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五章:宗教建筑

 吐司边边 2022-10-08 发布于江苏

1.舍宅为寺:汉末至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风气大盛,士族,富商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做“舍宅为寺”,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舍宅为寺”是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这种类型的佛寺,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2.扎仓:藏传佛寺内有严格的习经制度,设有专门研究佛学学科的学院。藏语称为“扎仓”,一般寺院仅有一个大扎仓,但有的小寺是隶属在其他大寺扎仓下管辖,这就形成了主寺和分寺的关系。

3.四出抱厦:两建筑做丁字相交时,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或龟头屋,四出抱厦及四面正出龟头屋,见于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4.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山上,世代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此宫依山而建,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的所在,红宫以东是白宫,也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

5.承德外八庙:清代统治者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丘陵地带,先后建造了12座佛寺。这些佛寺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的建筑形式,现存八座,俗称“外八庙”。

6.虎丘云岩寺塔:塔平面八角形,塔体可分为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数部,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毁,是我国仿木的楼阁式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最早的。塔高七层,大部用砖,仅外檐斗栱中的个别构件用木骨加固。塔身逐层向内收进,塔刹与砖平坐已不存,残高47m。塔心壁亦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各层内部走道已用砖拱券,使塔外壁与塔心壁连为一体,从而加强了塔身整体的坚固性。塔内枋上用“七朱八白”,装饰内容颇为丰富。

7.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单套筒结构,内部中空,密檐有15层,间距逐层向上收短,塔身为抛物线形。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上层塔身檐下的小窗,打破了塔身的单调,产生了对比作用。

8.经幢: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后较少。唐代经幢,幢体粗壮,装饰简单。宋代经幢幢高增加,比例瘦长,装饰华丽。宋代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经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