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正的刘墉其实是一个“高富帅”官后代

 写乎 2022-10-07 发布于四川

作者:孔祥举

刘墉画像

说起清朝初期的汉人官员,刘墉算得上一个人物。刘墉在清朝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特别是河南、山东地区的老百姓对刘墉是非常喜爱的。

现在人对刘墉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开始的,不得不说,宰相刘罗锅这部戏说历史类的电视剧是非常成功的,他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说起刘罗锅,人们第一印象就是电视剧中诙谐幽默、五短身材,背上还有一个大罗锅的李保田老师形象。

但是,历史上的刘墉与电视剧中形象就截然相反,历史上,刘墉个子很高,玉树临风,典型一个高文帅。那为何他会拥有罗锅之说呢?

刘统勋画像

一、刘墉出身名门世家

刘墉是土生土长的山东诸城人,很多人觉得刘墉娶了大清王爷的女儿,攀了高枝。其实,不能这样说。刘墉家连续几代人都是朝廷里面的高官,甚至可以说是达官显贵。

刘墉的老爷爷刘必显,读书勤奋,喜欢积善行德,不到30岁就乡试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授予掌传旨、册封等事的官职行人一职,为官清正廉洁,拒收赠金,对行贿者予以告诫“不可如此,败坏你我的品德”,后因不惧权贵,得罪他人辞官还乡,在老家继续乐善好施,深受百姓敬重。

在满清统治下的江山,旗人把控朝堂的年代,一个汉人能够出人头地难度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不愿服输的山东刘氏家族,依旧有汉高祖刘邦的拼搏精神,一步一步登上历史舞台。

刘墉祖父刘启一步一步历练锻造自我,在各地体察民情,为朝廷谏言,一生光明磊落,官至四川布政使,刘墉父亲刘统勋更是两朝重臣,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清朝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工作严谨不失灵活深受雍正喜爱,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东宫詹事。

乾隆帝继位,朝廷的内外事务经常,要询问一下刘统勋的建议。刘统勋曾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刑部尚书、军机大臣,深得皇上喜爱,赐予吏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统勋达到自己官职的顶峰,被授予首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被乾隆帝称作“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75岁的刘统勋走到了人生尽头,乾隆亲临祭丧,赠太傅,谥号文正,成为汉人官员在清朝初殁即得谥“文正”的第一人,皇帝乾隆专门发布一条皇令,令在刘统勋归丧途中,沿途大小文武,不分满汉,只要在20里内者,皆需亲往灵柩前吊祭。

所以,从山东刘氏的发迹历史来看,刘墉并不是攀高枝,而是门当户对。同样,刘墉并非是罗锅,而且还是位高富帅。

嘉庆画像

二、刘墉本人外形雄伟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专家通过高科技技术打开了刘墉墓室的大门,考古学家通过观察尸骨,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有75厘米,根据人体结构比例分析得出,他真实身高其实在185cm-195cm,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的背部骨头轮廓清晰,没有损伤痕迹,证明他活着的时候,是一位壮年,这也证明了他不是驼背。还有古代官员的任命,还需要要求五官端正,气质雄伟,综合看来,刘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富帅”官后代。

那么为什么都说他是刘罗锅,难道民间流传的历史有误?其实不是,因为他在皇帝面前的姿势习惯所得名罗锅。

刘墉辅佐过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这两个满清皇帝的身高受家族影响平均身高在171cm至175cm左右,如果刘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会比皇帝高不少。

在封建时代,大臣在皇上面前,显得比皇上高,容易犯忌讳,引起麻烦,所以为了显得尊重一点,所以刘墉只能在皇帝面前弯腰俯首,看上去就跟罗锅一样,再加上刘墉本人喜欢开玩笑,深得皇帝喜爱,对此嘉庆皇帝亲切地称他为刘坨子。

在封建王朝,严肃的朝堂上,皇帝戏称大臣,给大臣起昵称,也是内心愿意亲近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恩宠。这也反映了刘墉以及刘氏家族在皇帝眼里的重要位置以及内心深处的喜爱。

刘墉画像

三、知识型官员刘墉本人收藏广泛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山东汉子刘墉性情豪爽,为人仗义,本人才高八斗,喜欢仗义执言,但是讲究方法与方式,善于处理问题,学富五车。

刘墉除了对自己的官职公务十分热爱负责、尽心尽力。没事的时候,他最爱的是收藏古籍文学作品。刘墉因是生于几代官宦之家的子孙,从小耳濡目染,对文房四宝,十分的精通,亦是十分的喜爱。

在刘墉家中历朝历代的藏书十分广泛。除此之外,刘墉所收藏的天南地北奇石、笔砚、以及西洋来的古风琴,在当时也被同样喜欢收藏的大家们称为当今一绝。

嘉庆九年(1804年),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的当天,他还去了一趟南书房当值,到了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直到了晚上在端坐之时,才安安静静地离开人世。

去世后养于原籍,即今山东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不过,早年墓碑被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966至1976年的文革之中刘墓曾被挖开,仅有玉片一块。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岁月里,在所谓地方“官老爷”横行的大清,刘墉的清廉可见一斑。

作者;孔祥举,民间英雄故事创作人,民间抗日英雄故事讲述人,泰安作协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