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化神(三十一) 知道、明道、悟道(2)之明道 喜欢练气功的朋友和修行的道友们好,今天继续谈我的修练心得,由于十月中旬我出现辟谷现象,就暂停了更新,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辟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为的,人为辟谷,就是修行者主动进行的辟谷行为。另一种是自发的,自发的辟谷,我认为是在修行过程中,身体内的'杂质“堆积太多,'气”不能在体内正常运行,'神'迫使身体自我净化的一种应急反应。 我则属于后一种。由于天天上班,辟谷出现又不在假期,虽辟谷十天,也尽可能抽出时间修行参悟,但效果很不理想,出关之后,前两天只喝点稀糑,第三天我用红苕(叶)尖下了一小碗面条,竟然吃出人间美味的感觉来,由'食'之事可见此其余,更不要说做到忘色、忘情、忘利这些羁绊内心的东西,可以想象那些处于深山修行的道友,生活是何等的艰苦,想成就德行何其艰难。 我接着讲什么是明道,我认为明道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读懂经文的文意。第二层意思是冥道。第三层则是在前两层意思的基础上产生明悟。 我们对'道 '的认识是从前人留下的典籍中得到的,而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平,际遇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于地理环境也会对人的性格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西北的人,与川渝两地的就不相同,更不要说与东南沿海的人相比较。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言”是指文字不能完全代表语言,同时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述思想本来具有的意义。所以才有'不立文字,心相授受。“的说法。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几千年来每一个'得道”的人,都称得上哲学家,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不比现在,想找谁交流一下自的心得体会,可就得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我想问的是他的哲学思辩从何来?这就是我要说的'明道'的第二层内容一一冥道。 打坐,我们知道这是个修行必须掌握的方法和功法,可是99%以上的却不知道,打坐还有一个最最最大的秘密就是悟道,对,就是悟道,人们常说'参禅打坐',参丶参悟,禅、禅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冥想。参什么又悟什么呢?就是要把你学到的东西想透切,而且还要把可能存在的方面都弄透切,你才有机会悟到东西,这种深度极静的打坐中的参悟,我叫它冥道一一明悟。所以那些一坐十天半月,一年半载的修行者,不仅是在进行功法的修行,同时也是在对'神'(思想)的修行。 现在再说一说怎么读去参悟,大家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如果你读完全篇《道德经》之后,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是不是可将第一句话与老子所阐述的'三'对应解读呢?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这去读就变成:道是存在的,道是不存在的,道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又比如:《庄子》中的佝偻丈人和“庖丁解牛,神乎其技”。对于“道”仅仅通过修炼可能“体道”、“明道”、“悟道”,才或许能有所得。而至于语言,是不能够将“道”表述出来的。读书也一样,读懂书中真正的“道”,书中具体的语句即便忘记了也是可以了。俗话就是“重在理解”。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我们的一个“明道”的重要途径,而书和文字的本身并不是重要的意象所在。 我们常说对事物的看法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甚至是多方面去看,对经典的解读,对功法的理解也是如此,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通常解释为:“学过的知识,要(时)经常去复(温)习它,这样你会感到很快乐。如果将这句话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进行对比,你就会发现,我们误解了孔子的意思,这个'时'不是时常经常,而是实践,是行动。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学到的知识并在(实践)生活当中得到应用,你会感到快乐。 待续未完 18图 |
|
来自: 见青黄 > 《气功、胎息、实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