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

 牧牧970 2022-10-08 发布于广东

​【基本资料】

邓某,女,时年37岁,于2013年6月6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年前始出现经行小腹胀痛,以月经第一、二天为主,月经量少,色暗红,夹血块,排出血块后疼痛减轻,伴乳房胀痛,心烦不得眠,易怒,颧部黄褐斑逐渐增多。

【首诊证候】

主诉:经行小腹胀痛2年。

乳房胀痛,心烦,难入寐,纳可,二便调。末次月经5月11日。舌淡暗尖红,舌底瘀丝,苔黄白,脉沉细弦。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经行腹痛。

辨证论治: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红花5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当归10克,桔梗10克,牛膝15克,甘草5克,土鳖虫10克,益母草20克。7剂,日1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6月20日

诉月经于6月11日至,下腹隐痛稍减,腰酸、乳房胀痛减,经色暗红,血块减少,月经已净,经后自觉睡眠改善,舌脉同前。改以健脾化湿,舒肝解郁法治疗。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7月4日

考虑月经将至,守初诊方,7剂。

四诊:7月11日

7月10日月经至,经前乳房胀痛轻,下腹隐痛、腰酸较上月减轻,经量增多,血块较上月减少。

嘱其经前一周服药,先后治疗3月,9月再无经行腹痛,察其颧部黄褐斑颜色变淡。

【按语】

辨证思路:经行腹痛之发生,总不离虚、实两端,虚者,“不荣则痛”,即气血亏虚或肝肾亏损;实者,“不通则痛”,即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或湿热瘀阻。老师认为,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人们忧思过度,易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因此气滞血瘀型的经行腹痛最常见。本案患者经行小腹胀痛,伴乳房胀痛、心烦不寐、易怒、经色暗夹血块,舌暗、舌底瘀丝,脉沉细弦,乃肝郁气滞,瘀阻胞宫。

治疗经验:老师擅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之经行腹痛。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主治胸中血瘀证。老师认为,血府逐瘀汤中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祛瘀与养血同施,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凡一身之气滞血瘀诸证,皆可用之。老师提倡于经前一周开始用药,因势利导,使瘀血随月经而出,较非月经期用药更为有效,一般可连服3-7天,严重者亦可在月经期服用,待经净后再根据脏腑虚实、胞宫的藏泻情况调整用药。

加减法:月经后期,瘀血甚,伴舌下脉络迂曲、血块量多者,加水蛭或土鳖虫破瘀通经;经前痤疮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月季花;颜面黄褐斑者,加玫瑰花、月季花;经前咽痛者,合二至丸。

临证体会:经行腹痛一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痛经”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追名逐利、激烈的竞争、生活的压力,是造成气滞血瘀型痛经居多之原因。痛经的患者,通常还伴有面部痤疮、经前咽痛、感冒等,而且痤疮多出现在面王之下,即鼻尖以下,是“膀胱子处”的反射区,而反观面王之下有痤疮者,大多有痛经等月经不调之证。治疗原发性痛经,西医采用止痛的对症治疗,甚则使用中枢性的止痛药,但依然达不到根治的目的;而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继发性痛经,只能采用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求本”,或补虚、或泻实,通过调和气血而获效。血府逐瘀汤治疗痛经,一般坚持连续数月乃至1-2年,原发性痛经可获痊愈,但继发性痛经病程更长,效果亦不如前者。若加水蛭、土鳖虫效果更佳,虽书云其破血逐瘀,但即使经前或经期使用,亦未见有经期延长等副作用,皆瘀去气血自安也。临床发现,血府逐瘀汤不但对经行腹痛有确切疗效,对月经前后诸证亦可获奇效,对长期妇女月经前后的健康调养极有意义,尤其是对中年妇女的黄褐斑的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