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七赤天王时期的青藏高原

 黑错达布老 2022-10-07 发布于甘肃

《青藏高原藏族编年历史简述》(黑错·达布老编著)系列之七

吐蕃七赤天王时期的青藏高原

བོད་ཀྱི་རྒྱལ་པོ་གནམ་གྱི་ཁྲི་བདུན་སྐབས་ཀྱི་མདོ་དབུས་མཐོ་སྒང་།

(公元前417年-公元前114年)

藏文史料《汉藏史集》也记载:“聂赤及后裔等七位,合称“天赤七王”。七赤天王是吐蕃最初的七位国王,藏文南吉赤敦(གནམ་གྱི་ཁྲི་བདུན)。以上诸王,具有发光的天绳,当儿子能骑马时,父王就用发光的天绳返回天空,犹如彩虹一样消失,不留遗骸在人间。由于天赤七王都回天宫去了,所以在人间是没有陵墓的。又据《柱间史》记载:“所谓'天赤七王’,……他们每人头顶都有一束叫做'天绳’的白色光芒,当他们寿终升天时,便足下生辉,腾空而去,没有尸骨留下来,传说天赤七王的陵墓都在天界。”

所谓七赤天王(གནམ་གྱི་ཁྲི་བདུན)即: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穆赤赞普(མུ་ཁྲི་བཙན་པོ།)、丁赤赞普(དིང་ཁྲི་བཙན་པོ།)、索赤赞普(སོ་ཁྲི་བཙན་པོ།)、麦赤赞普(མེརགཉའ་ཁྲི་བཙན་པོ།)、达赤赞普(གདགས་ཁྲི་བཙན་པོ།)、思赤赞普(སྲིབས་ཁྲི་བཙན་པོ།)。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生于公元前417年(木鼠年),卒于公元前345年(火鼠年)。第七位赞普思赤赞普(སྲིབས་ཁྲི་བཙན་པོ།)卒于公元前84年(火鸡年),七赤天王历时300多年。

根据《雍布拉康志》、《迪乌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记载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出生在西藏波密,父亲是波密的一位百户酋长(རྒྱལ་པོ་དམག་བརྒྱ་པ།),母亲叫毛毛谮(མོ་མོ་བཙུན།)。而《敦煌文献吐蕃卷》、《国王从天而降故事》显示:聂赤赞普父辈源自恰杰·亚拉达州(玉皇大帝),母系辈源于穆氏族。又据《本教教历》载: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从象雄来到雅砻拉日将托(ལྷ་རི་གྱང་ཐོ།)山顶,被十二位本教法师发现推举为国王,用肩膀抬举,宣扬四处,说:这是上天派来的国王,因而有了从天而降的故事,也成为吐蕃的第一任赞普。又据《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雍仲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使用的是古象雄文字,其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和赞普的号令。

公元前367年,秦孝公出兵,西斩戎之獂王。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河湟研种羌首领在内的戎狄92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秦孝公西斩戎之獂王事,獂王疑即是氐王。可知街、冀、獂道之戎,似为氐族源流之一。”(《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360年(金鸡年),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被推举为“鹘提悉勃野(འོ་ལྡེ་སྤུ་རྒྱལ།)”的国王(在位前360年-前245年)。聂赤登基后,任命以帕瓦觉噶为古幸,多日追索、才觉为大臣。据《世间苯教源流》里写到,“当时(聂赤赞普之前)没有王法,靠苯教教法统治,故此,在吐蕃苯教早于王权。”又载:“聂赤赞普带着穆氏铠甲、穆氏头盔、穆氏矛、穆氏宝刀、穆氏神梯、穆氏神绳九个法器,由两位法师和一位将军左右陪伴,来到吐蕃,建立吐蕃王朝”。

公元前358年左右,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和各种野兽的袭击,在泽当以南扎西次日山上(达孜)建造了王宫雍布拉康(ཡུམ་བུ་བླ་སྒང་།)城堡。据工布石刻记载道:“初,恰﹒雅拉达珠之子聂赤赞普来到了拉日江脱山(ལྷ་རི་གྱང་ཐོ།),为人间之主。此后传至止贡赞普,共七世之久,其后裔子孙均生活在琼瓦达则(ཕྱིང་བ་སྟག་རྩེ།)”。

公元前357(秦孝公五年、木鼠年),玛桑加央在五台山出生,并教授五行术。聂赤赞普从象雄请了本教大师南喀·囊巴多坚来传教,故当时有“山为拉日姜托(བླ་རི་གྱང་དོར།),王为聂赤赞普,辛为囊巴多坚”的说法。

公元前355年(火虎年),在聂赤赞普六十岁时,跟王妃南萨穆穆(གནམ་བཟའ་མུ་མུ།天女),又称穆措萨(མི་ཚོ་བཟའ།)生一子,称为穆赤赞普(མུ་ཁྲི་བཙན་པོ།)。并说其诞生在雅砻拉日将托山顶。他的上师由角尔兰察担任,为祭祀而修建的庙堂是考玛奶琼,引导之官是南喀朗朵。据记载,南喀朗朵是穆赤赞普的引导之官,他是穆赤赞普从象雄迎请的一百零八个智者中出类拔萃的一员。《苯教志》也认为:“穆赤赞普生于聂赤赞普登基(诞生)六十二年后的火虎年。”根据《慈母救八难经》载:七赤天王时吐蕃王子随母姓,譬如:聂赤赞普与南萨穆穆(གནམ་བཟའ་མུ་མུ།)亲生穆赤赞普,穆赤赞普中的穆(མུ)在木雅语和嘉绒语里是天的意思,由此可见穆赤赞普随了母亲的姓。其余五位也一样,穆赤赞普(མུ་ཁྲི་བཙན་པོ།)与萨来丁丁玛(དིང་དིང་མ)生丁赤赞普(དིང་ཁྲི་བཙན་པོ།),丁赤赞普(དིང་ཁྲི་བཙན་པོ།)与索萨满(སོ་བཟའ་སྨན།)生索赤赞普(སོ་ཁྲི་བཙན་པོ།)……。

公元前350年左右,聂赤赞普还征服了苏毗的阿央嘉巴(ཨ་ཡོང་རྒྱལ་བ།)。

公元前347年左右,聂赤赞普统一了吐蕃十二小邦,建立吐蕃王国。

公元前345年(铁猴年),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逝世,穆赤赞普(མུ་ཁྲི་བཙན་པོ།)即位(在位前345-前292年)。穆赤赞普拜幸·囊瓦多金为师,学习来自象雄的密法(神族宗教),以觉吴恰噶(ཅོའུ་ཕྱ་དཀར)为吐蕃的古幸(护国师)。穆赤赞普为了把刚建立的吐蕃王朝做强,从象雄迎请108位大师,在吐蕃地区建了45个道场(就是商谈吐蕃国政和修行的聚集点),弘扬巨邦三法等吐蕃试的象雄文化,在后藏雅砻地区建立索沃琼拉宫殿。自穆赤赞普起,吐蕃王子登位时,从象雄迎请一位德高望重大师,更衣、沐浴和用象雄语取名,主持登位仪式(登位仪式包括更衣、沐浴及用象雄语取特殊名)。穆赤赞普中的“穆”是天的意思,赤是神之意,就是来自天上的神之意;赞普是国王之名。在那时,巫师们以虎皮、豹皮、草豹皮为衣,直接从座位上马。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势力已经越过洮河下游的临洮地区,达到河州(今临夏)地区。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左右,据《本教志》载,穆赤赞普时代,吐蕃本教师噶居·祖普杰巴从象雄本教大师祖普慈诚受戒。祖普杰巴有两个弟子,即雅贡·益西杰巴和帕姆西·贝吉旺秋,雅贡又有一弟子叫德增饶赛。尽管我们尚无法考证这个记载的可靠性,但这是现存本教史籍中有关吐蕃苯教徒最初受戒的记载。这四个人被苯教史籍称为“吐蕃四僧”。

在吐蕃四僧期间,本教师增楚益西从达瑟请回辛饶舍利子五百粒,让吐蕃本教徒供养。噶居·祖普杰巴在邓雪那尔玛创建了本教神堂雍仲赤堆,在达那达果松拉创建了本教寺院赤堆塞巴寺和拉萨的神堂雍仲城奈等二十五处本教寺堂;帕姆西·贝吉旺秋在拉多创建了本教寺院赤堆本吉赛康,此后发展为三十八处本教寺堂;德增绕赛在叶茹创建了雍仲若贝塞康等,在后藏发展成为十二个寺堂。这些寺堂主修索塔尔律仪,一律着蓝衣。也就在这时,增楚益西等学者开始了本教文献的翻译。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左右,吐蕃的第二代赞普穆赤“从象雄迎请了一百零八位本教智者,翻译了各地本教典籍。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七年),义渠国(古羌人王国)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公元前329年(秦武王元年)又攻打义渠国,但仍未能灭亡其国。

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义渠地,置县,义渠王臣于秦。

公元前325年,穆赤赞普从朗朵处系统地学习了密宗解邦忿怒威福续,闻而有知,修而有成,静虑其义而领悟玄理。故被大食等世界各地的译师译为异语。

公元前320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藏王穆赤赞普为普及苯教佛法,推动在全藏三十七个地方修建道场,穆邦萨东大师创建了雍仲苯教寺院(གཡུང་དྲུང་བོན་གྱི་དགོན་པ།)孜珠寺并担任住持。本教史上穆赤赞普师从请自象雄的本教大师南喀囊巴多坚,在拉日姜托山苦修本教密宗吉邦桑巴,终于取得大成就,因而他也是本教中上“十三王统成就者”之一。之后的几位七赤天王,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古辛”,并相继建立了许多本教的神堂。穆赤赞普还在吐蕃地区修建了修行密宗的三十七处庙宇。

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齐、宋、韩、魏、赵五国伐秦,秦惠文王担心后院起火两面受敌,接受臣下“赂之以扰其心”的建议,“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古羌人国王)”。但义渠并不买账,还是趁五国伐秦之机,“因起袭秦”。这次五国伐秦以败北收场,反倒是义渠国趁虚而入,“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义渠国败秦于李伯。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苴,秦军继续屡败魏军,再破三晋伐秦联军,又联韩魏攻打齐楚,大败义渠国,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据徐中舒《“交州外域记”蜀子安阳王史亦笺证》文载:“安阳王称蜀王子……有兵三万,他由榆水进入红河……”三角洲,越南(古为扶南国)境内定居。青羌开拓红河三角洲,人口不断增长,族民不断壮大,一部份向西发展到了缅甸,今缅甸有“仁安羌”地名。向南发展的到了柬埔寨,故今柬埔寨有20万青羌遗裔。越南史籍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四川的青羌。一代青羌王安阳入越南红河后(公元前316年),使羌民族成为东南亚世界性民族。

同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一次攻取义渠国二十五座城,义渠国也曾有攻秦直到渭水北岸,大败秦师于李伯等取胜于秦的战役,足见义渠地区在秦以北包括比较广大的地域。据《华阳国志》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即东周末年,冉駹国尚领县十,“东接蜀郡(今成都)、南接嘉州(今乐山)、西接凉州酒泉(今甘肃酒泉)、北接阴平(今甘肃武都)。”《后汉书》八十六卷载:“冉駹夷……法严,贵母党”。

公元前310年(金猪年)前后,据藏文史籍记载:“象雄王卡布木布曾受吐蕃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之子穆赤赞普的邀请,到雅垅传教。”

公元前308年(水牛年 秦惠文王八年),穆赤赞普在四十八岁时,即水牛年跟妃子萨蔓丁丁玛(དིང་དིང་མ།)生一子,称为丁赤赞普(དིང་ཁྲི་བཙན་པོ།)。是吐蕃第三代赞普。同年,他的上师由角尔门噶担任,为祭祀而修建的庙堂是科玛羊则。丁赤赞普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公元前306年(秦惠文王六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宣太后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义渠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使义渠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

公元前303年,汉文史料中称女国国王姓苏毗(སུམ་པ།),字末羯,其实这个末羯就是藏文(མོ་རྒྱལ།)的音译,就是女国的意思。是指藏史记载的孙巴精雪地区的孙巴国,即今昌都丁青为中心的一片区域。苏毗、孙巴、孙波三词只是不同时代中藏语音译的不同写法。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河州的太子寺地区是大夏人活动的中心。也是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最早发现之地。

公元前283年(秦昭王二十四年)左右,从湟水流域南迁的参狼羌(ཚེ་ལུང་།)定居宕昌。秦昭王二十七年在宕昌设羌道。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秦自陇西(ཆུ་མ་མཁར།)发兵联蜀灭楚,定陇西郡后。始置有羌道,羌道治所今舟曲西北。这时期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道,以羌冠名的仅见于宕昌地区。考征:羌道管辖范围即今白龙江上游地区,包括今武都北部、舟曲、宕昌、迭布4县区域。羌道的存在从秦中经两汉直至晋朝,共存时500多年。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在新获得的西到永靖、东到陇山的地方设置了陇西郡(ཆུ་མ་མཁར།),郡治狄道(今临洮),又从临洮过洮河,灭西羌枹罕侯,置枹罕县(今临夏市)。西汉时,又从枹罕县析置大夏县。

公元前272年(藏历木牛年 秦昭王三十五年),穆赤赞普(མུ་ཁྲི་བཙན་པོ།)逝世。吐蕃第三代赞普丁赤赞普(དིང་ཁྲི་བཙན་པོ།)继位。

同年,秦灭义渠国的手段也很特殊,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曾与义渠王相通很长时间,生有二子,当时义渠虽已朝秦,也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是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设北地郡,并沿陇西(ཆུ་མ་མཁར།)、北地、上郡修长城,所谓“战国秦长城”由此而开始修筑,随以与诸游牧部落相分隔。

公元前269年(水龙年),丁赤赞普四十岁时跟妃子索萨曼(སོ་བཟའ་མ།)生一子,称为索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角尔奥噶,修建庙堂是郭罗郭却。索赤赞普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而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公元前257年(藏历木龙年),吐蕃苯教圣贤和伟大上师东迥图钦(སྟོང་རྒྱུད་མཐུ་ཆེན།)诞生。东迥图钦曾在孜珠山修行,留下了修行处和圣迹。

公元前255年(藏历火马年),丁赤在五十四岁时,即火马年诞生了象雄及吐蕃地区的智者拉青占巴南喀(བླ་ཆེན་དྲན་པ་ནམ་མཁའ།)。拉钦占巴南木喀为吐蕃长寿之神。

公元前252年(土鸡年),也就是拉青占巴南喀诞生三年后,本教持律者中发生内乱,为使律教不灭穆斯巴桑入灭尽定。

公元前250年(水猪年),索赤赞普跟妃子南曼秀姆(གནམ་སྨན་ཕྱུག་མོ།)生一子,称为麦赤赞普(མེརགཉའ་ཁྲི་བཙན་པོ།)。古辛(本教国师)为策米松曼,建有神堂索波琼拉。麦赤赞普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而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公元前245年(东周时期),乌孙与月氏(羌人国)均在今河西境内武威、酒泉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汉书张骞传》),乌孙人最早在此修筑了原始聚居地——赤乌镇,这是古老的凉州有史可稽的最早城市。赤乌镇土围子而已,距离实际意义上的城池还有一定的距离。

公元前229年(水猴年),拉青占巴南喀在二十七岁时,即水猴年生才旺仁曾和班玛通昭二子。

公元前224年(火牛年),麦赤赞普跟达拉噶姆(གདགས་ལྷ་དཀར་མོ།)生一子,称为达赤赞普(གདགས་ཁྲི་བཙན་པོ།)。他的上师是达巴穆钦,庙堂是雍仲拉泽。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当时,河西地区为月氏、乌孙羌等部族居住,陇西(ཆུ་མ་མཁར།)以南地区为白马羌、氐、羌等部族活动区,未纳入秦之版图。秦朝末年,史记中甘青游牧民族和西部半农半牧区民族为“氐羌”和“戎”,还有“狄”、“蛮”、“夷”、“党项羌”等等的称呼。今甘肃西藏仍然是割据的部落,外部社会对它的影响是有限的,中原政权的实际控制力远未达到。修长城以界西羌,西羌势力在继续发展。此时,青藏高原中东部有很多强大的羌人部落,如居于大允谷(今青海共和)和湟中(包括青海东部黄河北部)的烧当羌;居于黄河南部大小榆谷(今青海贵德);居于黄河以西的先零、滇零和发羌;居于柴达木西部的婼羌;居于甘肃南部黄河首曲的党项羌及罕羌,大者有雄兵十万,小者万余人。汉代以前,甘青川羌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对陇西、北地二郡进行大规模视察,首先抵达了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2021年7月,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顶琼洞穴遗址(相当于秦汉时期)进行发掘,在顶琼洞穴内发现大量的人类骨骼以及动物骨骼,其中人类骨骼个体数至少100个,动物骨骼个体数300余个。这里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一个考古遗址,也是西藏史前时期单个遗址中人骨、动物骨骼数量最多的一处遗址,相当于秦汉时期的洞穴“丛葬”遗存,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中国之声》2022-04-30)

公元前210年,月氏(羌人部落)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

西汉初期,匈奴强大,冒顿单于挛鞮·冒顿(公元前209~前174年在位)曾“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当时西汉王朝初建,无力对匈奴实行反击。而匈奴为了切断西汉王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并从东西夹击关中,力图南下连结羌族酋豪。而西汉王朝则将隔绝匈奴与羌人之联系作为一项重要的防御措施。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元年 秦二世三年),刘帮至咸阳建立西汉王朝,羌人经过先秦时期的迁徙分化,进入中原的基本上与华夏族融合。同年,今文县置广汉郡平道。

西汉时期,大体以河湟地区为中心的诸羌为西羌。部落繁杂有百五十种,人口众多。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唯参狼在武都,胜兵数千人。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绝灭无后,或引而远去。其八十九种、唯钟最强,胜兵十余万。其余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更相钞盗,盛衰无常,无虑顺帝时胜兵合可二十万人。主要记载的羌部有:在陇西(今甘肃临洮)、金城(治今甘肃省永清县西北惶水南岸)二郡及其塞外的有先零羌(ཞན་ལེ།)、烧当羌、勒姐羌、当煎羌、当阗羌、封养羌、累姐羌、彡姐羌、卑湳羌、狐奴羌、乌吾羌、钟存羌、巩唐羌、且冻羌、傅难羌等部落;在上郡地区(今陕西榆林)的有全无羌、沈氐羌、牢姐(ལུང་ཅུ།)羌诸部落;在西河郡(今内蒙古东胜,东汉移治今山西离石)的有虔人羌、卑湳羌部落;徙置安定郡(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今甘肃镇原)的有烧何羌部落;还有西起青海湖及今甘肃省临夏县的人羌羌和罕羌羌等。不过,这些羌人部落往往与其它民族错居杂处,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大有一地中先后有不同部落而居者,亦有一部落而分数处而居者。

公元前205年,西汉始得北地、陇西三郡。

公元前204年(火鸡年),吐蕃第四代赞普索赤赞普(སོ་ཁྲི་བཙན་པོ།)卒。吐蕃第五代赞普麦赤赞普(མེར་ཁྲི་བཙན་པོ།在位前204年-前177年)嗣位。

公元前202年,汉武帝刘彻“北逐匈奴”、“西逐诸羌”,使甘青地区的部分羌人南迁到四川、云南等地。《史记》载:“汉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诸羌……。冉駹夷者,武帝所开,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公元前201年(金鼠年 高帝六年),达赤赞普跟思拉俄姆玛(སྲིབས་ལྷ་སྔོན་པོ་མ།)生一子,称为思赤赞普(སྲིབས་ཁྲི་བཙན་པོ།)。

同年,在西藏建立唐旄国,以西藏拉萨(史称逻些)为中心,西到日喀则,与象雄羊同羌为邻,东到工布江达,与东女羌为邻,北与羌塘苏毗羌为邻。南与山南琼部吐蕃为邻。《新唐书·吐蕃传》载:“唐旄即葱茈羌,原居住在天山南至葱岭一带为中心,占有广大土地……唐旄北接于阗(新疆田和县),东北与苏毗为邻,西境是天竺(印度),南境即吐蕃,是一个大国。”同年,今文县置阴平道,为广汉郡领县之一,并设北部都尉,治阴平。

公元前200年左右,根据桑达隆果墓地的考古发现,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地区,在富有阶层里出现了一小部分身份地位特殊的人群,掌握着除财富以外更多的权利,可能是政治实体形成初期。

公元前186年(高后二年),《汉书。高后纪》记载: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秦时与羌道并存的有陇西郡辖氐道、狄道、武都道。而氐道、武都道均为氐人居住区,狄道又称之为戎,戎,即羌戎。据考证:羌道管辖范围即今白龙江上游地区,包括今武都北部、舟曲、宕昌、迭部4县区域。

公元前177年(木鼠年),第五代吐蕃赞普麦赤赞普(མེར་ཁྲི་བཙན་པོ།)卒,吐蕃第六代赞普达赤赞普(གདགས་ཁྲི་བཙན་པོ།在位前177年-前141年)嗣位。

至老上单干时(公元前174年-前161年)匈奴破月氏、月氏西迁离开河西时,有小部分未能西行的,即南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公元前174年(西汉前元六年),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匈奴休屠王筑姑臧城(凉州)、休屠城(凉州城郊)。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圣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来源于姑臧山,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

公元前156年前后,西北地区的汉阳(今甘肃天水)、金城(今甘肃兰州)、北地郡、陇西郡的羌人口达二十六万户,人口一百万众,建有牦牛国、青衣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这190多种羌落,东汉时“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今青海扎陵湖、雩陵湖的一段河流)以西及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唯参狠在武都胜兵数千人。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绝灭无后,或引而远去。其八十九种,唯锺最强,胜兵十余万,其余大者万余人,少者数千人”,“顺帝时胜兵合二十万人。发羌、唐旄等绝远,未曾往来。氂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不可纪知也。”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发起逐西羌,渡河湟筑岭居塞,初开河西。列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交往。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逐出长城外数千里(《史记》)。《明·汶川县志》载:冉駹羌叛,蜀将姜维命马忠讨伐羌叛,后筑成于桑山,故称“姜维城”。《宋史·西域传》载:“冉駹,今茂州蛮,汶川夷地是也,白马氐,在汉为武威郡,今阶州、文州盖羌类也。”

此时,洮河和白龙江流域的羌戎已经成为西部诸羌部的前沿。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后汉书》中也记录,西羌各部落都臣服匈奴,后受到匈奴的欺压和侵袭,居于湟水流域的研种羌酋长留何率部南迁,至陇西郡的狄道(今临洮)、漒川(今碌曲)、安故(临洮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武山县东南)、羌道(今舟曲北)等地定居下来。并与罕、幵等羌种杂居。罕、幵羌人久居今甘青东南地区。《汉书》曾有“河南(今甘青黄河以南)大幵、小幵”的记载。

公元前141年(金鼠年),达赤赞普(གདགས་ཁྲི་བཙན་པོ།)卒,思赤赞普(སྲིབས་ཁྲི་བཙན་པོ།)嗣位。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太祖进号镇西将军。又征虏将军、西凉州刺史羌王像舒彭亦进为持节、平西将军。后叛降虏。同年,汉武帝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同年,武帝征服冉駹,冉駹称臣,置吏。”汶山郡、县由此出。(古汶、岷通贾字)

公元前135年(火马年 建元六年),思赤赞普(སྲིབས་ཁྲི་བཙན་པོ།也称赤德牙巴)跟妃子(ས་བཙུན་ཀླུ་རྗེ་མ།)生一子,称为止贡赞普(གྲི་གུམ་བཙན་པོ།)。其上师是帕瓦财角,庙堂是萨利西仓。

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得权后汉武帝西部边境的诸羌进行侵扰,并在今甘孜州康定和泸定地区置牦牛县。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汉武帝以西部为属国都尉,领汉嘉、严道、徙、牦牛(今康定和泸定地区)四县。

公元前126年(西汉元朔三年),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因此而得名《凉州府志备考》,至此从古雍州改名凉州,成为汉代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姑臧故有“雍凉之都”之称。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戍午年 土马年),吐蕃社会已经形成“王辛同治”的局面。“王辛同治”中,“王”指赞普的王权,“辛”自然是以“古辛”为代表的苯教势力,甚至有“辛始置于王者之上”的说法。因此,大臣乐赞协向止贡赞普进谏:“头上的帽子过大,会累得汗流浃背;美食吃得太多,也会引起反胃;听任别人的虱子爬到自己腿上,最后它会爬到你的头顶。现在赞普与法师的权势相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了赞普子孙之时,权力肯定将被苯教夺去。赞普如果不忍下令杀死法师们,就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吧。”随后,直贡赞普引进阿夏苯教和象雄的辛吉都苯教法。《雍仲苯教史》对此总结为,止贡灭苯的原因有三大因和三小因:第一大因——国王本人至高无上、傲慢无理、权势显赫,故燃起不可遏止的嗔愤之火;第二大因——辛苯指引众生,非常自傲,故燃起骄傲之火;第三大因——大臣高居要位,自视甚高,故燃起嫉忿之火;三小因——辛苯、大臣及妃子们之间,相互离间明争暗斗。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 土羊年),汉武帝曾派遣使官十多人,带着很多财物,分四路深入西南夷地区(包括今康区),寻求通“身毒”(今印度)的道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  金猴年),西汉王朝为切断北方匈奴与西羌的联盟,派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军出兵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向北深入一千公里,迫使匈奴浑邪王投降。为了保证西域通道及“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汉朝先后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敦煌(ཤ་ཅུ།)、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同时在先零羌的游牧地修筑了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罗城滩村),并向湟水流域进军,于今青海省的西宁市建立了特别军事机构“西平亭”,在其以西设置了临羌县(今青海湟源)、破羌县(今青海乐都)。汉王朝的势力进入祁连山脉一带,大量汉族迁居河西和河湟流域。西汉时期,仅河西移民高达50万。当时汉、匈对青海及河西走廊的争夺仍在继续。匈奴贵族和羌人酋豪不时通谋,联合起来反抗汉朝。西北北川孙家寨出土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能说明当地匈奴与汉王朝的政治关系。据清初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纲领》云:“骠骑将军霍去病,取河西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这段记载说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已经有很多汉族居住于青海湟水流域。同时,汉朝也修筑了从令居塞到酒泉的长城。

公元前120年(西汉元狩三年),修筑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乌鞘岭汉长城为夯土板筑,因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曾经高大的汉长城,到明代时期,沿线烽燧墙墩绝大部分成为矮小的土埂。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赵充国随着武帝取得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东起朔方,西至令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始置田官和吏卒五六万人。赵充国就是在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令居(永登)是古先零羌人居住地,据方家考证赵充国本人原系降汉的秦州天水羌人。令居为一战略要地,汉代设令居塞护羌校尉一职。令居西可控河西走廊古华热地区,南可达湟水宗喀地区、河州桑曲(大夏河)流域。

公元前114年(火兔年),思赤赞普(སྲིབས་ཁྲི་བཙན་པོ།)卒,止贡赞普(གྲི་གུམ་བཙན་པོ།在位前114年-前101年)嗣位。(待续)

参考文献:

[1]《藏族历史概论》(藏文)更登 著,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9)

[2]《王尧藏学文集》(卷一)王尧 编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4)

[3]《藏族历史班玛热尕德穆》图丹彭措 著,民族出版社。

[4]《世间苯教源流》琼布·洛珠坚赞著/多杰南杰译注

[5]《汉藏史集》_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

[6]《贤者喜宴》_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 、周润年(译)

[7]《后汉书·西羌传》范晔(著)

[8]《左传全译》王守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9]《史记·秦本纪》史记全文阅读—国学荟。

[10]《西藏通史》作者是陈庆英和高淑芬,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

     [11] 《迪乌宗派源流》迪乌撰(1109年成书),西藏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