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临习指要

 青木森森 2022-10-08 发布于北京

文◎赵宏

《弟子职》是邓石如晚年的篆书代表之作。据冯桂芬跋识:1804年,邓石如书于“辨志书塾”后,当年秋季自山东至都州,十二月回到安徽老家,第二年去世,卒年六十有三。《弟子职》收录于《汉书·艺文志》,托传为春秋管仲所作,内容主要记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有类今日之“学生守则”。清人洪亮吉认为其“乃古塾师相传以教弟子者”,邓石如为暨阳书院篆书《弟子职》(据冯桂芬跋称,“辨志书塾”即暨阳书院的斋名),事在情理之中。

又据吴让之帖后跋称:吴氏曾闻于乃师包世臣,《弟子职》原书于三层厚的夹宣之上,后为人揭成两件作品。由于邓氏用笔十分厚重,力透纸背,在揭开一层时,次纸墨迹仍然“毫发不缺”。化身两件的原作其一仍留存江阴暨阳书院,另一件辗转归于苏州太守吴云(1811—1883,号平斋,晚年号退楼、愉庭,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平斋幼子吴苓芗(1847—1867,名溥,亦名承溥)受乃父影响,“自幼研究金石篆隶之学,故一涉笔不期古而自与古会,又工篆刻,得秦汉人遗意”,才华横溢,惜才高命薄,年仅二十而殇。吴苓芗奉父命将《弟子职》刻石,并将刻石拓片寄奉吴让之。吴让之曾寓吴平斋府为西席,为苓芗父执辈,日常呼苓芗为“小友”。他还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早年曾专门托人借到此帖墨迹临学,憾无财力购回,收到拓片自然非常高兴,认为将《弟子职》刻石是“以公同志,诚盛举也”,遂欣然跋赞。现今《弟子职》唯见拓片,原作二幅未知所踪。

邓石如是清中期书坛“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的布衣书家。在此之前的千余年中,学篆者一直以“二李”为宗,篆书为纤弱的“玉箸”“铁线”所笼罩,面目单一,几近描画,与其他字体的发展相较,篆书近乎停滞。而邓石如所创新的篆体一改以往篆书的匀整单调和拘谨板滞,用笔于轻重顿挫中又不失“刚健婀娜”,整体呈现出一种沉雄朴厚之风貌,与之前束帛、烧毫写篆书的矫揉造作相较,变化更多,更易书写,也更易写出性情。故康有为称:“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小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自邓石如后,篆书书家辈出,“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邓石如被盛赞为清代篆书的“广大教化主”。

《弟子职》作为邓石如“晚年极致”之作,运笔、结字皆臻人书俱老之境,充分反映出邓氏的篆书风貌,且字数众多,变化丰富,为学习邓石如篆书的最佳范本。下面从用笔、结体两个方面来谈《弟子职》的特点及临习要点。

一、用笔:参以“隶意”

邓石如之前,“二李”风格的篆书笔画圆起圆收,行笔中锋,有转无折,以典雅、娴静的阴柔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邓石如的新篆体却呈现出一种雄强浑鸷、劲挺峻拔的阳刚之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用笔。包世臣称其师“稍参隶意,杀锋以取折,故字体微方”(《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汉代隶书的主要特征是方笔、方折,以雄强浑厚为基调,结体取势也由篆书的长势转为横势,字形由长方变为方扁。故本文也从笔画形态、用笔体势两个方面来分析邓石如用笔中的“隶意”。

(一)隶书方形的起收笔

我们首先对比《峄山碑》与《弟子职》的起收笔。

1、《峄山碑》的起收笔形态呈圆形,因此起笔时要藏锋,收笔时也要回锋。横画书写步骤如图所示:从(1)处起笔处藏锋,欲右先左,先向左入笔;(2)处提笔使笔尖至圆形笔画位置;(3)处接着翻转笔锋向右完成起笔,顺势铺毫中锋行笔,笔锋在左;至(4)处保持中锋行笔,至笔画尽头处,轻提使笔锋恢复至(5)处的位置,再向左慢慢提笔。《峄山碑》的笔画形态特征为圆头和圆尾,笔画粗细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书写的难点在于起笔向左入锋后,对提笔高低分寸的把握,提笔不够则笔锋出于笔画之外以致形态不圆,与此同时要注意一气呵成。收笔时的动作要越少越好,让笔锋自然提起末尾收圆。

文章图片1

《峄山刻石》横画书写示意图

文章图片2

邓石如篆书横画方笔书写示意图

2、邓石如篆书的起笔、收笔也有圆起圆收的,但大多呈方形,我们接下来与《峄山碑》标准小篆写法作对比,来看邓石如的方笔在起、收笔时是如何借鉴隶书笔意的。仍以横画为例,步骤如下:从(1)处起笔藏锋,欲右先左,先向左入笔;从(2)处提笔至左侧后再向下垂直按锋至(3)处,再提起笔尖调整笔锋,向右中锋行笔至(4)处;铺毫保持中锋行笔,当行笔至笔画尽头(5)处时,无须等待笔锋恢复,直接将笔提起,此时收尾处自然形成方形。相比较《峄山碑》的起笔,即使邓石如起笔呈圆形时其形态也略大一些,如“先”的竖画、“善”的横画,一些竖画起笔甚至有向右下斜切的笔势,如“之”的竖画。但不是所有的起笔都是方形,不同的起笔形式增加了变化,如“善”的三个横画。收笔除了一般的圆收之外,开始不再回锋,而是采用所谓的“杀锋”,使收笔呈现自然的方形,如“先”的最后一笔、“益”横画的起收笔等。

文章图片3

邓石如《弟子职》(局部)

(二)隶书转折时的方形体势

篆书演变至隶书后,笔画在改变方向时,不再圆转而过,大多采取断开另起一笔之法,是为“折”,从而使体势由篆书的“圆”演变为隶书的“方”。这一变化降低了书写难度,却增加了笔画的动作,这也是为何隶书仍属“过渡”字体的原因之一,直至楷书出现,转折一次性完成的用笔使书写更为便捷。

邓石如篆书用笔在转折处汲取隶书笔意,与《峄山碑》在转弯处藏锋内转粗细一致的笔法不同,而是利用侧锋调整,在转弯处形成外方内圆的形态(见图中红色方形位置)。其转弯处的笔画宽度明显要大于其他位置,要求书写时笔锋下压,笔杆欹侧,一气呵成,如弟、虚、孝、寐诸字。方形折笔使整个字形趋于方整,故包氏称“字形微方”。

当然,从笔画的起、收以及转折处体会所谓“隶书笔意”,并不是要完全以隶书笔画的形态来要求篆书,这里强调的是“意”。总之,邓石如篆书这些“方”的要素,从整体上增加了阳刚之美。

文章图片4

弟虚孝寐

文章图片5

先善之益

二、行笔:汲取汉篆

包世臣称其师篆书“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是指邓石如的篆书在保持中锋行笔的过程中,开始有了上下提按的动作,并导致了笔画的粗细的变化,从而与《峄山碑》始终粗细如一的笔画有了明显的区别。这一变革主要源于汉篆,如汉碑额、瓦当上的篆书,诸如《孔宙碑额》《韩仁铭额》等,其中圆圈处笔画的粗细变化极为明显。

试看《弟子职》中的相关例字,如周、各、反、必诸字,在下曳的长形笔画中,提按导致的粗细变化体现得尤其明显。用笔的提按更符合人在行笔时的生理特点,降低了书写的难度。笔画的粗细变化增加了篆书笔画的节奏感,增强了篆书笔画的圆曲之态,这种圆曲之态与笔画起收笔处的方形、转折处外方内圆的体势相颉颃,形成了邓石如篆书既“刚健”又“婀娜”的特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提按一定是在中锋行笔的基础上的,侧锋也会造成粗细的变化,但中锋行笔提按的效果更劲健、更挺拔、更流利。

三、结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小篆的结体有两个原则:一是对称,二是均衡。对称是在某个基点上,将左右对折后大致可以重叠,如

文章图片6

等字;均衡是要求一个字中笔画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笔画均匀整齐,仍可以上述四字为例。对称、均衡使篆书的字形结构非常稳定,且呈现出静态、典雅的美。秦《峄山碑》严格遵循这两个方面的原则,故我们称之为标准小篆。后世篆书也大体遵循这两个原则,但程度有所不同,如唐代李阳冰也很严谨,但结体重心偏下,而《峄山碑》结体则上紧下松,重心偏上。

文章图片7

周必各反

文章图片8

若生一攘

文章图片9

吴让之《弟子职》跋

邓石如篆书的横画偶有向右上倾斜者,但程度在可控范围内,在结体的对称上也算较为严格,故字形体势甚为周正。邓石如篆书给人震撼之处是在结体的均衡上,能够利用笔画间距的疏密变化最大限度地引起观者的注意。包世臣尝从邓石如受法,深知邓石如篆书奥秘,这就是所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述书上》),此语后被赵之谦称为书法艺术的“无等等咒”,推崇备至。

邓石如篆书在字形上仍取传统的长势,但用笔更为厚重,在结体上尽量缩小笔画间距,让字形重心偏上的同时,也使字形增强了疏密对比,如“若”字笔画上密下疏,“生”字上疏下密,“壹”字上密下疏等。或者利用合体字各部分笔画数量的差异,自然形成疏密对比,如“攘”字笔画左疏右密且右部上密下疏。

需要注意的是,在疏密处,笔画间距仍是均衡、对称的,符合小篆结体原则。从视觉效果上看,邓石如将单独笔画的均衡上升到笔画块面之间的对比,让疏与密在整体之间形成对比,这也是“计白当黑”之意。“疏”与“密”既可以是白,也可以是黑,这种带有现代艺术设计的视觉观感,极易引起观者的注意,形成出人意料的“奇趣”。想达到上述效果并不容易,尤其是原作写在三层厚的宣纸上,宣纸极为吃墨,需要书者有极强的笔墨控制能力才能保证众多笔画的秩序。当然,还需要书者具有很高的章法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使作品首尾如一。如《峄山碑》的秦篆,每字不论笔画繁简,笔画粗细都大致一致,但《弟子职》整篇之中,笔画繁者笔画相对较细,简者笔画较粗,以此保证章法的整体平衡(《弟子职》虽为剪裱本,已失却原章法,但我们仍能感到笔画繁简与笔画粗细的关系),因为邓石如处理得当,以致很难引起临习者的注意,但我们绝不能忽视之。

如将邓石如篆书笔画与传统“二李”篆书相较,笔画宽度上要厚重很多,笔画的粗细对结体疏密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而笔画的厚重与邓石如擅长长锋羊毫有关。彼时帖学流行于世,士大夫多长于行草、小楷,毛笔多为狼毫类的硬毫,狼毫较短,难敷大字之用。而清中期时,羊毫笔在质量上有了大幅提高(包世臣《艺舟双楫·记两笔工语》),价格低廉,毫锋长、蓄墨多,但羊毫软而不易控制,以之书写易出奇趣,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邓石如的诸体风格都与擅用长锋羊毫不无关系。

清代书坛自邓石如出现之后,篆书打破了“二李”篆书的藩篱,将“骨瘦如柴”的篆书,以“五指齐力,笔锋自正;毫端着纸,如锥画沙”之法,写出“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风格,为后世篆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故习篆需深刻理解邓石如对篆书的变革,《弟子职》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是习篆者学习的绝佳范本。

【文章摘自:《书法教育》2020年0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