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百姓会讲双语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10-06 发布于浙江




宁海百姓会讲双语




文/应可军

你和宁海人聊天时,说不定会蹦出英语来,听,隔壁邻居在吩咐家人,把门关好,把锁锁了,“司匹林别上”。赞扬组长就说他是“一等那摩温”水泥地叫水门汀。轴承叫培伦,半边叫哈夫什么推板。戆大、蹩脚等等都是。这是因为这些属于方言中的洋泾浜。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埂,位于租界中央,后来被填成马路,两边陆续开起了商铺。那时,铺主以宁波人居多,他们都没有读过正宗的英语,不懂语法,只按老外英语的读音用对应的宁波方言字代替,译成了蹩脚的英语。那时,宁海还属于台州府,但邑人外出多往北去宁波、上海谋生,有的做店铺伙计,有的到工厂做工,有的学外国铜匠,逢年过节归家,除了带点洋货,讲两句“洋泾浜”显得十分派头,受到亲朋好友的羡慕,大家也“鹦鹉学舌”,“洋泾浜”也在宁海县界慢慢传开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洋货逐渐被国货替代,一些“洋泾浜”词汇也在慢慢消失,但也有一些被保留下来,完全融入到方言之中。所以我说双语。是很时髦。宁海人当时有宁海人在上海办厂。我本来不写这个,而滕延青老师点名;“可军:宁海人叶财桂,在上海开华丰橡胶厂,我们上一代的许多女的都到他厂里做工,成为上海人。我的姑妈也曾去过。她如今95岁,尚健。叶老板对宁海的贡献很大,可惜没有人写他。如你有资料,可写他一笔。”老师之嘱,学生该写。那时,听到宁海我们上一代的许多女的都到上海纱厂、烟厂。打工或做保姆。有的就成为上海人在上海知青,他们下一代回来一批。到上海办厂的,有一位叫叶才桂(正名是叶瑞圭)叶瑞圭(1907-1995)西门后街赵家三台人1921 年进人上海江湾模范橡胶厂当学徒。1926 年起先后在上海厚生橡胶厂、大安橡胶厂、协康橡胶厂、正大橡胶厂担任技术员、工程师。1938年参与筹建华丰橡胶厂,后任厂长兼工程师。1945年参与开办企昌橡胶厂,担任经理兼工程师。1955年被分配到全国胶鞋设计组工作。1956年10月调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从事胶鞋新产品研究。1957年进人上海橡胶试验室工作。1960年调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工作。在橡胶加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将人力车胎硫化成型工序中的手工操作改为水压操作,提高生产效率10倍。在企昌厂“CC”牌皮鞋底和华丰厂“立鹤"牌全胶鞋制造过程中有重要贡献。在担任胶鞋产品设计工作期间改进制鞋机联动硫化过程,减轻女工成型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发展上海橡胶工业、培养橡胶行业的技术骨干作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5月在上海去世。

其名载入《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

友情链接: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510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