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到底该不该喝牛奶

 陆大夫如是说 2022-10-07 发布于上海

在十一节假日前,中小学上课的最后一天,我去接儿子放学回家,很多家长都在一起等候。

我旁边有几位家长在热烈讨论喝牛奶的问题,有位家长正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说话声音很响,好像一个移动扩音器,他说牛奶是最好的营养品,小孩子就该多喝,多多益善。

他还煞有其事的举例子,说七八十年代日本政府鼓励民众多喝牛奶,因此在上世纪末,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提高了很多。

因此他的结论就是牛奶是非常好的东西,他说有些家长总是怕孩子长不高,仿照日本经验,应该大力推广全民喝牛奶的举措。

这场讨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调性,这样的认识观,我相信是目前大多数国人的共识,毕竟我在门诊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患者,基本也都认为牛奶是特别好的好东西。

在我小的时候,眼目所及,能接触到的有限人群中,谈起牛奶,也基本是和那位家长一样一边倒的观点,都认为牛奶是好东西。

在八九十年代,牛奶还不太普及,当时是玻璃瓶装的,小小的一瓶,喝完了瓶子还要回收的,保质期也很短,当时物质条件也相对匮乏,订牛奶的家庭为数并不多。

那时,能喝上牛奶,是让很多周围的小伙伴羡慕嫉妒恨的事情。

估计大多数人一年也喝不上几次,社会上的多数人还是保留着物质匮乏时代的各种节俭美德,很多人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也仍旧舍不得订牛奶。

记得我在读小学初中的时代,小胖墩是很少见的,一个学校里也找不出几个胖子,在那个年代如果长得胖,那明显就是“异类”了,很容易被学校同学欺负的。

在那种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牛奶无疑是好东西,倘若能喝到牛奶,既解馋,又确实补充营养。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体育采访,具体的采访对象我已经记不清了,当时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要当运动员,他的回答就是进队每天会有牛奶喝。

我在读书的时候,记忆中一直就觉得牛奶是特别好喝的东西,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对牛奶是无感的,所谓的美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稀缺。

难得喝得到,自然觉得特别好喝,相反,天天都喝,琼浆玉液也会觉得腻,也会觉得平平无奇。

物以稀为贵,这妥妥地就是人性啊!

那么对于牛奶而言,中医是如何看待的呢?在中医药范畴内,牛奶妥妥属于药食同源的一个品种。

古今医学著作讨论牛奶的论述非常丰富,从大体上来看,基本上主要观点接近大众认知,认同牛奶是非常好的营养品,不但可以当作补益类的食品,也可在一些病症中药用。

在唐代的官方著作《新修本草》中说:“牛乳,微寒。补虚羸,止渴,下气。”

清代名医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牛乳,功同人乳,而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补血,充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利机关,壮胃养脾,聪耳明目。善治血枯便燥,反胃噎膈,老年火盛者宜之。

在古时,牛奶的稀缺性不亚于人乳。从这则王孟英的记录中,也可见端倪。

因此,无论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大多数老百姓的认识观来说,牛奶的的确确是很有补益作用的可口饮品。并且这也是传统认知的一种延续,因为历代中医典籍对牛奶也大多是赞美之词。

几年前我去呼和浩特,在热闹的中山西路上,看到过一家服装店,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店里用的塑料模特,都是超超超大号的,店铺中有一半售卖的是那种超大款服装。所谓的超大款,就是大得无法用号码来标注了。

在内蒙,壮实的汉子确实比内陆明显要多,这和当地的饮食习惯非常有关系。

记得在海拉尔有家网红店,印象中好像叫诺敏奶茶店,店里的餐桌大多也是常见的四人位。我看大多一桌也就坐二三人,但是奶茶是用盆装着端上来的,我这桌二个人,每人喝了三四碗。到了用餐结束,楞是还有大半盆没喝完,不要了吧有点可惜,将身上的两个随身水杯装满了,还要了两个打包盒,才全装完。

有一次晚餐,我去了当地人吃饭的馆子点了一笼蒸饺,有十几个,个头非常大,吃得我直接“宕机”了,难受的不行。

店老板的儿子,大约是个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拿了一大盆锅包肉,叠的像个小山一样高,坐在我旁边的一张桌子上,狼吞虎咽地吃着,这个量我觉得我这个成人也吃不动,我半盘蒸饺还没干下去的时候,这小朋友已经吃完了,去后厨又端了半盆,估计是还没吃过瘾。

看看这个小朋友,那敦实的不得了,在我的脑海里,直接就脑补出他长大了一定是那种蒙古摔跤手的健壮体型。

在《本草经集注》中还这样总结过说:“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

你看,古人同样也是这种观察结论,认为北人肥健。这书是南北朝时期写的,那时的北人,大多指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我国古代社会,畜牧业不发达,虽然北方游牧民族有大量乳制品,但受到物流、存储、保鲜等技术制约,因此汉人农耕为主的区域,是根本没有条件经常有乳食乳饮的。

中国乳业发展起步晚,乳制品走进千家万户,也就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

在古代,牛乳通常都是当药用的,和今天社会的富足安定不同,即使是古代社会最鼎盛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远不能和今天相比。

牛乳对绝大部分古代时期,对于绝大部分人群,都是合适的药食两用品。

比如在《温病条辨》中有条文:胃液干燥,外感已净,牛乳饮主之。

什么是牛乳饮呢?这是怎么样一张方剂呢?

就是牛乳一杯。用来治疗温病后期,病邪已退,但胃液干燥,用牛乳来养阴增液的。

七八十年代,上海是轻工业重镇,当时有些厂就有牛奶配额,但量是不多的,如何分配呢?

一般就是对老弱妇孺有优惠,有些职工得了重病,在疗养恢复的时候,厂里给供给些牛奶,有些手术后身体虚弱,慰问时给带些牛奶补补身体。

这和《温病条辨》的牛乳饮是一个道理,确实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尤其是对阴血亏虚的患者比较合适。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年老亏虚的患者时经常用牛奶来治疗。

举例两个医案:

周(七十),脉神形色,是老年衰惫,无攻病成法。大意血气有情之属,栽培生气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或牛乳,约茶盏许,炖暖入姜汁三分。

王(六七),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为燥。冬月无妨,夏月深处林壑,心境凝然,可以延年。每早服牛乳一杯。

总体而言,曾经的年代,牛奶是稀罕物,也确实普遍适合大多数人,不仅日常饮用对体质有帮助,药用作用也多有用武之地。

但是话说回来,不同于以往的主流论调,近十几年来,有很多中医不主张喝牛奶的说法传播地也很广。

经常时不时有患者来询问我,说你们中医是不是不主张多喝牛奶?

也正因为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存有困惑,所以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把这件事情讲讲清楚。

中医理论分析事物讨论问题,都是辨证看待的,所以有“用之不当,人参亦可杀人,用之得当,大黄有起死回生之效”这些说法。

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好,牛奶自然也在这个规律之中。事物都是分两面的,有其利,必有其害。

这也是为什么要有医师的道理,也就是为什么要有方剂的道理,其要就在于要能够化害为利,趋利避害。

牛奶滋润补养,效用颇佳,确是补益佳品。但是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了那么多牛奶的好处外,后文紧跟着就写道:“设脾弱气虚,膏梁湿盛者饮之,反有滑泻酿痰之虞。”

话说回来,有不少人一喝牛奶就容易腹泻胀气等不适,通常说起来大多称为乳糖不耐受,为什么有些人耐受有些人不耐受呢?

其实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大多是因为体质有问题,就如同王孟英所说的,多为脾弱气虚,膏梁湿盛这类体质的人。

脾弱通常指的是消化功能弱,笼统的讲起来,还包括吸收转化功能。“气”是中医的传统术语,多用来表达身体运行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

脾弱气虚,讲的就是消化吸收功能较弱的这种体质,在治疗上就要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的药物治疗。牛奶恰恰是相反的,是滋阴养血的,脾弱气虚的人不但不能吸收,还反过来会阻碍消化吸收功能,会使脾更弱气更虚,自然就不耐受喽!

膏梁湿盛也不难理解,“膏梁”通常指的是肥腻浓厚的食物,放在今天代指营养过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最多的就是代谢性疾病。

日常饮食中,摄入的能量营养,远远大于所需的消耗,从而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无法代谢出体外,比如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等。

在九十年代,我有位邻居比我小几岁,移民去了美国,过了些年回来探亲,又高又壮,我当时都要抬头仰望他了,那是美国最强盛的时代,但代谢性疾病高发。三亿人口,消耗了全球一多半的资源。

我刚上班的时候,在放射科轮转,一次有个加拿大人来拍CT,非常胖,我刚看到时,都看得愣神了,问了一下体重350斤。自己都坐不上检查床,我和一个同事两个人帮忙扶他才行。

这个大胖子还有二个陪客,最搞笑的是这两位陪客的身形,比他还胖。当时我第一次震惊的知道了营养过盛的国度,可以那么有“实力”。

他们身后有位瘦弱的中国人,和他们在一起,显得非常格格不入,一聊天才知道,这个瘦弱的中国人是司机,我们都表示这三位体重加起来妥妥超过一吨,太长见识了。

他说这三个老外挤进他的车非常困难,全坐进车去后,他还不放心地要围着车检查一下车况,轮子都会被明显压下去。

如今,我们国家也同样在“奋起直追”,营养过盛也已经是很普遍存在的问题了。

在我门诊中,幼儿园的小朋友六十几斤的体重也不少见,初中生超过两百斤也时不时能够碰到。

以前我们国家真的很少有胖子的,时过境迁,不得不感慨世殊事异。

九十年代,很多医师都不晓得痛风是什么病,因为发病率真的不高。

就在昨天门诊时,有位三十多岁的患者因为痛风来我这里调治,他问我,怎么年纪不大就痛风了呢?

我告诉他,现在三十多岁得痛风是很普遍的事情啊!我还治疗过不少二十多岁的痛风患者呢!

从当今社会现状来看,这“膏梁湿盛”体质的患者还少吗?

正是基于目前我们接诊的不少患者,是痰湿体质,痰热体质,痰饮体质等等,故而对此类体质的患者,我们确实会主张让他们少喝牛奶或者不喝牛奶,这样才对他们的身体有好处,能够改善体质。

因为营养过盛形成的疾病越来越多这一客观事实,因此近十几年来,中医不主张喝牛奶的说法自然传播的越来越广泛了。

这很符合我们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八九十年代为什么没人说不主张喝牛奶呢?

因为那时候很少有现在这种大范围的“膏梁湿盛”体质的人群啊!

相反,今天很多人在就诊中医时,会被告知,要注意忌口,尽量不喝牛奶或者少喝牛奶,也同样合情合理,也非常符合目前时代的疾病谱。

物质条件贫乏时,有贫乏的烦恼。

物质条件富足时,有富足的烦恼。

总之,生而为人,这烦恼是伴随一生的。

当今时代的中医师让患者少喝牛奶,无非是因为今天的你,喝的实在是太多了。

倘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了液枯阴损体质的患者,那么相反,我们也会建议他多喝牛奶的。

中医哪里是会下绝对断语的学科啊!

一切结论,都是要有相应的前提条件的。

懂了不?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