于膝部Genu前面发出,皮层支绕半球上缘达皮层外侧面。(B)放大图:胼胝体前动脉Precall. A起自AComA,接近左侧ACA,在终板和胼胝体嘴前方上行,沿途发出分支至间脑和胼胝体。(C)另一标本:牵开半球间裂两边,可见一粗大的胼胝体前动脉绕膝部向上达胼胝体上表面。(D)左侧牵开较粗大的胼胝体前动脉:打开终板显露位于第三脑室底部的乳头体Mam. Body。(E)打开第三脑室底部以显露基底动脉顶端。


近侧部(A1和AComA)

  • AComA与两侧A1段连接处常位于视交叉上方。

  • A1段是Wills环发育不良的最常见部位,A1段发育不良常并发动脉瘤。

Heubner回返动脉

  • 多数情况下,回返动脉是A1段和A2段近端0.5mm内发出的最大一支动脉。

    主要供应尾状核前部、壳核前1/3、苍白球外侧前部、内囊前肢前下部、钩束和少数下丘脑前部。

基底穿支

  • A1、A2和AComA发出大量的基底穿动脉,除Heubner回返动脉外,每侧A1平均发出8支穿动脉,终止于前穿质、视交叉背侧面、下丘脑视交叉上部、视束、视神经背侧面、外侧裂及额叶下表面。

  • 回返动脉和A2段以外的A1段较为恒定地向视交叉、第三脑室前部和下丘脑供血,而向尾状核和苍白球的供血却不恒定。

  • A1段下丘脑穿支受累而未损害回返动脉时可致情感障碍、人格改变和智力减退,包括焦虑、恐惧、发作性无力以及精神异常症状如眩晕、易激惹和觉醒状态改变等。


图片


Wills动脉环前部的变异:(A)前面观:双侧A1段粗细几乎相等,前交通动脉发育不良遮掩于两侧前动脉之间,双侧回返动脉Rec. A.起自A2段同一水平。(B)分开两侧A2段,暴露AComA,AComA发出穿支经终板Lam. Term.进入大脑内。(C)双侧A1段粗细相等,并发出粗细相等的A2段,AComA很宽且表面有轻微凹陷,向右侧A2段后方延伸,此处有可能发生动脉瘤,两侧回返动脉起源于A2段近端。(D)左侧A1段比右侧A1段粗大,右侧回返动脉Rec. A.起源于额极动脉Front. Pol. A.并向外侧朝颈内动脉分叉处走行。打开第三脑室底壁,暴露基底动脉顶端及两侧P1段。



图片


Wills动脉环前部的变异:(E)左侧A1段发出额极动脉Front. Pol. A.,额极动脉起点与AComA之间的A1段发育不良,右侧A2段占优势并为双侧A2段的主要供血动脉。(F)前面观:左侧A1较右侧粗大,AComA短小,胼胝体前动脉Precall. A.起源于前交通动脉附近A1段与A2段交界处。右侧回返动脉Rec. A.起自额极动脉Front. Pol. A.并在颈内动脉分叉上方向外走行,左侧回返动脉Rec. A.起自AComA水平。(G)右侧A1占优势并分出双侧A2段,左侧A1段被视神经遮挡,左侧A2段在两侧视神经之间向下成襻。(H)抬起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暴露发育不良的左侧A1段。


远侧部

  • ACA远侧部/交通后段起于AComA水平,绕胼胝体走行,直至终末:

  1. A2/胼胝体下段——起自AComA,向前至终板止于胼胝体嘴部与膝部交界处。

  2. A3/胼胝体前段——围绕胼胝体膝部,止于膝部上方动脉急转向后处。

  3. A4/胼胝体上段、A5/胼胝体后段——位于胼胝体上方,两段以侧位冠状缝后方附近为界。

胼周动脉

  • 胼周动脉为AComA以远,围绕和接近胼胝体的ACA部分,包括A2-A5段。

胼缘动脉

  • 胼缘动脉是胼周动脉的最大分支,行于扣带沟内及其附近,并发出2条或更多的大皮层分支。


图片


胼缘动脉在胼周动脉起点的变异:(A) 胼缘动脉Call. Marg. A.在膝部Genu前方发出,ACA远侧部始于AComA并分为4段。大脑镰Falx与胼胝体表面之间的距离向后逐渐变窄,前部较宽的空间使半球前部和靠前的ACA分支更容易发生移位。(B)切除大脑镰,ACA远端分支围绕半球的边缘达额叶眶面和半球外侧面的前2/3;胼周动脉Pericall. A.远端上升于扣带沟,达旁中央小叶Paracent. Lobule。(C)胼缘动脉Call. Marg. A.在终板池内起自AComA远端,沿扣带沟上升,保留的窄条大脑镰内含下矢状窦Inf. Sag. Sinus,以显示与胼周动脉分支的关系。黄色箭头提示占位性病变可能使ACA向对侧移位成角的位置。一支胼胝体动脉Call. A.在胼胝体膝部下方发出,经胼胝体上表面,向压部走行。(D)胼周动脉发出分支越过半球上缘向相邻的半球外侧面供血。(E)在胼胝体膝部下缘水平,胼周动脉向前行于扣带沟,并由此发出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发出一支长胼胝体动脉Long. Call. A.向后走行达压部。(F)胼缘动脉起自胼胝体膝部下缘水平,可见ACA远侧部,扣带沟升支Asc. Ramus Cing. Sulcus标志旁中央小叶后缘。


ACA远侧部分支

  • 远侧部分支分为两类:

  1. 基底穿支供应基底结构,包括视交叉、视交叉上区、终板与下丘脑前部、胼胝体嘴部下方。

  2. 脑支分为供应大脑皮层及邻近白质的皮层支,供应深部白质、灰质及胼胝体的皮层下支。

基底穿支
  • A2段通常发出4-5支基底穿支,供应下丘脑前部、透明隔、前连合内侧部、穹窿柱和终纹前下部。

皮层支
  • 皮层支供应从额极到顶叶内侧面皮层及其周围的白质,并与PCA分支交汇在一起;

    (基底面)ACA供应眶回内侧部、直回、嗅球及嗅束,(外侧面)ACA供应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回和中央后回上部。

  • 远端ACA有8条典型的皮层支:

    眶额动脉、额极动脉、额内侧动脉(额前内侧动脉/额中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旁中央动脉、顶动脉(顶上动脉/顶下动脉)。

  1. 眶额动脉:

    常起自A2段;

    向下向前朝前颅窝底走行,达蝶骨平台水平。

    向直回、嗅球、嗅束及额叶眶面内侧部供血。

  2. 额极动脉:

    绝大部分起自胼周动脉A2段,小部分起自胼缘动脉;

    沿半球内侧面向前朝额极走行。

    供应部分额极内侧面和外侧面。

  3. 额内侧动脉:

    常起自胼周动脉A3段或胼缘动脉。

    供应额上回内侧面和外侧面,向后最远至旁中央小叶。

  4. 旁中央动脉:

    常起自A4段或胼缘动脉的近胼胝体膝部与压部间中点处;

    向前走行达扣带沟边缘支或旁中央沟,然后垂直走行达旁中央小叶上部。

    供应运动前区、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

  5. 顶动脉:

    分为顶上动脉和顶下动脉,向旁中央小叶后方的ACA分布区供血。


图片


大脑前动脉各分支供血区:Of.A.眶额动脉、Fp.A.额极动脉、A.I.F.A额内前动脉、M.I.F.A.额内中动脉、P.I.F.A.额内后动脉、Pce.A.旁中央动脉、S.Par.A.顶上动脉、I.Par.A.顶下动脉。


凸面分支
  • 大脑皮层外侧面有相当大的ACA分布区,因而有管径足够大的血管来进行经颞浅动脉额支的血管吻合,这一区域可提供外侧面上ACA分支的最佳选择,这一范围起于外侧裂,围绕额极,经半球上缘向枕极的圆周线来确定。

    血管吻合的最小动脉直径要求一般约为0.8mm。

胼胝体的分支
  • ACA是胼胝体的主要供血动脉,胼周动脉终支向后连于PCA的压部分支。

  • 胼胝体常由穿支血管(胼胝体短动脉)供血,胼胝体短动脉起自胼周动脉并直接穿过胼胝体。

    少数情况下存在发育完整的长支(胼胝体长动脉),起自胼周动脉并行于胼周动脉与胼胝体之间,发出胼胝体穿支。

解剖变异

  • 双侧半球分支指在AComA远端发出分支作为双侧半球内侧面的主要供血动脉,此变异存在的情况下,AComA远端部分阻塞可能导致双侧半球损害。

前穿动脉

  • 前穿动脉指经前穿质入脑的一组动脉血管,这些动脉与颈内动脉/MCA/ACA的动脉瘤、脑深部肿瘤密切相关。

  • 前穿质是埋于外侧裂深方的菱形区域,前界为内外侧嗅纹,后界为视束和颞叶,外侧达岛阈,内侧在视交叉上方达半球间裂。


图片


前穿质的分区:前穿质位于额叶Front. Lobe与颞叶Temp. Lobe之间。前方以内外侧嗅纹Olf. Striae为界,后方以颞叶和视束Optic Tr.为界。以嗅束Olf. Tr.延长线分为内侧区与外侧区,内侧区经视神经及视交叉上方延伸至半球间裂,外侧区向外侧裂内延伸至岛阈。每组动脉在前后方向上的关系分为前、中、后区。


C4脉络膜段

  • 进入前穿质的C4段分支起自脉络膜段,向后上走行达前穿质后部并靠近视束。

脉络膜前动脉

  • AChA多数分支向后向上达前穿质,近2/3的分支进入内侧区,1/3进入外侧区,大多至前穿质后部。

大脑中动脉

  • 进入前穿质的MCA分支为豆纹动脉,起自M1段、M2段或早期分支。

    分为内侧、中间、外侧组。

  1. 内侧豆纹动脉走行相对较直,恰位于C4分支外侧进入前穿质,绝大部分进入前穿质外侧中后区。

  2. 中间豆纹动脉绝大部分进入前穿质外侧中后区。

  3. 外侧豆纹动脉大部分起自M1段外侧部,进入前穿质外侧后区。

大脑前动脉

  • 进入前穿质的ACA分支有两个起源:

  1. A1段发出分支直接进入前穿质(内侧中后区)。

  2. A1段与A2段近端发出回返动脉,发出的分支分布于前穿质的大部区域(内外侧前区)。


图片


前循环各动脉分支进入前穿质的部位:(A)A1段发出分支(蓝色)进入视神经和视交叉上方的前穿质内侧半;颈内动脉Car.A.(紫色)与脉络膜前动脉Ant.Chor.A.(红色)发出分支进入前穿质中间带的后部;MCA发出的内侧豆纹动脉Med.Len.Str.A.(棕色)、中间豆纹动脉Int.Len.Str.A.(橘黄色)、外侧豆纹动脉Lat.Len.Str.A.(绿色)进入前穿质外侧半中间带及后带;回返动脉Rec.A.(黄色)发出分支进入前穿质前半。(B)前穿质动脉与大脑深部结构的关系:前穿质位置用虚线表示,左侧半显示前穿质上方的脑深部结构,右侧半显示前穿质动脉的起点位置。C4段分支Car.Perf.A.(紫色)供应内囊膝部及其相邻的苍白球、内囊后肢和丘脑;脉络膜前动脉Ant.Chor.A.分支(红色)供应苍白球内2/3、内囊后肢下部、丘脑前核及腹外侧核;外侧豆纹动脉Lat.Len.Str.A.(绿色)与中间豆纹动脉Int.Len.Str.A.(橘黄色)供应内囊上部全长、尾状核头部体部;内侧豆纹动脉Med.Len.Str.A.(棕色)供应苍白球外侧部、内囊前肢上部、尾状核头前上部;A1段分支A1 Perf.A.(蓝色)供应内囊膝部及苍白球前部;回返动脉Rec.A.(黄色)供应尾状核、壳核前部与下部大部分、邻近的内囊前肢。



图片


前穿质动脉与沿蝶骨嵴生长的肿瘤的关系:(C)上面观:前穿质动脉被推挤到蝶骨嵴脑膜瘤的上表面。(D)翼点入路显露:牵开额颞叶,暴露被肿瘤包裹的颈内动脉,前穿质动脉被推挤到肿瘤上表面,此类肿瘤需先分块切除肿瘤,后显微操作仔细分离肿瘤包膜和穿动脉。


Wills环后部

  • 后循环是外科手术最难以达到的部位之一,其位于中线第三脑室下方,周边围绕和发出复杂的穿支血管,并与眼外神经和脑干上部关系密切。

  • Wills环后部发出大量穿支进入间脑和中脑,可被鞍上肿瘤和后循环动脉瘤拉长。

大脑后动脉

  • PCA起自基底动脉分叉部,在脚间池的外侧缘连接PComA,围绕脑干,经大脑脚池和环池到达四叠体池,分布于大脑半球后部。

  • 胚胎期PCA由颈内动脉发出,出生时多数起自基底动脉。


图片


大脑后动脉:(A)P2段分为位于大脑脚池的P2A和位于环池的P2P;P3穿经四叠体池;P4由皮质支组成,主要为位于顶枕沟Par. Occip. Sulcsu的顶枕动脉Par. Occip. A.、位于距状沟Calc. Sulcus的距状动脉Calc. A.,此两支常被脑沟两侧脑组织覆盖。(B)牵开顶枕沟和距状沟以显露顶枕动脉与距状动脉:MPChA绕脑干至第三脑室顶壁;距状沟上下唇分别由楔叶Cuneus与舌回Lingula构成;顶枕沟上下唇分别由楔前叶Precuneus与楔叶Cuneus构成。(C)另一标本:PCA终末支在顶枕沟和距状沟内向后走行绕枕极到达半球外侧面邻近区域。(D)暴露顶枕沟和距状沟:距状动脉在距状沟下走行,并发出许多小分支走行于距状沟深方;顶枕动脉在顶枕沟内走行。(E)枕极后下面观:箭头所示PCA分支绕枕极达半球外侧面的邻近区域。(F)双侧枕叶后面观:P4段绕枕极达半球外侧面皮层,P3段在四叠体池内走行


PCA的分段

  1. P1/交通前段——由基底动脉分叉部至与PComA相连处;

    分支包括丘脑穿动脉(经后穿质入脑的血管)、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达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至四叠体板的分支、至大脑脚和中脑被盖的分支。

  2. P2段——起自PComA,行于大脑脚池和环池,止于中脑后缘外侧;

    分为P2A/大脑脚段(围绕大脑脚行于大脑脚池)、P2P/环池段(在中脑外侧行于环池)。

  3. P3/四叠体池段——起自中脑外侧面和环池后缘,达四叠体池外侧部,止于距状裂前界;

    分支包括距状动脉和顶枕动脉。

  4. P4/皮质支——起自距状沟前端至大脑皮层。

PCA的分支

  • PCA分支主要有三类:

    (至间脑和中脑)中央穿支,(至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脑室壁及其邻近结构)脑室支,(至大脑皮层和胼胝体压部)大脑支。

  1. 中央支穿动脉包括丘脑穿动脉、大脑脚穿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

  2. 脑室支包括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脉络丛后外侧动脉。

  3. 大脑支包括海马支、颞前/中/后和颞总支、顶枕支、距状支和压部支。

穿支

  • 中央支分为两组:

  1. 直穿支——直接起自动脉主干到达脑干;

    包括P1段发出的丘脑穿动脉,P2段发出的丘脑膝状体动脉、大脑脚穿动脉。

  2. 旋支——环绕脑干,根据围绕脑干的距离分为长支和短支,进入中脑和间脑。


图片


P1段和PComA的穿支:(A)起自P1段的丘脑穿动脉上面观:左侧丘脑穿动脉Thal. Perf. A.较右侧粗大,切除双侧A1段内侧显露基底动脉尖。(B)另一标本的基底动脉分叉处下面观:双侧P1段发出许多丘脑穿动脉进入脚间窝;右侧脉络膜前动脉A.Ch.A.在后交通动脉上方及外侧走行,在钩回上方转向外侧;一条脉络膜后内侧动脉M.P.Ch.A.起自右侧P1段。(C)起自P1段的丘脑穿动脉上面观:基底动脉在P1段起点以下也发出一些穿动脉。(D)下面观:右侧P1段较左侧明显细小,但右侧P1发出许多丘脑穿动脉,向上方走行进入脚间窝。



图片


P1段和PComA的穿支:(E)双侧P1段均较PComA细小,却发出丘脑穿动脉;较细小的左侧P1段比右侧发出更多粗大穿动脉。(F)挑起从SCA起点发出的两条穿动脉SCA. Perf. A.,这两条穿动脉与丘脑穿动脉共同进入大脑同一区域。(G)左侧PCA为胚胎型起源;起自PComA的一些穿动脉经视束内侧、乳头体区及第三脑室底进入间脑。(H)下面观:P1段外侧部发出丘脑穿动脉,后交通动脉也发出一些穿支。


丘脑穿动脉
  • 丘脑穿动脉起自P1段,经后穿质和大脑脚内侧入脑,位于脚间窝上部乳头体后方;

    主要供应丘脑前部、部分丘脑后部、下丘脑、底丘脑和上位中脑内侧部。

  • 进入同一区域的PComA分支称为乳头体前动脉。

  • 丘脑穿动脉损伤可能出现:

    1. 累及丘脑或内侧丘系传入通路出现躯体感觉障碍;

    2. 内囊或大脑脚的皮质脊髓束受累导致力弱;

    3. 经乳头体的下丘脑传导束受累导致记忆缺失;

    4. 间脑前后部的交感/副交感中心受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 中脑的眼外神经或核团受累导致复视;

    6. 中脑网状结构缺血导致意识改变;

    7. 下丘脑-垂体轴受累导致内分泌异常。

  • Nothnagel综合征:

    丘脑穿支阻塞引发对侧偏瘫、小脑共济失调或红核性震颤、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大脑脚穿动脉
  • 大脑脚穿动脉起自P2段,直接由PCA入大脑脚;

    供应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黑质、红核及被盖。

丘脑膝状体动脉
  • 丘脑膝状体动脉在外侧丘脑下方直接起自P2段,穿过由膝状体及其周围区构成的环池顶壁;

    供应外侧丘脑后半、内囊后肢和视束。

  • Dejerine-Roussy综合征:

    丘脑膝状体动脉阻塞引发对侧深浅感觉(尤其深感觉)缺失伴患侧痛觉过敏,对侧一过性偏瘫偶伴瘫痪侧手足徐动样或肌张力障碍样运动,可出现同侧偏盲。

旋支
  • 旋支起自P1或P2段,在PCA内侧平行于PCA环绕中脑,分为(至膝状体)短旋支、(至四叠体)长旋支。

  • 短旋支供应膝状体和中脑被盖,长旋支/四叠体动脉供应四叠体板。

  • Parinaud综合征:

    长旋支阻塞引发后连合或Darkschewitsch核或Cajal核受损出现眼球垂直运动障碍。

脑室和脉络丛的分支

  • 脉络膜后动脉为PCA分支,进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供应脉络丛和脑室壁。

    分为脉络膜后内侧动脉MPChA与脉络膜后外侧动脉LPChA。

  • MPChA多起自P2段,逆行进入第三脑室顶壁。

  • LPChA起自PCA及其分支,经脉络裂向外侧走行供应侧脑室脉络丛。


图片


脉络膜后动脉:(A)大脑后动脉下面观:MPChA起自P1段,在P2-P3内侧环绕脑干,中途发出小分支至脑干,P3由四叠体池内的分支构成。(B)放大观:MPChA在大脑脚池Crural Cist.、环池Ambient Cist.和四叠体池Quad. Cist.中环绕脑干,在四叠体池内松果体旁转向前至第三脑室顶壁。(C)另一标本大脑后动脉下面观:第三脑室底壁已被切除,MPChA环绕中脑,并在四叠体池内松果体旁转向前至第三脑室顶壁;已切除右侧海马旁回内侧部显露起自P2的分支。(D)放大观:切除第三脑室顶壁脉络膜带下层,MPChA以及大脑内静脉属支在中间帆内走行。室间孔For. Monro后缘处相延续的侧脑室体部脉络丛和第三脑室顶壁脉络丛已被切除。



图片


脉络膜后动脉:(E)切除左侧海马旁回内侧部以显露脉络膜后外侧动脉:LPChA起自P2,穿过脉络裂Chor. Fiss到达颞角脉络丛;P2段还发出穿支动脉如丘脑膝状体动脉,向上走行穿过背侧丘脑下表面。(F)放大观:切除海马旁回下部并保留穹隆伞部Fimbria,向内牵开P2段暴露LPChA,其穿过脉络裂进入颞角脉络丛Chor. Plex;AChA也穿过脉络裂。(G)另一标本:M1、P1、P2发出一系列穿支动脉进入大脑底面。牵开P2段,LPChA向外走行,穿经脉络裂到达颞角与三角区的脉络丛。海马旁回已切除,外侧膝状体Lat. Gen. Body从背侧丘脑下缘突出。(H)放大观:LPChA向外经脉络裂进入脉络丛MPChA环绕脑干。


皮层支

  • PCA皮层支包括颞下支、顶枕支、距状支和压部支。

  1. 海马动脉——若出现则起自大脑脚池或环池,为PCA第一个皮层支,供应钩回、海马旁回前部、海马结构和齿状回。

  2. 颞前动脉——PCA第二个皮层支,常起自环池近端,供应颞叶前下表面。

  3. 颞中动脉——起自大脑脚池或环池,供应颞叶下表面,常缺如。

  4. 颞后动脉——起自PCA下面或外侧面,多在环池、偶于大脑脚池或四叠体池内发出,沿后外侧向枕极斜行,供应颞枕叶下表面(含枕极与舌回)。

  5. 颞总动脉——起自大脑脚池或环池,供应颞枕叶下表面大部。

  6. 顶枕动脉——行于颞枕裂内,供应上矢状窦旁区域的后部、楔叶、楔前叶和枕外侧回。

  7. 距状动脉——行于距状裂内达枕极,供应视觉皮层。

    阻塞的典型表现为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但常有黄斑回避。

  8. 压部动脉——所有半球的PCA及其分支供应胼胝体压部,可与胼周动脉分支在压部形成吻合。

    优势半球枕极梗塞+胼胝体压部梗塞可导致失读而无失写。

颞下动脉
  • 颞下动脉起自PCA,而颞上动脉起自MCA。

  • 颞下动脉包括海马动脉、颞前/中/后/总动脉,供应颞叶下部。

外侧凸面支
  • 颞后动脉最常发出皮层分支至半球外侧面,其次为顶枕动脉。

  • 颞浅动脉或枕动脉与PCA某一皮层支的微血管吻合重建手术中,颞后动脉供应区是最有可能提供足够大管径的受体血管区域。

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与PCA、SCA关系恒定:

    动眼神经总于动脉起点附近穿经PCA与SCA之间,滑车神经也在两者之间经过脑干外侧缘。

讨论

  • PCA与其他血管相比对视觉功能更重要,通过供应视束、外侧膝状体、上下丘、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和核团、膝状体距状束、纹状区和纹周区皮质,实现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视觉记忆、视觉信息传递、双侧和空间视觉整合等多种眼部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