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史前,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样一幅图,一群类似于猿的直立人,人手一支矛,干倒一头猛犸象,大象无助地看着前方。这种想象来源于我们对人类史前的科普画。 一位叫卢伯克的英国考古学家在1865年提出一个智人的断代概念,叫“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一万年至青铜器的产生。“新石器”的概念就是智人学会了制作更先进更复杂的石制工具。 进入新石器早期的智人形成了母系社会,这是因为女性在氏族中发挥的作用大于男性。 氏族生活是一种原始的共产制与分配制,有了语言和称谓,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与墓地,产生了艺术与宗教,智人的体质、思维、行动等方面的原始性已消失。这时候的智人其实已成为现代人,并按性别开始了分工。男性狩猎、捕鱼、耕种、防御野兽与外族的进攻;女性采集、烧烤、加工食物、缝制衣物、照顾老幼。 男性与女性之间虽然是群婚形式,但严禁同氏族内婚配。此时的智人过着一种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为核心的生活,也就是说男性夜间到其他氏族女性处过夜,白天回到本氏族劳动的走婚模式。 在这个阶段,女性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火和管火。同一氏族中有了议事,产生了氏族首领,成年男、女有了选举权,族长正常情况下由女性担任。 那么,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智人居住有了什么变化? 在南方潮湿地带出现了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是巢居移居到地面的一种延伸。考古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干栏式建筑,但这并不代表干栏式建筑就出现于7000年前,也许更早,当时的干栏式建筑与现今的西南一些村落的干栏式建筑外观与功能几乎相同。 1973年6月,浙江余姚县罗江公社在一个村子北面准备建造用于排涝的机电翻水站,当挖掘水闸基坑到3米深左右时,出现了大量陶片、木制构件及古动物骨胳,于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火灾遗址面世。 这个地方叫河姆渡,为什么有这么个奇怪的名称? 原因是这样的,康熙五十七年,《芦山寺志》中对一个地名有个解释:“黄墓,俗讹河姆”,黄墓相传是由避秦扶汉的“商山四皓”的大里黄公墓得名,但在汉文化中避讳“墓”,加之方言的发音故将黄墓传成了河姆,于是有了一个现代地名“河姆渡”。 河姆渡考古在同一地域发掘了四个年代的文化层,时间跨度1500年,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地址发掘过程中发现这个地方在不同的年代曾四次被先民建造房屋,最下一层距今7000年,最上一层距今5500年。在第二层和第四层均发现了火灾的遗迹。考古学家复原了第四层的干栏式建筑,这些建筑位于地下4米的土层。 最大的建筑宽8.3米,长23米,还有一个宽约1.3米的前廊。这显然是一座公共住宅的干栏式住房,可能是一个氏族或一个大家庭。也可能是由母系向父系社会转型的一个阶段。 当时的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甚至造出了独木舟,有了船桨。 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中已采用了榫卯结构,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其它方向的扭动,起联接和固定作用。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梁柱间榫卯形式符合受力要求,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 河姆渡人还有了自己的图腾——鸟。 干栏式住房建造大概是这样的,先栽桩,按一定的距离在地面上打下木桩当立柱,再架上承托地板的大小梁,形成一个架空基座,然后在基座上架起房屋的梁架,覆盖上稻草或茅草作屋面、墙面、隔墙。这种架空的建筑下面可以养家禽家畜,上面住人,可防禽兽虫蛇。 现今存在的土著婆罗洲达雅克人、苏门答腊的米南加堡人、卡约人、亚齐人的干栏式长房中,都是以前廊为未婚男性和客人所住,其长房后部分隔出的小房间供夫妻居住,或者用作煮饭、编织的场所。考古学家推断,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应当具有相同的功能。 当时的河姆渡人已掌握了编织、搓绳、结网技术,制陶的工艺相当成熟。在陶器和编织物上有了图案,甚至有了踞织机和骨针,骨针上有针眼。而且河姆渡人抓到猴子要干一件事,把猴子的头骨敲开,吸食猴脑。平时也吸食大型动物的骨髓。他们的主食已是稻米、家禽和人工饲养的鲤鱼,过上了“饭稻羹鱼”的不错生活。 但是一场大火焚毁了这个木制结构的建筑,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河姆渡人离开了这里。数百年后,原有的火灾残留物被洪水加杂的泥沙所覆盖,又一批河姆渡人在这里重新建起家园,看样子这是块风水宝地。 关于河姆渡最早的居民离开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海侵说,大概是说海水上涨将这块土地变成了浅海,但是在发掘的土层中并没有发现贝壳之类物证,何况“海浸”跨越的年代动则千年一次,远没有暴雨造成的洪水频繁。 阿姆渡的猪纹陶钵 二是火灾说,普通木骨燃烧坍塌可能导致地表形成400-500度的高温,也就是一旦屋顶烧塌下落会将地面的木柱同时烧毁,可是通过残留木质分析得出这场火也许并不大,主要烧毁的是作为表面覆盖物的草,考古也没有发现大量的木炭层,却留下大量带有榫卯结构的梁柱,按理说接口处应该最容易烧毁,这也说明当时的火灾并不是将整个部落烧毁,而是局部招灾,在最早的建筑层中也没有发现人骨和墓葬坑,只在一个陶罐和陶釜中各发现一具煮熟的婴儿骨骼和鱼骨,当时有吃首婴儿的习俗。 春秋时代,《墨子·节葬下》中就有记载:“越之东有輆沐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可见河姆渡时代之后四千多年后的春秋时代,越之东、楚之南依旧有食长子的习俗。 在第四层的火灾遗迹中并没有发现其他成年人骨,这说明并没有人员在此次火灾中遇难,所发现的人骨主要集中在此次火灾数百年之后重建的第三层中,且有无头尸。而在史前文明中,有猎首之风,也就是在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敌对双方都会将对手的头砍下报功,造成了大量无头尸的存在,这种风俗也延绵数千年。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碟形器) 7000年前的河姆渡的气候温热湿润,气温比现在略高出2-3度,当时的姚江并不流经此地,河姆渡所处位于宁绍平原,西起萧山、东抵镇海、南靠会稽、四明和天台诸山,北面则近海,这里的山海拔600-800米,还有很多500米以下的小山岗,这里曾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带,在风季,海水很容易倒灌进入河姆渡低洼平原,最早的先民所处地基本与海平面相同,也就是说台风涌起的海水或者暴雨造成的洪水很容易就将这块居住地淹没。 第一代的河姆渡人去了哪里?真是因为火灾而放弃了家园吗? 我们不得而知,也许那起火灾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重建家园的河姆渡人又遇上了洪水,于是,这里的先民携家带口向周边的山地逃去,在更高的地势上重建了家园。而第一代河姆渡人居住地则在洪水中被泥沙所覆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