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奘晚年有多惨?58岁回乡为父母迁坟,被软禁后跌倒圆寂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2-10-08 发布于四川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六月,洛阳偃师缑氏镇陈河村凤凰山脚下,聚集了僧俗两界人士2万余名,他们在休水河畔痛哭流涕。

大众并非为自己而哭,他们哭的是一位和尚,法名叫做玄奘。

玄奘法师俗家名叫陈祎,正是缑氏镇陈河村人,自13岁剃度后再未回来。45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这名背井离乡的游子啊,足迹遍布长安、川蜀、西域乃至天竺,却只能在58岁这年回到故乡。

世事浮云,白衣苍狗。玄奘三藏再度踏上故土,只见到了双亲的坟茔,它们孤零零地立在荒草中。

两位在家的兄长早已离世,削发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也已圆寂,玄奘唯一在世的亲人就只有一位姐姐。陈家本是官宦世家,而此时也破败得不成样子,只剩断壁残垣空对西风残照。而玄奘的姐姐,也因年老体病变得言语混沌、步履蹒跚。

骨肉一别四十五载,相见无言,唯有相拥而泣。

图片

玄奘故里

誉满天下的三藏法师玄奘,回乡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家乡父老、僧俗两众早就在道旁恭候多时,将小小的陈家村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怀揣着对这位高僧的崇敬之情,翘首以盼着他的归来。

当看到姐弟两人,在风烛残年之时重见时,在场的近两万人无不恸哭。

在家乡人的带领下,玄奘姐弟于萋萋荒草中,寻见了父母的坟茔。这两座低矮的土包,数十年来无人祭奠打理,破败不堪无比凄凉。伤感无比的玄奘姐弟,按照当时的习俗和仪式,将双亲的遗骸取出后重新装殓,移葬到了凤凰山脚下的休水河畔。

玄奘此次回乡探亲,得到了高宗李治的批准,所有的费用都由皇家负担。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亲自为玄奘父母书写了墓碑铭文,表明朝廷对玄奘的认可与重视。

然而,58岁的玄奘法师并不曾预料到,他此番回乡迁葬父母,将为自己带来大麻烦。2年以后,花甲之年的三藏法师玄奘,被高宗李治从西明寺召到玉华宫,开始了5年的软禁生涯,直到圆寂都没能离开那里。

图片

这一段或悲或喜的往事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大秘密呢?且听庵主为您娓娓道来,一切都要从一位伟大的女性说起,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长孙落幕,武后崛起

大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一病不起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知时日无多,令皇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他的这一举动,意味着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同为文德皇后所生)的“继承人之争”落幕,最后的大赢家是“忠厚敦实”的第九子晋王李治。而李治的上位,除了自家兄长不争气之外,还离不开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前皇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宠失利,密谋逼宫泄露后被废,长孙无忌便力挺外甥李治。他的出面,使得李世民下定决心,昭告天下将李治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翠微宫驾崩后,太子李治正式登基成了皇帝。作为立储的大功臣、皇帝的亲娘舅、陇西集团代言人以及太宗的托孤之臣,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越发尊贵,说是“只手遮天”并不过分。

然而,这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也有马前失蹄之时——李治并非想象中那么好拿捏。

图片

长孙无忌

李治登基之后,将舅舅长孙无忌视为头号威胁人物,下定决心要将权力集中到李唐皇室手中。

事实上,唐高宗李治在正史中的评价非常高,开创了著名的“永徽之治”,并将唐朝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大。当时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呢?东边到了朝鲜半岛,西边到了今天的咸海,北边抵达贝加尔湖,南边囊括了越南中部。

除此之外,他终结了魏晋到隋唐之初门阀掌权的时代,将实权完全地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在李治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门阀斗争的过程中,武则天成为了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人物。

他登基之初,长孙无忌等人一直把持着朝政,并且在宫中安插自己的势力。在这些老臣的极力敦促下,王氏(门阀出身)在永徽元年(650)被立为皇后,不久后又将嫡长子李忠寄名在皇后之下。李忠是李治与一位宫女所生的,皇帝本身并不想立他为皇太子。

介绍这一背景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就充分表露了关陇门阀集团的野心,他们希望通过控制皇后以及皇太子,来达到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也就是说,新皇帝才刚刚登基,长孙无忌等人就开始物色好了下一任皇帝,尽可能地培植自己的势力。

当皇后和皇子都不讨李治喜欢,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比自己大四岁的武才人私通了。

图片

武则天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叫作“脏唐乱汉”。其实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也蛮惊世骇俗的,毕竟这位伟大的女性是唐太宗的才人。

在立皇后一个月(五月)之前,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周年忌日,李治到感业寺去上香祈福。而武则天正好在那里削发为尼,两个人“巧合见面”后互诉衷肠。当然,具体的细节就不赘述了,坊间的传闻非常之多,各种“秘史”之类的文本层出不穷。

总而言之,两人相遇各有打算,但为后来的事埋下伏笔。

次年五月,武则天再次入宫,一年后被封为二品昭仪。她与李治一样,也属于非常能够隐忍的那类人,审时度势后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位置。武昭仪明白自己无法撼动王皇后,于是就对其百般奉承,深得皇后的喜爱。

王皇后这个人也比较可怜,她根本没有武氏那样的心机,竟在李治面前不断地夸赞武昭仪。

如果说王氏生在寻常人家,那她大概率会成为贤妻良母,只可惜,深宫之中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结果,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日益加深,而王皇后和萧淑妃遭到冷落。此时,这两人才想起扳回局面,可哪里是武则天的对手呢?

而朝堂不久后又出了一件大事,促使武则天与李治在利益上达成一致,最终皇帝下定决心“废王立武”。

图片

褚遂良

这件事情一直众说纷纭,《旧唐书》说它是“千古冤案”,但《新唐书》并不这么认为。

大致的经过就是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与玄奘法师的高徒辩机和尚私通,事发后李世民判处辩机腰斩。高阳公主由此不满,与驸马房遗爱(房玄龄次子)、薛万仞(丹阳公主驸马)、柴令武(巴陵公主驸马)等人发动政变,另立李世民的六弟荆王李元景为帝。

事情败露,李治派长孙无忌彻查此事,一千多人被牵扯到其中。

这些人多半是房玄龄与李唐王室的肱骨,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属于政敌。由此,李唐宗室被屠戮殆尽,房玄龄的后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三位驸马被杀死,三位公主以及李元景被赐自尽,吴王李恪也被长孙无忌处死。

对于李治来说,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杀敌五百,自损一千”,朝中的局面即将陷入失控状态。本来房玄龄一脉还能制衡长孙无忌一脉,但如今一家独大,李治自己的地位也很难得到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决定从后宫入手,铲除关陇集团安插的人员。

由此,“废王立武”成为当务之急,一位叫李义府(寒门出身)的官员充当了“马前卒”。他看出了皇帝的心思,马上就上表请求废除皇后,当然,武则天以自己女儿的性命为代价,才换来了这次机会。

图片

房玄龄

结果,国舅公长孙无忌当场反对,朝中无人支持皇帝,李治只好分两步走。

  • 第一,逐渐蚕食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将长孙无忌麾下的官员慢慢贬黜;

  • 第二,培植拥有部分兵权的老功臣李绩,扩大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李治下令,将凌烟阁功臣李绩的画像重新绘制,并且准许他乘坐小轿进宫。而且,不断地提拔李绩的门生故吏,将他们安插在重要的岗位中。在做好这些工作后,李治又在朝中提起了废除皇后的事情,不出所料遭到了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但李绩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反对者哑口无言。

“这是皇上您自己的家事,与群臣有什么关系呢?”

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李治正式下诏废除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他背后的支持者,除了拥有部分兵权的李绩外,还有以李义府为首的寒门士族。这场斗争,以李治和武则天“双赢”告一段落,长孙无忌、褚遂良背后的关陇门阀遭到全面清算。

褚遂良不久后被贬出京城,于显庆三年(658)死于今天的越南清化地区,长孙无忌次年在今天的四川彭水被逼自尽。“树倒猢狲散”,关陇门阀大势已去,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李治手中。

图片

高宗李治

那么,这件事情与本文的主人公玄奘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他也身不由己地牵扯其中。

千古一僧,难逃红尘

说起来,玄奘三藏也是一个悲情人物,虽然本人并没有政治企图,但他一直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游走。

贞观十九年(645),48岁的玄奘法师回国之后,一直向太宗请求到少林寺译经。当时的嵩山少林寺并非今天的面貌,虽然菩提达摩与其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少林寺也一直以“禅宗祖庭”自居。但实际上,达摩生前对嵩山少林的影响微乎其微,它在隋唐之初是以律宗闻名的。

没错,少林寺在玄奘回国的年代,是天下闻名的律宗道场。

李世民当然不同意玄奘去少林寺,数次请求其还俗做官,遭到拒绝后批准他在长安弘福寺译经。其实意图非常明显,玄奘作为名满天下的高僧,远离皇权的掌控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他孜孜以求的译经事业,朝廷还是予以支持。

为了译经,玄奘法师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不仅体现在译经本身,还体现在政治上。

“不依国主,则法不立。”

自东晋襄阳道安大师以来,这一观念深入僧众心中,它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总纲领。历史无数次地证实,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佛教,得不到执政者的支持难以生存。游遍诸国的高僧玄奘,目睹了无数佛国的兴衰,更能体悟这一道理。

因而,他游走在各方势力当中,为佛教的生存寻找平衡点。

图片

少林寺

太宗起初并不崇佛,直到晚年面临生死困境,才将目光转向了佛教。当然,叱咤风云的“天可汗”死得并不光彩,他是服用了“长生丹药”才暴毙而亡的。

这件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奘由此抓住了机会,将译经事业推向了高潮。得到皇帝崇信后,玄奘一面与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来往密切,一面又帮助李治巩固皇太子之位。他成为了李治的老师,并且指导太子为皇帝抄经祈福,时常在太宗面前称赞其“孝心可嘉”

贞观二十二年(648),李治主持修建的大慈恩寺落成,玄奘担任了该寺的住持。太宗驾崩后,玄奘一直在慈恩寺译经,成为皇帝的李治给予他很大的支持。永徽二年(651),52岁的玄奘还为刺史杜正伦等四人授菩萨戒,并且请求李治建造大雁塔。

建造大雁塔的请求得到批准,唐朝政府拨付了很大一笔款项,派了专人督办协助此事。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玄奘与李治的“蜜月期”,新皇帝的确做到了“投桃报李”,矢志不渝地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但是,政局的动荡使得这种甜蜜未能维持多久,随着李治对长孙无忌等人的打压,与之来往过密的玄奘也受到牵连。

标志性事件发生在永徽六年(655),尚乐御制吕才公然诽谤玄奘,引发儒佛两家的大辩论。

图片

李世民

吕才此举是得到李治首肯的,玄奘察觉到这种动向,起初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保持沉默。但其弟子慧立不服,找丞相评理,结果正中李治下怀。皇帝要求两方在朝中公开辩论,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以吕才等人的辩论失败告终。

然而,儒道两家对此结果不满(其实还有佛教内部的争斗),高宗李治借此机会打压佛教。原本超脱现实的玄奘法师,此时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他此后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到了迎来送往上。

而李治此时又及时抛出“橄榄枝”,将玄奘纳入自己的麾下,作为对抗长孙无忌等人的筹码。

显庆元年(656),李治将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立为太子,在大慈恩寺斋请五千僧众。玄奘正是大慈恩寺的住持,他亲自接待了前来行香祈福的朝臣们,其中就有上文提到的中书侍郎李义府,两人进行了十分密切的交谈。

李义府回去之后,就向李治请求钦定玄奘译本为正宗,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御批。不久后,大慈恩寺再获殊荣,高宗李治亲自撰写碑文以示恩宠。

这件事情引发了关陇门阀的极度不满,因为玄奘本来是他们那一边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给予其很大帮助。而此时,玄奘又与主张“废王立武”的李义府等人来往过甚,还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他由此背负了“变节”的嫌疑。

图片

大慈恩寺

而除此之外,玄奘与武则天的来往,更是引发天下人不满。

在这里庵主要跟各位提一点,虽然我们现在肯定了李治“废王立武”这件事,但在当时是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其原因比较复杂,总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王氏是李世民亲自点名的,立她为后是必须的事情;

  • 第二,王氏出身关陇贵族,而武氏出身低微,与当时的礼法不符;

  • 第三,武则天与李治的关系难以启齿,虽然唐人开放,但也没到这个程度。

换而言之,李治“废王立武”其实不单单是“家事”这么简单,它背后还冲击了当时的礼法。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武则天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但舆论上她并不被看好。可是,玄奘三藏却不得不与之接近,这就极大地损害了他个人的名誉。

显庆元年(656)前后,武则天怀上了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她的身体状况并不好,担心不能顺利生产。玄奘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地为武则天诵经祈福,还主动提出“孩子诞下后许给沙门”的请求。

李显满月后,武则天敕令玄奘入宫为皇子剃度,并给其赐名为“佛光王”。仪式结束后,武则天赐给玄奘一领极为华美的袈裟,《西游记》中的“锦斓袈裟”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玄奘法师当时的情况也不好,他白天要迎来送往、处理大小事务,晚上又要抓紧时间译经,身体很快就垮了。

图片

袈裟

不过现实非常残酷,这位千古一僧也难逃万丈红尘,他的晚年在软禁中度过。

回乡迁葬,惨遭软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家喻户晓,可到底谁是螳螂谁是黄雀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深入人心,可究竟谁才是那姗姗而来的渔翁呢?世间之造化,其实不可说,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谁人能彻底摆脱红尘?

“变节投靠”武则天的玄奘,再度赢得了政治资本,种种荣耀接踵而来。可是,这位西行万里的槛外之人,却安不下一方小小的译经之所。

玄奘病了,高宗李治以帝王之师的礼仪,将其迎入皇宫凝阴殿西阁疗养,派遣了最好的太医为其诊治。一位无所求的高僧,周匝遍布的却是耀目的珠宝,身边环伺的却是尊贵的王臣。这一切的一切都并非他所愿,然而造化就是这般弄人,如此结果虽然并非最好,但也不算太坏。

显庆二年(657),高宗李治正式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为东都,开启了大唐王朝两京制的先河。皇帝皇后去东都洛阳积翠宫避暑,把玄奘也带上了,年近花甲的三藏法师暗疾发作,可积翠宫中并无配备御医。

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弟子带自己去宫外寻医,此举引发高宗李治不满。

图片

洛阳古都

天下人为此议论纷纷,认为李治亏待了玄奘,才导致他在风烛残年之际,患病而无处寻医。勃然大怒的高宗李治,此时对玄奘已经有所不满,他的政治目的早就达到了。李治本人并无佛教信仰,玄奘也好,还是其他的什么和尚也罢,都不过是帝王玩弄于鼓掌间的工具罢了。

“日月之明,久谅愚拙;江海之泽,每肆含容。”

李治终于爆发,说自己就像是日月江海一样,数次包容玄奘所犯的错误。但如今,你为什么还如此不知趣,非要触犯我的底线呢?无奈之下,玄奘只好上表谢罪,朝中大臣极力求情,此事才算是作罢。

同年六月,高宗李治又准许玄奘回乡祭祖扫墓,并承担一切所需费用。当然,李治是心怀愧疚还是息事宁人,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为玄奘配备了极为夸张的回乡团队,赏赐了不计其数的珍宝,并且派遣褚遂良等人沿途打点。

总而言之,玄奘回乡祭祖扫墓一事的阵仗闹得非常大,整个洛阳城的百姓都轰动了。仅回到缑氏镇陈河村当日,僧俗两界就来了将近两万人围观,至于沿途的百姓那就不计其数了。当时已经58岁的玄奘法师,回乡之后目睹物是人非,抱着自己的姐姐嚎啕大哭。

他哭已然逝去的父母兄长、年迈恍惚的姐姐,也哭一生奔波的自己、前途渺茫的弘法之路。

图片

玄奘故里介绍牌(典型的故事会风格,不太符合史实)

13岁跟随哥哥长捷法师出家,16岁离开洛阳参学游方,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后名动天下。公元627年,28岁的玄奘离开长安,开始了自己万里孤征的取经之路。横越玉门关后,他经历九死一生抵达那烂陀寺,此后又在全印周游5年,直到46岁那年才回到长安。

孤蓬万里,18年的时光悄然逝去,昔日英姿勃发的青年人,眉目中已然满是风霜。

可回国之后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数次政治沉浮中,这位虔诚又坚毅的僧侣,看惯了太多人的生死荣辱。纵使昔日涉遍流沙、尘土满面,也从未有过今日这般的难言心酸,江湖之远、庙堂之高,哪里有什么如如不动的净土呢?

此时此地、此境此身,怎不叫人泪流满面?娑婆众生、颠倒愚痴,谁人能识本来面目?如此种种,叫人感怀非常。

行文到此,庵主为玄奘三藏深感“意难平”,但也只能无可奈何。等待他的并非是帝王的迎接,而是冰冷的幽禁与无情的病痛。

玄奘三藏回乡的动静闹得太大了,连李治和武则天都被惊动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和尚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引得围观的万人痛哭流涕。玄奘回宫后,明显感受到了皇帝与皇后的冷落,他也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又提了一遍当年的请求。

图片

“我想到少林寺去译经。

“少林寺过于幽静,不适合大师您养病,还是搬到西明寺去吧。”

就这样,玄奘三藏在显庆三年(658)二月回到了慈恩寺,不久后被夺取慈恩寺寺主职位,搬到了新建的西明寺译经。当时西明寺的住持是道宣大师,就是写《续高僧传》的那位,他是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比较遗憾的是,道宣既不接受玄奘带回的唯识学,也没有公开反对过(两人不和)。

玄奘三藏在西明寺住了一年多,其中的细节就不多讲了,总之,他在显庆四年(659)十月搬到了玉华宫。当然,搬到玉华宫是玄奘主动提出来的,他彻底放弃了慈恩寺“上座”的身份。

此事正中李治下怀,偏远的玉华宫是他做太子时的住所,仍旧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这一年玄奘刚好60岁,他来到玉华宫(即玉华寺)后不分昼夜地译经,完成了《成唯识论》和《大般若经》两部重要经典的翻译工作。玉华寺外有重兵把守,高宗美其名曰“护卫”,但不得其他人出入其中。实际上,就是将玄奘以及其弟子软禁其中。

不过玄奘已经不在乎这些了,他将自己最后的精力奉献给了译经事业,直到跌倒后圆寂。

图片

麟德元年(664)正月初三,65岁的玄奘法师翻译《大宝积经》,仅译出四行后就体力不支绝笔。此后便一直精神不振,正月初九那天法师越过水沟时跌倒,随后便召集弟子,郑重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他说,自己一辈子都想去少林寺图个清静,结果一直没能如愿。因此在荼毗后,希望简单地葬在僻静之处,切记要远离皇宫官府等地方。

跌倒后的玄奘法师,再也没能站起来,一直病卧在床上。弟子们便有所动摇,怀疑他的译经是不是有问题,开始旁敲侧击地询问其果位。玄奘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自己快要圆寂了,梦到成千上万的人来迎接自己,眼前出现了巨大的白色莲花,耳边响起从未听闻的仙乐。

弟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便问:“大和尚一生译经劳苦功高,能往生到弥勒净土吗?”

“得生!”

在点校完自己的译经目录后,玄奘便以“吉祥卧”的姿势等待最后一刻,于二月初五夜半时分圆寂,留下“得生”两字遗言。消息传出,长安洛阳百姓如丧考妣,上百万人涌上街头为其送葬。

只是,高宗李治并未出席葬礼,朝中官员也未被获准参加。

图片

玄奘顶骨舍利

而就在这一年,他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触碰到了这个女人的逆鳞。一年后,上官仪被武则天诬陷杀死,十年后,这位斗败关陇集团的帝王被尊为“天皇”,“天后”武则天正式开始了临朝称制的生涯。

螳螂黄雀、鹬蚌渔翁,谁又能分得清彼此?造化弄人,不可说,说不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