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观察——过度绩效考核会造成企业内伤、造成职场内卷和焦虑

 易说学问 2022-10-07 发布于河南

职场观察——过度绩效考核会造成企业内伤、造成职场内卷和焦虑

几乎所有的管理学理论中,都会涉及到“绩效考核”的内容。

绩效考核是重要的管理工具,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不容抹杀,但是,做什么都得有个“度”,一旦过度了,再好的东西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什么是绩效考核?

它是对员工或部门工作成果的一种检验和奖惩。

其目的只有一个: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为标准和手段,来提升员工“积极性”,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在实务中,企业纷纷上台花样百出的“绩效考核”,关键是,没有几人会觉得绩效考核有什么不好?

绩效考核为什么能大行其道?

我们不能否认绩效考核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它的存在就一定合理。

它之所以盛行,并非绩效考核真的能产生更高的价值,而是有了这套体系,就会显得企业管理“高大上”:“我们有KPI指标、有360评估,有末位淘汰制度”。

关键是,上线“绩效考核”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又能明显提升“企业管理”。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是分分钟的事儿,最多只是多设计几张表格和多发布一项考核制度的事儿。

一旦有绩效考核,各位老板也会觉得他对公司的掌控力更强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减少工资支出,可以快速推行自己的命令,还可以处理不听话的员工。

算不算剥削?

你明明入职时谈得好好的:年薪20万。

但是,其中10万元是基本工资,5万元是月度绩效,5万元是年终绩效;

在月度考核、年底考核之后,20万年薪能拿到手的,能有80%就已经很不错了。

少发的钱哪去了?被公司名正言顺地“考核”掉了。

哪怕你到手的钱少了,你也无法提出反驳的理由。

这就是“绩效考核”最豪横的地方。

绩效薪酬占总工资的比例,各公司可能不一样,但是,大多数企业中,几乎看不到能全额拿到绩效工资和绩效奖金的人。

就算有,那也是极少数。

企业丧失有机性

企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有机体”。

如果企业只是一台机器,那它就会有机器的毛病:只能按照程序运转,不会自我改进和提升。

有机与无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机”能够自我修正,组织架构不合理调整架构,流程不对修改流程,制度不行修订制度。

过度的绩效考核,则会使企业丧失这份“有机性”。

原因:绩效考核将所有部门和岗位变成了一个个“计划指标”,且不说指标合理不合理,所有的员工就只能围绕着“指标”转。

就算外部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员工还是得按原来的“计划指标”执行,因为那些变化和自己的绩效无关。

就算发现了重大管理问题或者重大风险,但因为与我的考核指标无关,我就可以不关心。

绩效考核从“根”上掘掉了企业“自我提升”的能力,硬生生地给“有机性”、“机动性”套上了一层牢固的枷锁。

撕裂的管理

严格考核的企业,只能通过“各类计划”来实现的运营目标,它为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都定下了“工作计划”和“目标成果”。

有些变态的企业,甚至将工作计划具体到每个人,具体到每一天,将每位员工一天的行动都死死地监视着。

于是,每个部门,每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计划内的工作”在忙碌,都在忙着应对绩效考核。

不关乎我“考核指标”的工作,我是不会管的,也没精力去管!

其它部门的考核指标是否完成,也与我无关!

我只管设计,卖得好不好,不影响我的绩效!

我只管记账,回款快不快不是我的指标,现金流也和我无关!

企业还会大量出现这种现象:“计划指标”覆盖不到的地方,就没有人去管,很多企业不得不加强“运营部门”的权力,不停地去查看“计划漏洞”。

只是他们忘了:运营部门的人是“全才”吗?他们能发现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漏洞吗?真能发现计划覆盖不到的地方吗?

如果不调动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员工,基本上是不可能将“计划”全面覆盖的。

更别提,一旦出现了计划外的事项或变故,计划就无用了。

最终大行其道的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运营部门越强势就越无知

一个过度追求“绩效考核”的企业,必定会有一个强势的“运营部门”,无论它名字叫不叫运营部。

运营部门一方面下达强势的“工作计划”,一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各类处罚。

运营部门一般都由老板直抓,为什么?

因为运营部门是最能体现“权力”的地方,也是最适合为决策者服务的部门。

它可以将老板的意志强推下去,比如:可以直接下达任务;可以直接考核;可以直接处罚。

平时里,运营人员要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计划分配”、“成果复核”上,而且事无巨细,全部得过一遍。

与此同时,各部门员工也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浪费在“计划排布”、“成果提交”、“粉饰成果”等方面。

因为一不小心,绩效就被罚没了!

变态的公司

一些变态企业,会将运营考核用到了极致。

且不说工程、营销等重要业务部门,仅仅是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一个员工平均每月最少得花费2-7天来应付月度“绩效考核”的各类手续上。

提交月计划(分部门、分岗位、分人,打分权重设置,反复修订等),提交中间和最终成果文件(编制成本文件、提交成果文件,向运营口头汇报、复核打分,思考与总结、提升计划等等)。

除了月度考核,还有日计划,早上编制日计划,晚上写工作日志,更变态的是必须将一天内所有的工作内容都写完整,并且要对应成果文件(照片、行程、打卡记录、各类进度说明)并上报。

还有季度、年度考核,哪一项都得花费不少时间,关键还不只是运营部门考核,还包括人力考核、审计考核、法务考核、部门间交叉评审,自我评价,领导评价等等。

考核的过程中,运营部门慢慢变得“强势”,哪个部门计划没编制好、成果文件没提交好,就直接处罚。

渐渐地,就形成了:运营说什么都对,各“专业人员”对自己部门的业务好坏都分不清了,完全听运营部门指挥。

一个强大又无知的运营部门就诞生:天天罚、天天出问题,越查问题就越多,问题越多就越严格,恶性循环。

关键问题在于:运营部门在考核过程中总是“成绩斐然”,这就显得运营部门越来越重要。

很少有人意识到是运营部门出了问题,才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职场内卷

这种内卷体现在两方面:部门间内卷、员工间内卷。

1.部门间的内卷

最明显体现在上下游部门的“扯皮”上,做过运营的人应该都经历过:上下游打架之事太多了,各类运营会也都变成了“吵架会”。

还有一些平行部门争抢“业绩”,美其名曰“良性竞争”。

一旦涉及到“绩效考核”,无论是计划安排、成果验收,还是出现管理问题和质量问题,各部门之间的扯皮都会永远扯不完。

2.员工内卷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很多企业都会引入业绩考核的“强制正态分布”,硬生生将部门员工绩效分成三六九等,哪怕所有人都做得完美,也必须分出个A、B、C、D出来。

好的团队会让员工的绩效平衡,大家轮流坐庄,谁也不吃亏。

就算这样,一旦某位员工出了点儿小问题,就可能得D,只拿40%或60%绩效工资。

逼得员工大事小事都得战战兢兢,每个人被搞得神经兮兮的。

无论是部门小员工,还是部门领导都得花尽心思来挑毛病,打分。

3.非正常内卷

正常的工作纠纷或员工排名也就算了。

一旦出来了“非公平竞争”,那考核的氛围就变得十分污浊了。

为了自己部门和本人的绩效好,给其他部门或其他人下拌子。

另外,分三六九等也硬生生地造成了部门间和员工间的“鄙视链”。

所谓“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只能是墙上的标语。

末位淘汰带来的焦虑

一些常放空炮的所谓的“企业家”,如XX云,来标榜末位淘汰:“他们每年为社会输出多少人才”。呵呵!

但是,说得再好,也无法掩盖其背后的残酷:被淘汰。

对被淘汰之人来说,肯定会产生经济压力和人格侮辱。

末位淘汰对企业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实力差的人都走了;对于员工来说,很难说是好事儿,不排除会有一些人离职后找到了更好的机会。

但是,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末位淘汰”这就像一把巨型的死亡镰刀,你走慢了,就会被收割。

这就避免不了让职场人产生“人人自危,人人焦虑”的情绪,这让他们如何能安心?如何会有忠诚?

当这种焦虑传导到社会上,也会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

请多多关注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