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是浙西崇明州姚沙(今上海崇明区)人,自幼家贫,被视为“少年无赖”。后受雇于拥有数艘沙船(一种平底货船,适用于近海的航行、运输)的富豪杨氏,因不堪主家侮辱奴役和过度压榨而在夜晚将其杀死,“盗其妻子财货去”。此后,他“亡命集党”“兼事剽盗”,开始了自己的海盗生涯。一次,朱清贩卖私盐后到新华镇换米,结识了张瑄。张瑄是平江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自幼丧父,随母乞讨为生,长大后“好饮博,乡里以恶少年目之”。相似的人生经历使朱清和张瑄一见如故,遂结为异姓兄弟。之后,二人共同聚集了数千党徒,拥有海舶500余艘,时常抢劫沿岸富户和海上商贾。由于他们的队伍在海上飘忽不定,宋朝的官兵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北宋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的北宋商船 就这样,朱清、张瑄率领自己的海盗队伍在海上活动了十余年。元军伐宋时,二人面对宋元易代的历史大势,接受了元廷的招降,被授予行军千户。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他们曾帮助元廷将收缴的大量图籍、器物海运至大都(今北京)。此后,二人参加了元初一系列的征伐战争,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们最大的贡献还要数主持元初的漕粮海运和营建太仓港。元朝建都北京,由于当地的粮食产量不足以供应都城的庞大人口,因此就需要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以供应京师。历史上的南粮北运一般是通过运河来实现的,但运河运粮速度慢、消耗大、成本高,故元初部分人主张实行更便捷的海运。而海运的实行需要有充足航海知识和实操经验的人来主持,于是朱清和张瑄在宋末当海盗时掌握的本领就派上了用场。南宋末年,朱、张二人曾率领自己的船队从崇明北上至黄海、渤海,又向东北航行到高丽(今朝鲜半岛)海岸。他们的船队往返南北十余趟,对沿途的岛礁、海水深浅和流向、潮汐等情况进行了观测和记录,故十分熟悉相关海道,能于险滩行船,纵横无阻。正因如此,他们被元朝政府赋予了海运漕粮的重任,解决了京城缺粮的严重问题。 朱、张二人重视海上贸易,宋末做海盗时就同高丽、日本等国的商人有过商业往来,此时以主办海上漕运为契机积极推动元朝的对外经济。他们以原本“田畴未辟”的太仓(今江苏太仓)为漕粮海运的基地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吸引来海内外众多商贾和各行各业的百姓,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太仓也因此繁荣,由“穷乡顿成巨市”。太仓的刘家港更是因海外商贾聚集而被时人称作“六国码头”。 朱清、张瑄在宋末因生存压力而出海为盗,在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中掌握了与大海有关的多项技能,入元后凭借这些技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人生传奇是当时海盗群体生活的缩影,也折射着时代变迁下该群体的特殊际遇。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10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