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风信子:读帖见东坡,读书见自己

 劳月 2022-10-08 发布于浙江

《见东坡:读黄州寒食诗帖》,一本看几页扔下又再捡回来细读的书。

当初读几页扔下是觉得太过口语化,唠唠叨叨却又东拉西扯,欲说还休,还不时刻意轻松,抖个有点生硬的机灵。

所以周末去玩了,文澜读书岛的阅读分享会也没报名去现场。晚上在钉钉群看回放,推荐人陈谊博士(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上来就说:这本书很难读。为了读下去,他贴了很多小纸条。

我惊了!难道我读的不是同一本书?

整场分享会看下来,更是出乎意料。作者孙善春老师展现出他的中国美院教授本色,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充满思辨。

我大惊!回放看了两遍也没全明白,于是决定再读此书。


陈谊博士给这本书下了个断语:“关于书法教育、书法欣赏的谈艺录。”

书画艺术本来就难,尤其书法,很难用语言解释。自己懂很难,能讲出来更难,讲得还能让别人明白极其难。

比如说我。一直知道《寒食帖》是行书第三,但也一直没有真正明白它好在哪里。专家们的评述让人战战兢兢、云里雾里、低到尘埃里。蒋勋讲得通俗易懂,却也没能完全说服我。虽然从认知上,我明白它重要,笔触里流露出苏东坡遭遇人生大磨难后的情绪,但从感受上,我就是无法接受这黑糊糊东倒西歪的字。

孙老师二十多年一直在教学一线,深知讲书法欣赏之难,更何况是对外行和老百姓。

但他知难而上,选择从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入手,做一次书法欣赏的教学尝试。用严谨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讲中国传统艺术,还要说得平易近人。

一个学德国哲学的博士,日常却习惯用毛笔写稿作笔记。一个资深美学教授,会如何教人读《寒食帖》?

不要指望孙老师开门见山告诉你答案,但他的确够真诚,够实在。

他会安慰你,不懂是正常。走进苏东坡很难,一个伟大的心灵怎么能那么容易被你看懂呢?

他也很坦白,不故弄玄虚。直接说《寒食帖》没那么好,尤其是前三行字。

当然,孙老师的分享远远不止这些。他想表达什么?你得一页页跟随,直至最后一页。

读到最后一页,我有点释然。《寒食帖》是不是“天下第三”其实并无所谓。知识并不能让我走进艺术。重要的是,我要自己去看,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断训练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力。

看这本书,“读到最后一页”是关键。它太容易被错过了!

《见东坡》在外观包装上太朴素。没有前言,没有推荐语,作者书末的跋也写得平淡隐忍。总之,在浩瀚的书海里,它没有一眼吸睛的亮点。

其次,这本书原本是孙老师的博导课程讲稿。20多万字,为了让年轻人看得进去,一删再删成10万字。降维啊,数据大幅损失。

所以,翻读此书前几页,我看走眼了,以为这本书“水”。

但是,当听到孙老师在分享会上说,学哲学的人会要求自己写东西不能太快,“像拉肚子”,你就不由开始琢磨:这水里会不会有“钻石”呢?

果然,细读后我才发现,不是这本书“水”,而是作者大费心思地把扎实的文艺理论硬核分解成一小粒一小粒,再放进水样语句里。他希望专业书籍的阅读也能流淌起来,读者更容易看得下去。

自称“小时候种地的安徽农民”,孙老师并没有端着哲学博士、美院教授的架势写书,甚至冒着被我这种门外汉误解看轻的风险,尝试书法鉴赏的普及教育。一个老教师,上了20多年讲坛,没有职业倦怠与油滑,对教育还有如此诚恳的探索热情,令人钦佩!

作为一本有理论的书,孙老师不仅做到了流畅的阅读感,让书法欣赏落了地,更用字数匀称的“诗、书、文”三章,形成论述逻辑上的闭环,经得起推敲。这种精心设计,本身就很美。

孙老师讲书法,立足生活,从名字开始。

他重视文字,强调“要认识文字,要相处,要相熟,最好知心。”在书中,他对苏轼两兄弟、苏轼四子的姓和名都有独到而妙趣的分析。这让我不禁去想了想孙老师的签名。“善春南山布衣”。

孙老师的谦虚不必多论,听他的分享肯定能感受到,有趣的是“善春”二字。

他解苏东坡寒食诗中“年年欲惜春”一句,认为“惜春,其实就是惜自己。”那么“善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善待自己,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好好和自己相处呢?

对孙老师而言,好好和自己相处,可能意味着在南山路的美院里悠然望着陶渊明的南山,认真严肃地做一介布衣书生。

对我们外行读者来说,好好和自己相处,我想是指在理解书法时要“睁开自己的眼睛”,“打开我们自己的情意世界”,认真严肃地努力生活,而不是去一味听信别人怎么说。

足够细致地了解自己,或许才有可能走近别人的内心,为一刹那的感动做准备,然后走进艺术之门。

读完书再去看阅读分享会的回放,又有新的收获。

陈谊博士和劳月老师真是对谈的高手,能用好问题勾引出孙老师的话瘾,让他把书中未尽之意尽情绽放。什么是“诗是大东西”?何谓“书如其人”?太精彩!值得反复回看。

孙老师说他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于书法的好奇”。我想他做到了,我决定去把他的另一本书《历代书论札记》找来看看。

至于《见东坡》这本书到底如何,我觉得听我说没用,听各位分享嘉宾说也不是关键。你得自己去看,不然就又落入孙老师在书中竭力批评的“贵耳贱目”了。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