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晴耕雨读天 2022-10-07 发布于广西

侍候慈禧几十年的贴身宫女,临终前告知李莲英一个惊人秘密:慈禧不是病死,太医心知肚明,只是怕遭灭门之祸,只得将秘密烂在肚子里。

1908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晚6点,光绪驾崩,享年只有38岁。仅隔22小时候,慈禧薨逝,享年74岁。

生老病死本属寻常事,但这对恩怨母子仅隔一天相继去世,而且尚属年轻的光绪竟死在慈禧前面,是巧合?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引发世人颇多猜测。

清廷官宣光绪死因是长期痨病终至脏腑坏死,心力衰竭而亡,是正常的进行性死亡。但在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使用现代科技,竟在光绪衣服与发辫上检出砷含量已超出普通人2404倍,实证光绪死于砷中毒。

至于下毒嫌疑人,人们大多猜测三个方向:一是慈禧主谋;二是李莲英背着慈禧下手;三是袁世凯借进药之名下手。

其实怀疑对象应该只有一个,就是慈禧本人。因为基于当时的条件,如果没有慈禧的指使或默许,谁敢谋害当朝皇帝而不被追究罪责呢?再说掺了毒的食物或药品就能保证光绪一定会服用吗?所以欲毒害光绪的人,大概率就是慈禧本人。

慈禧与光绪明争暗斗十几年,即便光绪被囚禁瀛台达13年之久,慈禧都未对光绪下毒手。难道慈禧下决心毒害光绪,是因为自知命不久矣,不愿死在光绪前面吗?

《崇陵传信录》中就曾记载,有人密告慈禧,光绪知道慈禧病重竟面露喜色,慈禧闻言大怒道:“我不能先尔死!”

如果真如书中所言,难道慈禧在光绪之前就已患重病,自知时日无多吗?这就引发了世人揣测慈禧死因以及生前病症的热情。

有关慈禧死因,民间传说与野史演义众说纷纭,但多认为慈禧因长期腹泻不止,终至衰竭而亡。

至于慈禧得病日期,有人说是在慈禧十月初十生日之前,有人说在生日之后。有人说早在光绪得病前数日,慈禧就已卧病不起。可还有人说光绪驾崩当日,慈禧曾亲临涵元殿试丧。

众说不一,譬如《慈禧外纪》中曾这样记载:是年太后七十三岁,万寿之期……太后高兴已极。不幸至晚着凉,又吃乳酪苹果等物过多,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曾缠绵多日也。

当然这些书籍不能作为凭证,但清代官修正史却对慈禧病症语焉不详。

譬如《清史稿.后妃传》只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

《德宗实录》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日,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崩于仪鸾殿。申刻,大敛毕,奉安梓宫于乾清宫。

同日,《起居注》也记载: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

以上这些正史只是记录了慈禧何时去世,有关具体病情则未涉及半分,只是在慈禧死后以其名义发布的遗诏中略有提及。

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机待理,心力俱殚。兴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股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这段遗诏内容无非就是证明,慈禧得病皆因政事繁忙过度疲累,又遇光绪驾崩,终因悲伤过度病情骤变。

由此可见清廷官宣与民间传说迥然不同。其实我们欲探究慈禧病因,最可靠的证据应是珍藏于中国第一档案馆,有关慈禧的医案与用药档案。

原来慈禧早在咸丰四年至六年,也就是位为懿嫔的青年时期,就有月经不调之症,后来又相继患上咳喘、腹泻、脾胃不调等症。

虽然慈禧久病成医,特别善于养生,但到光绪三十年,也就是慈禧七十岁以后,身体机能日渐衰落,大病小病几乎不断。

到了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又出现慢性肠胃病。太医对其施以益气理脾之法调理,但整整一年收效甚微。不过在此期间,慈禧虽体弱多病,但仍未妨碍其日理万机处理朝政。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后,慈禧病势开始逐渐加重。太医诊断慈禧脾胃痼疾复发,且有气血不和之象,但慈禧腹泻之症始终无法痊愈,且有加剧态势。

俗话说好汉也抵不过三泡屎,可想而知,本已年迈体弱的慈禧,哪里经得住如此连续腹泻的慢性消耗,其体力应该已大不如前。

这正好与慈禧遗诏对应证明,慈禧在光绪三十四年夏秋交换之季,已出现身体不适,但难放弃权力欲望,遂无法静养以致病情迁延不愈。

《内起居注》也记载慈禧那段时间,确实患上慢性腹泻,但其依旧如常临朝接见大臣商讨政务,或是批阅奏章发布懿旨。至十月初六日,慈禧病情已出现心律不齐或高血压征兆。

十月初十是慈禧73岁寿辰,慈禧不仅要参加初十与十一日白天的庆典与宴席活动,而且初十到十五连续六晚在西苑颐年殿戏曲祝寿,慈禧也是场场不落。

慈禧喜欢看戏,每晚都到散戏才回仪鸾殿就寝。即便是年轻人也不应如此连续熬夜,更何况慈禧本就身体欠佳,所以到十月十四日,慈禧除腹泻外又添肺疾。

《内起居注》记载,慈禧与光绪在十月十六到十月十九日期间,均未上朝。光绪除了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外,并未按惯例早晚侍候慈禧用膳。

很有可能光绪此刻已经卧床不起,就连向慈禧请安也是派人代劳。因为从十月十七日开始,光绪的病情就已进入危重阶段。

而从慈禧十月十六、十七、十八三日脉案来看,其病情并无明显变化。只是到了十九日,慈禧病情才稍有变化,开始有些谷食不多,身体软倦乏力。

十月二十日,光绪病已危急,但慈禧病情虽说复杂,但并无危险之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进入弥留之刻,酉时在瀛台涵元殿含恨而逝。而慈禧病情虽也出现趋重之势,但暂时还无危象。

综上所述,慈禧薨逝之前虽病情很重,但在太医看来应该还可控制,不至于要了性命。慈禧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死在光绪之前。

我们就看慈禧死前最后一天表现,她听到光绪死讯后不仅未显出悲痛之情,反而神态出奇的安和,非常镇定地处理了一系列事情。

慈禧当晚对第二天有关光绪帝大葬的事宜做了初步料理。转天6点钟起床照旧召见军机大臣,同时还召来醇亲王载沣与隆裕皇后,对光绪葬仪进行更详细的安排,一直忙到吃午饭时刻才坐下来吃饭。

可慈禧刚刚吃完午饭就突然晕厥过去,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慈禧醒后,明显感到自己体力已严重不支,遂很冷静地召集众人料理身后事。

其实慈禧始终相信自己能够高寿,从其又精心安排一个小孩做皇帝就可见一斑。

就在十月十九日,光绪进入弥留之际,慈禧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声音洪亮尖利,绝无濒死之人那般毫无气力的模样。

随后慈禧又以坚决之态,决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君,即封载沣为摄政王。慈禧一生两立皇帝,第一次是其47岁时,同治驾崩后,立4岁光绪为帝;第二次是光绪驾崩后,立3岁的溥仪为帝。

慈禧为何专挑年幼宗亲之子继位,其实都是为自己对权力的渴望。我们就看慈禧立溥仪为帝后,虽令摄政王监国,但所有军国大事都要通过她的训示方可。

这足以证明慈禧已做好溥仪继位后,继续把控朝政的准备。慈禧把控朝政达47年之久,她在光绪驾崩后,依旧保持自己独有的坚决气度,淡定从容料理光绪后事,为自己以太皇太后身份继续垂帘听政铺路,可见其当时并未患绝症,只是未料死神还是猝然而至。

应该说慈禧的病症应该是一种慢性老年病,开始并没有危及生命的症状,至少在十月十五之前,其虽饮食有所减少,但基本还算正常。

所以慈禧仍照常处理朝政,十月十五批阅王士珍等人奏折14件;十六日批阅10件奏折;十七日批阅奏折25件,发出两道谕旨;十八日批阅端方等人奏折15件;十九日批出19件奏折,发出五道谕旨;二十日批阅奏折4件,发出两道谕旨。

这些奏折虽非慈禧亲笔书写,但都经慈禧训政,对于一个长期腹泻的七旬老人而言,这也是相当劳神劳力的工作。

慈禧本就身体欠佳,但因难舍权力不肯放弃理政,继而因得不到足够休息,终至心力交瘁,二十一日就开始不思饮食,二十二日饮食不进病情危急。

慈禧遗诏中曾说因光绪之死悲伤过度导致病情加剧。慈禧与光绪虽然相杀,但慈禧将光绪从小养大,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感情。所以光绪之死,慈禧可能也有些许悲伤之情,但若说悲伤过度则有些过了。

慈禧在光绪死后的病情变化,更像是因政敌已死再无后顾之忧,遂绷得很紧的精神支柱一下倒塌,继而原本靠意志强撑的病体也随之垮下来。

总之慈禧在光绪死后病情急转直下,转天未刻,也就是13点45分,随光绪一起,母子共赴黄泉。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说慈禧之死应属正常的生老病死,她与光绪仅差一天相继离世纯属巧合。

当然民间对慈禧死因还流传着被人下毒致死的说法。有一位在慈禧身边熬了几十年的贴身宫女,也就是李莲英的表姐,曾在临终前告知李莲英,慈禧曾被人下过慢性毒药,所以慈禧腹泻之症才会久病不愈。

若说慈禧临终前,身体最明显的病症就是腹泻不止,有时一天要拉十多次,甚至有时还有脓便出现。

如果是正常腹泻,自康熙朝就已出现的西药金鸡纳霜,专治腹泻疗效显著。那么慈禧为何不用此药治疗腹泻呢?难道慈禧吃的饮食中真有猫腻吗?

2008年,专家检测完光绪尸骨后,也曾检测了慈禧的尸体,结果发现慈禧尸体中还真含有毒性物质。

只不过慈禧体内毒素含量较低,无法作其中毒致死的证据。毕竟是药三分毒,慈禧常年服药,体内难免会有毒素残留。

还有一种更奇葩的说法,来自一位自称慈禧洋面首的英国人巴恪斯。巴恪斯是英国驻华外交官,曾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编著成书,取名《太后与我》。

巴恪斯在书中,不仅描述了自己被慈禧相中的经历,而且详细记载了慈禧被袁世凯枪杀的经过。

据巴恪斯书中记载,有一天袁世凯与铁良觐见慈禧,袁世凯劝说慈禧交出权力。慈禧闻言大怒,要将袁世凯关进大牢。

袁世凯一看不仅逼宫不成,而且还差点把自己搭进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掏出枪朝慈禧连开三枪。没多长时间,慈禧就一命呜呼了。

明眼人一看这些记载就漏洞百出,一是慈禧因庚子之变,恨不得离洋人远远的,怎可能找个英国人做情人?二是清宫规定,外臣入宫觐见皇帝或太后不得携带武器,那么袁世凯怀里的枪又是从何而来?三是即便袁世凯枪杀了慈禧,那么他又是如何逃出防范严密的紫禁城呢?

不管怎样说,估计相信巴恪斯说法的人不会太多,甚至清史专家王道成直斥巴恪斯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他的书籍不具备史学价值。

总而言之,还有像慈禧被老虎吓死之类的民间传言,可信度并不高,慈禧应该就是老年慢性疾病正常死亡。慈禧年过七旬本该颐养天年,但其视权力胜过生命,终被繁杂政务耗光精力,而致病情突然恶化猝然离世。

慈禧半生站在风口浪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两次决定皇嗣,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慈禧生前享受到无尽的权力与奢华,死后也得到令人难以想象的优待。慈禧死后25字谥号等同于皇帝,可以说超越了大清所有皇后、皇太后的规格。同时慈禧葬仪规模声势浩大,陪葬品之丰厚令人咋舌。

慈禧也许迷信事死如事生,以为死后会如生前那般享尽荣华。很可惜,1928年孙殿英大盗定东陵,不仅将慈禧的陪葬品洗劫一空,甚至还将慈禧的尸体扔到一边。

不知九泉之下的慈禧太后看到这一幕,会有何感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