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前,毛主席改了电报里4个字,粟裕事后赞叹:真是神来之笔

 衆妙之門 2022-10-07 发布于陕西

1948年10月,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将淮海战役的最终作战计划呈报中央军委。

两日后,在指挥部的粟裕接到一封来自西柏坡的电报。

电报内容是他之前传送给主席的作战计划,细看,却发现被改了四个字。

文章图片1

粟裕

看着那封电报,粟裕眉头紧皱,陷入沉思。但很快,他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那四个字的绝妙之处,立即召集手下将领召开会议,调整作战部署,并于第二日复电中央军委与参与淮海战役的其他指挥官:

淮海战役将于十一月八日晚发起。

毛主席更改的这四个字是什么?这张电报的内容在淮海战役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文章图片2

“歼灭黄百韬”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依托于建设全中国的美好愿望,于重庆举行会谈。会议持续43天,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约定共同执政,建设新中国。

然而,1946年6月底,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违背全国人民的迫切期盼,妄图独占胜利果实,向解放区大规模进发,全面内战爆发。

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伤亡约71万人,士气大跌。而解放军主力仍在,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在毛主席、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官的协同努力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8年,双方在中原地区进入胶着状态。

文章图片3

为了打破这种状态,1月,中央军委建议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带领三个纵队南下渡江,吸引部分牵制中原战区的国民党部队过江,把战场引向国统区。

然而,出于对战场的把握,粟裕考虑到渡江南下,并不能调走国民党军重装备兵团,且后方大空,没有支援与物资支持,这仗必将打得十分艰难,更甚是损失惨重。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向中央发出电报,阐明他的作战构想,建议暂缓渡江。这封电报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文章图片4

粟裕

4月30日,粟裕到达城南庄后,向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在内的五大书记汇报自己的战略构想。

会议之初,毛主席放了一大摞文件在腿上,预备边听汇报边看,然而整场会议下来,那一叠文件,再也没有翻开过。

会后,中共中央决定采纳粟裕的意见,在中原地区钳制住敌人。

6月,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在黄淮地区歼灭国民党约9万人,大大削减了国民党的力量。

文章图片5

城南庄

此时的国民党方虽然还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土地,但在军事力量上,双方差距却越来越小。

而这也意味着,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向济南发动攻击,经过八个昼夜的激战,济南于24日解放。

粟裕早已看到济南解放的必然结局,于24日晚向中央发出一封电报,提出为了更好改善中原战局,为将来渡江做好充分准备,应立即开展淮海战役。

正是在这封电报中,首次出现了淮海战役一词。

文章图片6

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商讨后,一致认为开展淮海战役十分有必要。并就淮海战役作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将战役第一阶段中心定为: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集团。

选择黄百韬集团,其实有两个原因。

在地理位置上,黄百韬军团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距离苏北解放区较近,有利于华野对其围剿,也能保障华野的物资补充。

另一方面,黄百韬军团在中原战场的实力突出,如果淮海战役第一场战斗就能消灭这个劲敌,既达到了削弱国民党兵力的目的,又能鼓舞士气,同时打击国民党军心。

文章图片7

黄百韬

且一旦黄百韬军团被围歼,身在徐州的几个军团会随之调动,方便解放军一一歼灭。

如果国民党选择见死不救,解放军也可南下进击,威胁南京。简直是一举多得。

定下了战事,下一步就是定时间了。

抢时间

在作战时间的确定上,毛主席与粟裕修改了好几次。

起初,粟裕将战役发起时间定为10月10日。

文章图片8

可既然决定要打淮海战役,那战事的规模就不会小。

规模不小,就要考虑到全军休整的时间是否足够,所有作战装备、物资是否跟得上进度。

后备无忧,才能以最完美的姿态面对国民党的精装部队。

为了给后方支援足够的时间,毛主席将战役的发起时间改为了10月20日左右。

10月底,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战争与天气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章图片9

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借的,就是一阵东南风。

天气能助力战事,自然也能阻碍战场。

降温之后,若战士们仍旧穿着单衣,如何能抵挡寒冷和弹药的“冷热交织”?

为了部队上的棉衣、棉鞋能够发放到位,粟裕又将战役发起的时间推迟到了28日。

在看完粟裕关于作战时间安排的电报后,毛主席认为此战需要精心准备,不宜早打,最后一锤定音,将淮海战役发起时间定为十一月上旬。

文章图片10

党内在积极部署淮海战役,另一边,针对共产党,国民党也在做战略调整。

国民党军认为,解放军攻打济南损失惨重,现在正是休整时期,应趁其不备,发动攻击。

在此战略思想下,蒋介石致电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出击鲁西南,反攻共产党。

于是,华东野战军意外发现,敌方邱清泉、孙原良两大军团正在以防御性攻击向鲁西南方向前进。

文章图片11

刘峙

战场瞬息万变,面对国民党这意外一招,华野高级将领一致认为敌情巨变,淮海战役不宜发动。

但毛主席目光如炬,一眼便洞悉了国民党诡计,致电华野、中野两大军领导人,淮海战役计划不变,并将战役发起时间定为11月5日。

谨慎起见,10月26日晚,毛主席在致电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的电报中又道:“宁可推迟几天发起战斗,也不要仓促从事。”

也就是说,作战时间可以适当延后。

文章图片12

收到电报后,粟裕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战部署,采取声东击西的作战方式,预计7日晚,运河以西攻击李弥军团,造成围攻徐州的假象。

8日晚,运河以东部队以围歼黄百韬军团为主,一先一后发动攻击。

可毛主席却认为此计有一点不妥,分为两晚发动攻击,是否会令黄百韬军团有所警觉?

倒不如华野与中野两个部队在同一日同时发起攻击,令敌军各部同时认为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分不清主攻在何处,迷惑个两三天,让他们分不清方向才好。

于是,毛主席将“一先一后”改为了“同时发起”。

文章图片13

正是这极具战略性与远见性的四个字,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对于毛主席对作战计划的修改,粟裕从善如流,最终敲定淮海战役于11月8日晚同时发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变故总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全歼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辽沈战役大获全胜,东北全面解放。

文章图片14

东北解放

战场形式巨变使蒋介石集团嗅到了危险即将来临。5日,蒋介石命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飞往徐州,收缩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

顾祝同到达后,采取固守徐州的战略方针,命刘峙放弃运河以东地区,让国民党主力部队驻守津浦路两侧,同时命黄百韬集团退守徐州。

刘峙当日便将李延年所属的第44军指挥权交予黄百韬,并令李延年退出海州、连云港,掩护黄百韬撤退。

文章图片15

顾祝同

国民党的这一招可以说是出乎华野上下预料。

按计划,华野将悄无声息围歼驻守在新安镇的黄百韬,以分而化之的方式逐一歼灭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

如果让他退到徐州,与徐州三个兵团汇合,一次性歼灭四个兵团,共四十多万人,这对仅有十几万战士的华野部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文章图片16

刘峙

不仅会令华野付出惨痛的代价,还会影响淮海战役全面战略部署。

因而,11月6日,当华野发现44军有向黄百韬集团聚集之势,在经过慎重的思索后,为了不耽误战机,粟裕当机立断,决定将战役发起时间由8日改为6日。

当晚,粟裕上报中央军委,并下令部队立即执行。

文章图片17

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粟裕已经做好了被批评职责的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对他刚毅果决的做法十分欣赏,并告知: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

毛主席对手下将领的信任让粟裕颇为感动感慨,更加坚定了消灭黄百韬集团的决心。

当夜,华野各纵队对正在往徐州方向靠拢的黄百韬集团展开了一场盛大的追击战。

双腿和机器派跑,还是一个往前追,一个向后退,双方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怎么可能追得上?

文章图片18

按理说该是追不上的,可就在这时,毛主席修改的那四个字发挥了作用。

淮海战役发动当晚,华野、中野两大部队在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遥遥配合,在不同的方位同时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攻击,打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措手不及。

这就像挤海绵里的水,手上的各个部位都在用力,让人分不清主要用力的地方在何处。

同理,国民党各将领,甚至于是蒋介石也不知道共产党主要攻击的,究竟是哪个军团。

两大部队同时攻击的战略方针就像一团迷雾,遮住了蒋介石的双眼,令他看不清方向,分不清战场形势,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文章图片19

就在淮海战役打响的当天晚上,正准备向徐州方向撤退的黄百韬接到了一通来自南京的电话。

蒋介石命令黄百韬原地驻守,等待撤退的第44军,两军汇合后才能撤离。

他错误地认为,共产党的首要攻击目标,乃是驻守海州的第44军。

而华野真正的目标,却被他亲手推了出来。

到此时,毛主席四个字的绝妙作用完全显露出来。也难怪,建国后的粟裕在回想起这件事时,仍不禁感叹,真是神来之笔。

文章图片20

“同时攻击”,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成功迷惑了蒋介石的双眼,令他看不出波云诡谲的战场背后,那根直指他爱将的利剑。

也多亏了这四个字,令完全听命与蒋介石的黄百韬在新安镇停留了足足两天。

而就是这两天,给了正在拼命追击黄百韬集团的华野部队绝佳的攻击机会。

可以说,黄百韬集团的灭亡,除了毛主席的四个字和华野全军,还有被迷惑的蒋介石一份功劳。

文章图片21

华野行军

可惜的是,当时的蒋介石并不知情,并沾沾自喜地以为识破了共产党的计谋。

为了不耽误战机,华野专门发出通知: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不怕打乱建制,不怕饥饿,不被河流所阻,追上黄百韬就获得胜利。

“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要追逐敌人,包围敌人,不使西逃。”

战士们以每日六七十公里的速度急速南行,有的脚底被磨出一个又一个血泡仍旧忍痛前行。有的把鞋跑坏了,就扔掉鞋子赤脚疾行。

文章图片22

在战士们不顾一切的追击中,华野9纵的一个团率先在堰头镇追上国民党第63军,成功歼灭留守堰头镇的国民党军。

随后,趁着第63军手忙脚乱撤入窑湾镇,华野1纵三个师从三个方向攻入窑湾镇,经过两天的激战,以一个纵队的兵力,全歼第63军,给了华野整个部队极大的自信心。

华野首战告捷,使得黄百韬集团人心惶惶。但这并不足以动摇这位因“知遇之恩”对蒋介石感激涕零的将军的决心。

他誓死愿为蒋介石效忠。

文章图片23

可黄百韬不知道,命运的天平早在不知不觉间倾斜,巨大的阴影即将笼罩在他的头上。

“小淮海”到“大淮海”

就在华野急速追击黄百韬时,一场轰轰烈烈的行动在贾汪诞生,拉开了黄百韬集团走向灭亡的序幕。

1948年11月8日,就在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二天,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员的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同志,率第59军全部,77军大部,两万三千余人在贾汪起义。

文章图片24

左何基沣 右张克侠

贾汪处于徐州东北部,何基沣、张克侠两人的起义令徐州东北大门敞开,国民党军大乱。

此时,奉刘峙之命掩护黄百韬集团的李弥军团就在徐州以东地区,与贾汪起义部队离得非常近。

出于种种考虑,不得已之下,刘峙将李弥军团召回,使黄百韬集团通往徐州之路大开。

华野趁此时机,插入徐州以东地区,将黄百韬彻底阻拦在了徐州之外,包围在华野的重重炮火之中。

文章图片25

鳖已入瓮,黄百韬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这场战争此时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军团。

贾汪起义的那天清晨,彻夜未眠的粟裕和华野副参谋长张震致电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消灭黄百韬集团后,部队向徐蚌线进击,抑留国民党剩下军队于徐州周围,逐一歼灭。

次日,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向中原地区野战军下达指令:应极力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逃。

这封历史上著名的“齐辰电”,让“小淮海”走向了“大淮海”,也将淮海战役变成了南线决战,意图将国民党主力军隔绝在徐蚌线,全部歼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文章图片26

这是一个大胆又充满野心的战略目标,然而,毛主席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官们没有一个对它持怀疑态度。

解放军战士们坚信,一定能打败蒋介石反动集团,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中国。

11月10日,黄百韬率部到达碾庄。

是继续向前突围至徐州?还是留守碾庄等待救援?黄百韬犹豫不决。就在这时,他收到了来自南京的电报,和一封蒋介石的亲笔信。

文章图片27

电报令他固守待援。这一封电报,直接为他打开了地狱的大门。

当时的黄百韬并不能预见自己的命运,那封恳切至极的亲笔信令他十分振作,依托现有的地理形势,积极部署,打算与华野打一场防御战。

因常年被洪水所扰,碾庄地基比一般房子要高,村外一片开阔,无躲藏条件。

在黄百韬之前驻守碾庄的,是早已撤退的李弥军团。而李弥军团在此期间,早已建立了完备的防御工事,这对黄百韬来说占足了优势。

文章图片28

碾庄

他在碾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配备兵力,四方构建成一个圆形防御圈,全方位抵御华野的进攻。

战争之初,华野打得异常艰难。

首先,黄百韬占尽了地理优势,一百米宽的地面就有二十多挺机枪对准华野的战士,子弹所过之地,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

其次,淮海战役开始之初,粟裕所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面对黄百韬时大多是追击战,但眼下敌方已改变了作战方式,华野却仍旧运用运动战,缺少实事求是的战略方针。

文章图片29

战争进行了四日,也在值班室待了整整四日的粟裕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伤亡只会越来越大,必须要进行战术调整。

他召集了主攻6个纵队司令员,商讨战术,将战术从运动战调整为村落阵地攻坚战。

15日凌晨,在黑夜的遮掩下,华野各部队战士就着天上朦胧的月光,拿着铁锹,不停地挖了一个又一个壕沟。

延伸到敌人碉堡下的壕沟犹如一条条蜿蜒曲折的蛛丝,无数条蛛丝结成一张密密麻麻的蛛网,意图将敌人绞死在他们眼中无懈可击的防御罩中。

19日晚10点,华野对黄百韬集团的总攻打响。

文章图片30

挖壕沟

此时的黄百韬已经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在华野的激烈攻击下,他做出最后的反抗。

他令炮兵发射所有炮弹,可即便是炮火,也抵挡不了华野战士们歼灭敌人的坚定意志。

他们穿梭在一个个亲手挖出的战壕中,翻入城墙,攻入碾庄,展开了巷战。

经过三日的激战,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集团,黄百韬兵败身亡,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取得了胜利。

文章图片31

随后,由邓小平、刘伯承率领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在双堆集将前来支援的黄维美式化兵团团团围住。

黄维被围,徐州剿总司令部乱成一团,杜聿明与蒋介石商量后,决定放弃徐州,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慌忙往永城方向逃窜。

完成剿灭黄百韬集团任务的华东野战军趁胜追击,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追击战,在孟集追上因犹豫是否解救黄维兵团而耽误一天的杜聿明兵团。

自此,黄维、杜聿明被包围在两个距离不足七十公里的包围圈中。

文章图片32

黄维

1948年12月6日,中野发起对黄维军团的总攻,在长达9天的战斗中,终于使黄维军团覆灭,黄维被俘。

1949年1月6日,华野发起对杜聿明军团的总攻,历经四日,彻底歼灭杜聿明军团,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毛主席与粟裕功不可没。一个用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与极为犀利的洞察力,在背后指点江山,给予手下将领高度的信任。一个分析战场格局,当机立断,机具灵活运用战术的胆识与担当。

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而在新时代的我们,也该继承伟人们的意志,为建设美好祖国而不懈努力。

对于粟裕将军和毛主席之间的绝妙配合,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