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十大名街【二】

 還舊樓主. 2010-10-07
 
    2003年11月,经沪上有关经济、商贸、旅游、文博、历史、方志、档案、建筑等方面的专家的评选,上海十大名街和十二大著名街区将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上海名街志》中正式公布。
    这十条名街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中山东一路、人民大道、四川北路、福州路、延安路、金陵东路、长寿路。
    十二大著名街区是:豫园、陆家嘴、徐家汇、新虹桥、静安寺、不夜城、五角场、新天地、打浦桥、提篮桥、曹家渡、十六铺。《上海名街志》全书80多万字,收有不少珍贵的、新发表的史料和照片,并介绍了这些著名街区的未来建设方向。据悉,该书将于年底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街道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东沿宝安路、溧阳路,西界淞沪铁路,南傍武进路,北接大连西路。面积 1.68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32328户,91893人,有43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设溧阳路1388号。区的党政机关均设在地境内。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地境属宝山县依仁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延伸北四川路(武进路以北部分)至江湾厂金家厍。民国元年(1912年)地境由江湾乡划归闸北市。是年,公共租界建北四川路巡捕房(民国17年更名狄思威路巡捕房),强行越界管理。民国16年,属上海特别市闸北区。民国27年,属伪上海特别市闸北镇。民国30年,被编为日本海军保甲第五、第六区。民国34年,属上海市第十六、十七区(民国36年改称虹口区和北四川路区)。 
    建国初,俞泾浦以北属北四川路区第一接管专员办事处,俞泾浦以南属虹口区第三、第四接管专员办事处。1951年后,分属北四川路区人民政府第一派出人员办事处,虹口区第五派出人员办事处。1955年,地境属北四川路区长春路、多伦路街道办事处,虹口区横浜桥、虬江支路、中州路街道办事处。1956年,北四川路区、虹口区合并。1959年多伦路街道办事处与长春路街道办事处合并,更名长春路街道办事处。1960年,长春路街道又划进广中路街道淞沪铁路以东部分、嘉兴路街道溧阳路以西部分、山阴路街道宝安路以西部分。是年,虬江支路、横浜桥、中州路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横浜桥街道办事处。1991年,撤销长春路、横浜桥两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
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元年,公共租界越界延伸四川北路武进路以北路段,吴淞路、海山路以北路段和溧阳路嘉兴路以北路段。并擅筑江湾路(今东江湾路)、黄陆路(今黄渡路)、施高塔路(今山阴路)、窦乐安路(今多伦路)、白保罗路(今新乡路)、赫司克而路(今中州路)。至解放前夕,地境共有40条道路。解放后拓宽四川北路永安电影院附近瓶颈地段,并改建路面。今除四川北路以西的虬江支路外,均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9年,辟通武进路250弄虬江支路间,长400米的非机动车道,延伸了乍浦路。1990年,拓宽吴淞路、溧阳路。1993年,地境内共有道路41条。 
    越界筑路前地境内有邢家宅等自然村8个。光绪十六年,始建寿德里(今吴淞路670弄)等里弄房屋。20世纪30年代前后,房屋发展较快,英、日和华商先后在境内投资建房,溧阳路两侧的花园住宅和狄思威大楼(今溧阳大楼)、北端公寓(今长春公寓)、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施高塔大楼(今山阴大楼)、捷克大楼(原房主为捷克人)等都是结构良好的住宅和公寓.另有安慎坊、大德里、永安里、永乐坊、兴业坊、大陆新村等新式里弄.四川北路底是当时区境内较好的住宅区域.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外省市移民在淞沪铁路两侧建造棚户简屋.1969~1978年,建多层公房5幢,计8363平方米。1987年,建白厦宾馆、天鹅信谊宾馆。地境内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左联会址纪念馆等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元年后,三友实业社、仁和玻璃厂、国华电料厂、华生电器厂先后在地境创建.民国7年,华昌铝制品厂迁四川北路底,一二八事变后,三友、仁和等厂迁他区发展.民国23~32年间,有泰华钢精厂、三星热水瓶厂、茂丰机器厂、上海被服厂等52家工厂先后在地境建立。民国34年,大陆金笔厂(今上海无线电八厂),1950年永生金笔厂迁来地境。至1953年,地境内有华孚新造纸厂等39家工厂。1966年成立横浜烫金组(现珍宝饰品厂)。1993年底,地境有市属企业29家,区属企业10家。
    建国前,地境内居住着不少日本人、俄罗斯人、犹太人、印度人、工部局外籍公务员及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故电影院、舞厅、咖啡馆、按摩院等消费场所较多,日侨开设的商店也较多。八一三事变后,华人商店多数外迁或歇业,北四川路上几乎全是日侨商店。抗战胜利后,日侨遣返,中国人商店陆续复业。民国36年,四川北路(武进路以北)有行号、商店345家。公私合营后调整商业网点,合并29家,撤销35家。1978年后,商业发展较快,上海运动鞋总厂门市部,医药新药商店等先后开设。1993年底,财贸系统在四川北路(武进路以北段)有商店181家,其他路上有176家。地境内另有个体户450余家,外商办事处14家。 
    街道经济始于1958年,至1960年共有生产组211个,生活服务组208个。1961年,街道工业总产值157万元,加工费97.3万元。1963年,有13个单位归口手工业局。1979年,街道成立工业公司、商业服务公司,有生产单位16个。1981年,集体企业产值达1637.69万元。1984年,街道工业公司及所属6家工厂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是年,街道经济重新创建,至1988年街道经济全年创利324万元,1992年4月成立川北实业公司。1993年底,有直属单位15个,年底完成产值9809万元,利润523万元。 
  清同治十二年(1886年)工部局麦瑟尼克学校在四川北路创设。20世纪初至30年代,相继出现守真书院、崇德女塾、怀恩中小学、培德公学、日本国民学校、韩国仁成学校和广东旅沪同乡会办的顺德小学。至40年代,有市立复兴中学、私立粤东中学、江声义务小学、永青小学等中小学10所和上海盲哑学校。解放初,有公立中学2所、小学3所,私立中学3所、小学14所。1958年,创办民办中学2所,民办小学7所。1959~1967年,建中学3所。1990年建中学1所。1993年底,地境内有中学8所,小学11所,幼儿园10所。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复兴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是上海市实验性小学。有街道文化站1所,有图书馆2所和少儿图书馆1所,藏书3.8万册。 
    光绪三十一年建虹口娱乐场,民国4年、10年第二、五届远东运动会在此进行。民国11年,更名为虹口公园(1988年10月更名鲁迅公园)。1951年虹口公园部分园地划出,建立虹口体育场。1983年,建成全市唯一能日夜举行国际、国内田径、足球竞赛的全天候运动场。
    民国13年,精武体育会总会迁至四川北路1702弄30号。1990年、1992年主办了两届精武国际武术邀请赛。
 
 

   福州路

    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 19世纪50年代初,外滩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筑成泥砂石子马路,早期称劳勃三渥克路,因附近设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故称布道路,又称教会路。清咸丰六年(1856年)向西延伸至第二跑马场(今湖北路)。清同治三年(1864年)筑完全程抵泥城浜(今西藏中路),次年12月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为福州路,俗称四马路。东起中山东一路,经四川中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山东中路、山西南路、福建中路、湖北路、浙江中路、平望街、广西北路、云南中路,西讫西藏中路,与人民大道相接,全长1453米,是一条沥青混凝土路面。有17、49、123、503、584、801、864、隧道三线、上川专线、隧道夜宵线等公交线路西向单行经过。其南侧为广东路、汕头路,北侧是汉口路。
    19世纪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上海强辟租界,福州路东段已有外商建屋设洋行。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大批华人拥向租界,原在县城的富豪商贾纷纷北移,福州路、广东路、河南路棋盘街一带,报刊书肆、笔墨笺扇、仪器文具行业相继创设,戏园,茶楼竞相峥嵘,中西菜馆、服务行业随之兴起。至19世纪末,福州路及其附近,报馆、书局、笔墨文具店集中;戏园、电影、茶园书场、游乐场、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密布,专业戏班演出频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馆等服务业聚集;洋行、药铺、百货、照相、钟表行、拍卖行、烟号、茶食等商业粗具规模,商市繁荣,形成申城最早的现代热闹大街之一。20世纪初,因南京路兴盛后,福州路才屈居于后。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福州路北侧)附近,报馆云集20余家,《上海洋场竹枝词》述“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东西栉比排。近有几家营别业,迁从他处另悬牌”。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人称“报馆街”。《申报》、《新闻报》、《时报》三大报馆,在申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争夺上海报业盟主。中华、大东、世界、传薪、开明等大型书局(店)先后开设;全国最大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迁入福州路河南路口, 1912 年落成新馆,以出版教科书闻名于市。中国首创唯一的科学仪器馆开业,传统的文房四宝行业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开文等笔墨庄迁入福州路附近营业。大小古旧书店林立,文具用品业毗邻相连,经营日趋兴旺。丹桂第一台,是上海四大戏园之一,颇有名气,周信芳、梅兰芳等京戏名角在此登台挂牌。
    1912年,报纸大量创办。1916年,望平街大型报纸发行机构51家。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太炎)、梁启超、邵力子等一批民主革命派,创办进步报刊或担任主编,极力抨击、揭露封建专制统治,唤起国民,同情革命,提倡维新,并与改良主义针峰相对,报纸成为宣传民主革命阵地。20~30年代,受五四运动新文化影响,报纸又成为支持爱国运动,倡导新文化,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列主义学识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急先锋,望平报界热闹非凡。出版业兴旺发展,茅盾、胡俞之、沈雁冰、田汉、金仲华等一批左翼作家,进入各大书局任职编辑或领导工作,邹韬奋在1932年于福州路创办生活书店,出版进步刊物,沙千里任主编,利用书刊编辑投入反帝爱国抗日救亡运动。
20世纪20年代后,福州路东段,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租界行政机构、巡捕房、洋行、银行、大饭店、大药房等集中于此。两端有大鸿运、大西洋、老聚兴、老正兴、会宾楼、王宝和等一批中西菜馆20世纪的福州路闻名于市。一批老式戏院相继拆除,新型剧场、舞台陆续兴建。1926年2月,天蟾舞台(初名大新舞台)在福州路701号建成开幕,其规模是沪上四大京剧舞台之最。与此同时,1925年租界对妓院开禁,福州路西段妓院云集,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福州路,从开埠至解放前,经历百余年的沦桑与发展,集行政机构、报馆书局、文具仪器、茶楼戏院、中西菜馆、旅馆百货及妓院姻馆于一路,还冠以“药房街”美称。在其两侧还有古玩,化工颜料、衣庄、绣花鞋等特色市场,是一条与其他商业街不同的奇特大街。文明与野蛮交织、进步与堕落并存、新旧思想之搏斗、光明与黑暗之选择,蕴含和散发的文化之光,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推翻封建王朝,抗击外来侵略,传播进步思想和革命文化,有着令人难忘的辉煌。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山东中路的申报馆,首先由解放日报社所接收而停刊,福州路经整顿改造,取缔妓院姻馆,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河南中路以东,为行政机关、专业局、企业公司等办公机构所在地。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图书业、仪器文具业经撤、并、迁、转重新组合,新建一批专业特色书店和文化用品名特专业商店,仍显文化街色彩。福建中路至西藏中路,仍保持原有特色,饮食、酒家、菜场、剧场、旅行社、服装、土杂等商店一应俱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智力支柱作用。1959~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原料短缺,文化用品、图书等供应紧张,受到严重影响。
 
 
    延安路
 
   填平前的洋泾浜延安路,是延安东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的统称。位于市区中部。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沪青平公路,跨黄浦、卢湾、静安、长宁4区,全长14220米。宽14~63米,是市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
  延安东路在黄浦区南部。东起中山东一路与中山东二路衔接处,西至金陵西路,长2620米。东段原为黄浦江支流洋泾浜,系英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泾,即今延安东路外滩至西藏中路段。英、法两租界相继开辟后以洋泾浜为界河,两岸形成两条道路,浜北沿河叫洋泾浜滩路,后改名松江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孔子路。为方便行人往来,浜上陆续架起9座桥,大都是木质小桥。自东向西有外洋泾桥(中山东路)、二洋泾桥(四川中路)、三洋泾桥(江西中路)、三茅阁桥(河南中路)、带钩桥(山东中路)、郑家木桥(福建中路)、东新桥(浙江中路)、西新桥(广西北路)和北八仙桥(云南中路)等。东新桥、八仙桥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因洋泾浜离上海县城近,进出方便,郊区水路到城的客货船只不少在老北门外三洋泾桥附近停泊,北端有街道,设有茶馆、木行等商肆。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的小刀会起义以及太平军和清军的作战使上海县城和江、浙地区大批富商、显贵和百姓为避兵祸涌入租界,租界内华人由500人剧增至2万余人,大都聚居在洋泾浜沿岸、广东路、福州路一带,洋泾浜两岸商业兴起。郑家木桥至东新桥一带商号林立,烟馆、赌场、妓院集中,帮会流氓活动猖獗。浜北有英商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的泰晤士报等。浜南有法国汇理银行、英商德丰驳运公司、法租界总巡捕房和中国最早的电政局等。三茅阁桥边的三层楼的丽水台茶馆规模仅次于南京路一洞天茶楼,日卖茶、酒500碗。洋泾浜两侧有专营外国货的美商、轮船招商局、邵秋明字号洋杂货、昌泰番菜馆、益泰车行、同泰煤行、万源茶铺等数十家商号,光绪元年(1875年)松江路已有洋行5家、经纪人及委托代理人3家。商号逐渐向水陆交通繁忙的东新桥、八仙桥一带发展,中外客商纷至,市面渐趋繁荣。
  西段原为北长浜。1914年英法租界当局鉴于河道阻隔交通,浜水污浊有碍卫生,决定填浜筑路,于1915年底完工,并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自填浜筑路后两侧房屋先后翻建大世界游乐场外景八里桥南堍正门成高楼大厦,一些大企业相继开设进驻,如万国储蓄会、美商友邦银行、中汇银行、安乐宫饭店、大中饭店、南洋烟草公司发行所、华商证券物品交易所、中南饭店等。还吸引县城内商户向北转移,中外客商纷至沓来,交通日益繁忙,从外滩到东新桥一带成为热闹繁华之地。爱多亚路两侧洋行集中,1918年统计有股票商3户;洋行20余户,经营进出口业务,著名的有壳件、美大、千代洋行等;银行多家,如中法实业银行、万国储蓄会等;华商行号63户,其中山东帮批发18户;其他行业,洋广杂货、木器、洋布、西服、煤号、车行、客栈、茶楼、中西菜馆和洗染坊等。1917年大世界游乐场建成后,爱多亚路、西藏路附近商业更趋繁荣。20世纪30年代全线有商号600多户。河南中路以东洋行、银行、保险、交易所集中;江西路山东路间是钢精、搪瓷厂门市部集中地;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间有烟草公司、五金行、大旅馆、参号、西药房、百货、罐头食品等商号;西藏中路以西以木行、汽车行、车行较为集中。
  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入租界,爱多亚路更名为大上海路。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将其更名为中正东路。1949年上海解放,1950年5月最终更名为延安东路至今。
  金陵西路至华山路段为延安中路,长2300米。清宣统二年(1910年)始筑,因路南长浜取名长浜路,为当时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界路。1920年以法国陆军上将姓氏命名为福煦路。1943年改洛阳路,1945年改名中正中路,1950年改延安中路。
  延安西路在长宁区境内东起镇宁路,西迄虹桥国际机场入口处,全长10690米。
  据《法华乡志》记载,现延安西路华山路至武夷路一段,原为柴兴浜。清宣统二年(1910年)英工部局填浜筑长浜路。镇宁路以西至沪杭铁路,当时俗称鸳鸯路面:北半边(约片2/3)是煤屑便道,供车辆行驶;南半边(约占1/3)是黄泥马道,作遛马之用。附近地区多马房,每当晨昏遛马者络绎于途。今江苏路东首有英国兵营,占地约百亩,有多家白俄人开设的酒吧。1930年左右修建沥青路面,原有马房迁到铁路以西,沿路陆续盖起平房,营建花园住宅,开设商店、工厂。沪杭铁路以西段车辆稀少,农田村舍,一片乡村风貌。1943年10月,以陕西省地名更名长安路,1945年国民党当局为贺蒋介石六十寿辰易名中正西路。1950年改名延安西路,以革命圣地延安为名。
  该路自武夷路以东段1941年已筑成高等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1950年首先在番禺路至天山路一段改建水泥混凝土机动车道。1964年,凯旋路至古北路段分别进行拓宽,铺设沥青路面。1978年,该路逐段进行拓宽,车行道宽度已达16~22米。1985年10日,为配合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缓解虹桥路交通压力,中山西路至古北路一段的路幅由26米拓宽到40米。
  至1992年,延安东路商业街有31个行业、商店237户。其中工厂和工业公司经营部63户,占全路商号的26.6%。有汽车、食品、畜产品、鞋业、针织品、毛麻纺织品、皮革、电子器材等行业。延安东路成为改革开放后工厂和工业专业公司的窗口。此外还有文化用品、旅馆、建材、中药、服装、果品和理发等27个行业。还有餐饮业38户、五金交电29户、百货17户、食品12户,百年老店2户,童涵春国药号和洪长兴清真饭店等。
  延安中路段有上海展览中心、延安饭店、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文艺活动中心、华东医院、圆明讲堂等单位以及中共“二大”会址、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延安西路段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东华大学、延安中学、达华宾馆、虹桥宾馆、上海国际贸易商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等单位和延安中路、新虹桥中心花园等大型绿地。
  1995年起,在延安东路、中路、西路上架设高架道路,是横贯市区东西的快速干道。分三段兴建。西段自外环线以东700米处至内环线,1995年12月动工,1996年12月2日建成,长约6.2公里,宽25.5米,6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设匝道4对,虹桥机场处设有专用匝道。东段自石门一路向东至中山东一路,1996年8月开工,1997年11月28日建成,长3.06公里。自石门一路至福建路段宽25.5米,6车道;自福建路段至江西路段宽18米,4车道;自江西路至中山东一路2车道。设匝道13条,其中4条是与南北高架路相接的立交匝道。设计时速60公里(隧道口以西)和30公里(隧道口以东),匝道设计时速30公里。中段自石门一路向西至内环线,1998年5月动工,1999年建成,长5.56公里,6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设匝道5对。全线设置先进的防噪音屏。高架路地下阴影部分布置绿化,两边防冲墙外侧悬挂花槽,形成一条多层次的绿带。延安高架路于1999年9月15日全线建成通车。并与南北高架路、内环高架路连接,构成上海“申”字型高架立体交通网络,大大缓解了市区东西交通和市中心至虹桥机场的交通紧张状况。
  


    金陵东路


  金陵东路街道位于黄浦区浦西中南部,东起河南中路、河南南路,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南靠人民路、淮海东路,北沿汉口路。面积为0.75平方公里。居民2.93万余户,人口8.22万余人。设居民委员会24个。街道办事处暂设在延安东路340弄40号。
  上海开埠初,境地浜沟纵横,南有护城河(今人民路),西濒周泾浜(今西藏南路),中部是洋泾浜(今延安东路)。浜北是自然村落胡家宅(今大鸿运菜馆地段),浜南是陈家宅(今盛泽路附近地段),西南部是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的义冢地。
  境内延安东路以北,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被划入英租界,延安东路以南,于道光二十八年被划入法租界。
  境内道路大多在19世纪中、后期辟筑。此后,法租界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填周泾筑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民国元年(1912年)英租界填泥城浜,筑今西藏中路。民国3~4年英法租界共同填洋泾浜,筑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形成今境内道路格局。当时路面大都为灰渣、碎石、石板等。有轨和无轨电车线路驶经金陵东路、福建路、浙江路、西藏路和福州路。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和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的太平军进攻上海期间,境内人口激增,住房严重缺乏,外国商人趁机在今广东路、福建路、河南路一带,造起大批木板房,出租谋利。同治九年前后,改建为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房屋。19世纪70年代后,境内广东路、棋盘街、福建路及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等日趋繁荣,行业逐渐聚集成市。有福建南路的毛蓝布业、宁海东路的鸡、鸭蛋行,云南路的露天小吃,永寿路的旧衣摊,福建中路的估衣业、棋盘街的呢绒业、宝善街(今广东路)的糖业及布满境内的旅馆业、饮食业。
  境内文化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娱乐场所逐步发展。道光二十六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将墨海书馆从境外迁入境内麦家圈(今山东中路)之后,福州路中段(福建中路至河南中路)陆续开设报社、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成为著名的文化街。望平街(今山东中路)成为上海闻名的报馆街。道光二十六年仁济医馆(今仁济医院)迁入境内。光绪二年开设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光绪十二年创立法文书馆,后改为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广东路、福建路一带为戏园汇集地。20世纪20年代后,开设的新型娱乐场所,有大世界游乐场、大新舞台、天蟾舞台、中央大戏院、小广寒、神仙世界、东方书场、共舞台、浙江大戏院等。
  境内帮会流氓、地痞盗匪等活动猖獗,烟、赌、娼业集中。垄断上海鸦片烟毒的“三鑫公司”,开设在金陵东路196弄(惟祥里);当时,上海的五大赌台中的荣生、利生开设在境内,宝兴里、宝裕里、宝安坊和中华里俗称“三宝一中”,是旧上海滩闻名的藏垢纳污场所。
  建国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和整顿,境内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949年12月初,宝裕里、宝兴里成立居民福利委员会,成为全市早期的居民组织和后来居民委员会的雏形。1952年和1954年,对居民委员会组织进行整顿、改选,使居民委员会在各项工作中起更大作用。1986年3月,原广东路街道召开第一届居民代表会议,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起着很好作用。民政部给予肯定,并通报全国。
  原石子路和泥泞道路已全部改铺沥青路面。1984年,金陵东路改铺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设彩色水泥预制板。拓宽延安东路,改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近福建路交会处东面,是越江隧道的出人口。新建西藏路福州路天桥,西藏路延安东路天桥,延安东路与福建路天桥和延安东路与山东路天桥,方便了过往行人,改善了交通。
  50年代初建平望新村、新建二村,是解放后黄浦区第一批改建危房的居民住宅。在对旧房改造的同时,新建居民住房11.78万平方米。1992年境内有两块土地批租,5月15日批出延安东路以北,北海路以南,浙江中路以西、北海路133弄以东,面积2611平方米,租方为澳门兴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9月31日批出福建中路以西,湖北路以东,广东路以北,福建中路130弄以南,面积4471平方米,租方为香港敦睦行有限公司,共拆迁居民245户,单位30家,拆危房约11000平方米。
  境内有市属工商企业142户,区属695户,其中街道46户,合资企业24户,境内繁荣的商业大街金陵东路,南京路上的名店、老店、特色店大多在这里开设分店。云南南路是有名的风味各异的美食街。
  1958年街道开始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0年,先后建立生产加工组,居民食堂、托儿所和服务站等共419个,8928人参加,这些组、站、所逐步发展,1963年规模较大的成为市、区属企业,1984年全部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1979年11月街道创办合作社,安排311名待业青年就业。开办饮食、旅社、服装、小百货、打包托运站等25个。1980年营业额达26万元,1991年达1474万元,利润137.4万元,1992年营业额达2643.5万元,利润160.5万元。上缴税收102万元。1984年10月,又兴办街道工商企业,1992年营业额为2712.4万元,利润147万元,上缴税收88.57万元。
  境地内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较快。有上海博物馆、市工人文化宫、黄浦区少年宫,街道设两个文化站、两个图书馆、两个科普站、两个少儿馆,24个居委会设有图书室。市、区两所重点中学即格致和光明中学均在境内,小学和幼儿园各7所,其中有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和报童小学、侨胞捐资开办,具有特色的上海音乐幼儿园。有仁济医院、区结核病防治所等4所医疗单位。24个居委会都没有红十字卫生站。娱乐场所有共舞台、天蟾舞台、和平双厅电影院、浙江立体电影院、大世界游乐中心等。 


   长寿路
 
  长寿路桥建于1953年。图为长寿路桥旧貌长寿路东起苏州河长寿路桥,经昌化路、江宁路、陕西北路、西康路、常德路、胶州路、叶家宅路、安远路、武宁路、武宁南路,西南迄万航渡路、万航渡后路口(接长宁路)。全长3.14公里,是上海市西区的一条主要干道。
  长寿路辟筑前为农村景象。筑路以后,外商与民族资本家纷纷沿路及附近开设工厂。外商有英商白礼氏洋烛厂(后为上海减速机械厂)、江苏药水厂、公益纱厂(后为上海第七毛纺厂),美商奇异安迪生电器公司(后为上海灯泡厂)、美光火柴厂,德商大华利卫生食料厂,挪威商斯堪脱维亚啤酒厂(后为上海啤酒厂),尤其是日商,先后开设19家纺织厂,有内外棉各厂和日华各厂等。华商有溥益纱厂、统益纱厂、阜丰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第二厂、申新纺织第九厂、美亚织绸厂、中华印刷厂、汇明电筒厂、永和橡胶厂、华生电器厂、寅丰毛纺织厂等。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地区逐渐成为轻纺工业集中之地。   
  随着工厂的增多,20世纪20年代起,长寿路出现许多旧里工房,有养和村、统一里、九如里、永安里、裕庆里、鸿寿坊、大旭里(长寿里)、菜市弄、富源里、梅芳里、樱华里(新华里)、德隆坊、福森里等。大多是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二层楼房,排列紧密,无卫生和燃气设备。附近还有许多棚户区,其中较大的为药水弄。19世纪末,有人在小沙渡西开设石灰窑,当地居民称这一带为石灰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此。这一带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从江苏、安徽、山东逃荒的农民来此谋生,他们在周围搭建棚屋居住,形成居民密集的小巷狭弄,此时因石灰窑已停业,居民们以药水厂名改称这一带为药水弄。抗战初期,闸北、虹口地区大批居民,以这里属租界范围,纷纷迁入弄内,使居民倍增,地域日益扩大。解放前夕,共有4000多间草房,人口近1 6万人,为上海较大的棚户区之一。药水弄内连水电设备也没有,居民饮用苏州河水,用豆油、煤油点灯,经常酿成火灾,道路泥泞,没有下水道,到处是垃圾、臭水坑,病疫时常发生,居民死亡率很高,更有众多的流氓、恶霸危害邻里。居民中间长期流传着:“吃水不清,点灯不明,走路不平,出门不太平!”和“宁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窑”等民谣。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1942年3月5日,有3个日本人在附近被人杀死,日本侵略军遂把药水弄层层封锁了半个月。封锁期内,居民饿死、病死、被打死约200人。流氓、恶霸不仅欺压当地居民,还与盗匪等勾结做坏事,1946年纺织、面粉业资本家荣德生就曾遭匪人绑架,藏匿在梵皇渡后路(今万航渡后路)13弄老公益里100号一座石库门亭子间内,该处连长寿路1058弄福森里。后为上海第七毛纺厂车间。
  原药水弄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1985年7月,药水弄改造工程开工,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于1995年改建完工,建成一座座新型大厦,命名为长寿新村。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同年7月7日,位于长寿路西康路口普陀区的第一块土地批租,建造维多利大厦(今命名为维多利广场),此后又有多处土地批租,建造商住大楼。1996年10月,按照全市的规划,长寿路拓宽工程开工,拆除了大批旧里工房,动迁居民2412户、企事业单位205家,建造上海知音苑、阳光新苑、达安花园、西部俊国、上青佳园、秋水云庐、光明城市公寓、音乐广场等几十处新型住宅大楼,彻底改变了居住环境和市容面貌。此前,1995年,辟通了武宁南路。在长寿路西端南侧,即武宁南路与万航渡路之间,原有一条长寿支路,系1943年前筑,路上开了一爿浴身池浴室,便被人称作“混堂弄”,这条路较短且窄,长189米,宽5~7米。由于建造大型居住区达安花园,该路已被湮没。
  1998年12月15日改建竣工的长寿路桥由于居民聚居,商肆日盛,今长寿路、西康路口一带逐渐形成沪西的商业中心。1926年在路口建有一座钟塔,人称大自鸣钟。此后,这一带也习称为“大自鸣钟”,“大自鸣钟”远近闻名,西区人们上街购物,都说到“大自鸣钟”去。1929年,长寿路有商店46家,1936年增加到111家,1949年发展到414家。解放初期,建立国营、合作化商业,私营商业、个体商业也有发展。1952年增至547家。1956年后,经过行业调整,小店合并,商户减少。1978年为113家,但营业总面积由0.98万平方米增加到1.36万平方米。1990年商店又增至297家,营业面积扩大到3.19万平方米,并形成一大批大中型专业特色商店。由于居民大多为工薪阶层,这里自然成为一条大众化的商业街。较大的商店有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恒大绸布商店、嘉羚时装商店、长江日用杂品商店、红花家用电器商店、同大昌文化用品商店、悦来节食品店、魁元斋清真食品店、金都酒家、聚兴园酒菜馆、西园点心店、白玉兰小笼馆、民康中药店、长征药房、西康菜场、金刚美发厅、天真照相馆等。其中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多次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西康菜场、长征药房和长江日用杂品商店,也多次分别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市级先进单位和市模范集体;其他大多是区属的名特商店。1996年,长寿路拓宽,拆除商业网点83家,上述商店大都已动迁他处,代之而起是一大批大型商家,如第一百货沪西商厦、家乐福超市、亚新生活广场、华园新四百店,中环、世纪、富丽等商务大厦,以及餐饮娱乐业和金融、通信业,商业起了新的变化。
  长寿路是上海“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中东西向主干道之一,筑路以来,历经改建,路面最宽22米,最狭仅10米,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1996年10月,开始拓宽,东起天目西路,西至长寿路万航渡路口,全线改建,于1997年12月17日竣工通车,拓宽后路幅宽42~50米。设6快2慢8个车道,路中央建有4~6米不等的中央绿化隔离带,有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护栏,9个港湾式公交停车点,机动车时速40公里。在拓宽中按照“迈向21世纪绿色商住街”的要求,进行总体构思,沿路扩建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有12座雕塑伫立街头。随着沿路已建成的大型商厦、居民住宅、办公楼宇、文化娱乐场所的投入使用,长寿路以“绿、美、亮、畅、洁”的清丽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尤以绿、商、住取胜,成为一条绿色商住特色街。在拓宽长寿路的同时,改建了苏州河长寿路桥。长寿路桥建于1953年,是解放后上海建造横跨苏州河的第一座桥,车行道宽仅14.5米,随着长寿路的拓宽,该桥成了东西向交通的“瓶颈”,亟需拓宽改建。改建于1998年12月15日完成,新建了南北复桥,各宽12.25米,形成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昔时交通堵塞现象得到缓解。
  长寿路的拓宽改建得到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关怀,通车之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写来贺信,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和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分别题词:“长寿路——迈向廿一世纪的绿色商住街”、“商住长廊、文明绿洲”。
    如今,长寿路上有13、19、24、36、40、54、63、76、94、105、106、112、113、136、138、143、206、215、223、304、316、319、321、328、506、516、520、550、563、708、768、830、837、838、865、866、922、941等38条线路公共交通车辆和其他车辆穿梭运行,其中13、19、24、76、105、138、215、304、708、865路公交车是以此为起点站。入夜,彩灯通明,五光十色。漫步在这条大路上,令人回想起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词句:“恰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