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张水源作品 | 九叠翠屏火车鸣

 梅雨墨香 2022-10-06 发布于安徽

可爱的祖国有不少“九峰山”,家乡的九峰山不仅其景被誉为“九朵芙蓉”“九叠翠屏”,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第一山;也因有从祀中国孔庙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在这讲学传道,成为“理学名山”;与众不同的还有咱打小就听说的“日受千人拜,夜享万盏灯”。

延平水南街道以水为界,一半在闽江,一半在西溪。西溪是富屯溪、沙溪在延平境内交汇后的溪名,顺流而下17公里,遇上双剑潭,与东溪双双牵手,在九峰山下来个大拐弯,成了福建母亲河闽江干流,浩浩荡荡奔向东海,融入台湾海峡。

水南街道因位于闽江南岸得名,这个街道是闽北中心城市延平区河岸线最长、行政村最多的街道,辖10个城市社区,8个行政村,面积100.1平方千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70088人。街道设立前,这里有海内外高僧至今不断踏足,始建于公元910年的开平寺,有生产名优产品的多家省属工业企业,有后来合并到福建农林大学的福建林学院等。中国东南至西北的G316国道从水南辖区中心贯穿后,南平城区加快向南拓展,延城水之南,昔日与树草为伴的山脚、山头,如今座座高楼耸入云。不少游客到了山城重庆想上“三棵树”观景台,假如您来到“小渝州”南平的水南,走进“九峰山”“新城中心”“三寺云深”,处处犹如“三棵树”,可以让您发现万绿丛中的这座小山城之俊美,我也到过欧洲莱茵河之滨的城市,还是觉得我的家乡延平好美。

延平山水画廊,且历史悠久。延平古八景中,水南有三景。我没在水南居住和工作过,可如诗如画的水南,天天在我的视野里。小时候,我会在中山公园的江亭上眼观九峰山与水南大桥,等着听江南那头传来的火车鸣声。不惑之年后,我成了九峰山和外福铁路隔岸相守的居民,更爱上“九峰索桥”、“九峰月朗”,会去寻觅公园里森林陡坡中的“育德泉”。偷闲之时,也还独自坐过冷风阁,遥望对岸和闽赣古道中的“福建庐山”茫荡山,琢磨起朱子“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廖廓”的意境。我俯首九峰山麓,古有宋理宗赐匾额的八闽第一所官办“延平书院”,今有长达十多公里的朱熹路,而以朱熹恩师命名的李侗路,是“江南第一城”的主干道,我的电大同学中多位事业成功者为改善住房,也从老城中心乔迁此地。再深入闽江南岸深山翠屏中,有学者和罗氏、杨氏宗亲常常踏足过的罗从彦故里、特祠和杨龟山祠。我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假期,时任南平市长的林先生不止一天在绿野中,打着雨伞行走在泥泞弯曲的山路里,认真听取咱们的建议,于是,“文武延平”物化开始摆上议程,杨家村民保存着的康熙皇帝“程氏正宗”真迹御宝也拿了出来修缮保护。

距闽江零公里最近的桥,过去和现在都是铁路桥,老铁路桥在水南的雅阁国际大酒店附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的杨根俤英雄连建的,铁路改线后,新的闽江铁路特大桥建于九峰山西塔下,与公路闽江大桥为邻,比肩飞架南北。水南街道还特设了延平唯一的铁路社区,工作人员时而跨越闽北到省城郊区等地为居民服务。还有资料表明,上世纪铁路开通后,咱延平区内,设的大小火车站多达21座。

从水南街道返回对岸,今有七座大桥。最早建成的是造型很一般的水南大桥,在我孩提时建的,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五大桥梁之一的“福建第一桥”,也是落地水南的全国第一座共青团火车站——南平火车站的配套工程。1955年2月,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将铁道兵领导机关由广西贵县迁到福建南平。鹰厦、外福铁路就成了福建最早的铁路。妻子说,她初打工时,每天都走在南平站边上,常闻火车的轰隆隆、扑通扑通、喀嚓喀嚓和飞奔的呼呼声。我们印象更深的是火车进出家对岸的九峰山隧道,总要发出巨大的“呜⋯⋯”的长鸣声,似乎告诉半城沿江居民“我来了”,似乎告诉大家“闽道更比蜀道难”的历史在咱们生长的地方被改写。

铁道改写的篇章还在升华。2015年6月28日,福建首条高铁首先奔驰在合福线南平段,三年后,南龙铁路也接着启航,新的高铁延平站、延平西站先后启用。听惯了九峰山隧道进出火车鸣笛声的延平沿江居民,至今没听说火车离开水南的九峰山。却在某一个早上醒来,惊讶地发现曾经有“福建铁路鼎盛王朝之缩影”的南平火车站,已经不再有客车停留。人们还是怀念着“南平站”,你可到昔日的南平站货场上,多节报废的绿皮火车,变身成“武夷快火车主题餐厅”,老南平人可来这寻回铁道线上闽江干流“南平——福州”的乡愁记忆。

退休后的我,少不了穿梭在延津与燕京铁道线上,常舍近求远找上绿皮火车,也会在延城阳台上凝望绿意浓浓的九峰山,竖起耳朵听那已经不太容易听见的“呜⋯⋯”火车鸣笛声。

不少不太年轻的、老的居民还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将那水南废弃的铁路及其两座隧道和沿线的棚户房改建成铁路公园,让人们留下闽江起点和福建铁路的历史记忆,打造出城市迷你博物馆、艺术馆等,通过改善沿线建筑立面,也弥补双溪合流处水南段的绿道之缺,让山水画廊的延城少些遗憾。

前些年,新建的1375m的“九峰山隧道”取代了1956年建的295m的隧道后,新、老九峰山隧道顶上架起了“临空观三江,隔江望山城”的特色栈道,这是南平人的福道,是市民和游客感受延平“仿佛在渝州”“清明伟丽,为东南最”的体验地,甚至还是不少Z世代游子回乡的理由。步入九峰山858米的“金色蟠龙”栈道,你会发现越登高越美妙,疑入绿野仙踪;爱美的靓女爱到这里录制“抖音”,那视频背景的闽江起点五彩斑斓之夜色,宛如“小香港”,不少老南平人到此感慨:如今的九峰山更青翠,三江水更秀丽,自己更热爱延福延寿的延平故乡。

拙作初稿落笔时,闽北山区连续多日雨,依然是山绿水清。我面对延平九峰山用手机拍下了闽江起点的自然之景,情不自禁地即兴解说,一位定居北美洲美丽都市未见过面的70后老乡,看到视频后激动地表示“太漂亮了”“特别喜欢”⋯⋯


作者简介:张水源,1953年生于福建延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上世纪末开始在旅游文学刊物和各级主流媒体上发表文学作品,文图在闽京沪等地获过奖。主编和编著《延福延寿延平游丛书》五册,《南平郑成功文化丛书》六册,出版个人专著《闽江起点》《两岸桥》四十余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