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书丨《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

 慧然 2022-10-09 发布于广东

关于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智能的哲学反思有深度的见解并不多见,这本书试图做出这样一个尝试。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目前处于预售状态,网上能够看到目录以及作者赵汀阳写的一篇前言《最后的神话》。

知人论世,我们先来聊一聊作者赵汀阳。

赵汀阳是广东潮汕人,师承李泽厚,与之同门比较活跃的还有干春松,赵氏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政治哲学。

诸如《第一哲学的支点》,《坏世界研究》,比较引入关注的理论成果是,'天下体系',其师评价太乐观了,他自己回应,是一种'理论的可能'。

就该理论,赵氏曾在德国接受域外学者的辩驳,基本上扛住了。对于'天下体系'还有一些争议的地方,我们不展开。

赵汀阳的书不太好读,字句比较长,赵氏书中涉及的概念很多,包括思想哲学史上的,也包括一些自创的,对于没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会显得不友好以及晦涩。

按照他自己的说话,他不同领域的很多同辈乃至前辈那里汲取养料,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其思想哲学体系上面,就是驳杂。

在前言《最后的神话》中,我甚至看到了'自相似'这个混沌学里面的概念。

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并非涉及的概念乃至主题越多越好,真正达到一定境界,对于概念或者观念的使用都是非常谨慎的。

换句话说,赵氏要成为一流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还是缺少自己那个'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其不成熟的地方。

我比较喜欢把赵汀阳和刘擎放在一起对比,刘当年也是受到李泽厚的影响,在留学期间转读政治哲学。

对于西哲而言,赵和刘都有比较好的理解,阐发以及运用,就形成自己的理论而言,赵汀阳要略高一筹。

在《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的前言文章《最后的神话》这篇文章中,第一句话中的一个概念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科技哲学',他说:

这是一本科技哲学的文集,多数是关于人工智能问题的,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也涉及基因编辑,还有一篇讨论“宇宙社会学”——刘慈欣设想的一个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论,虽然不是被承认的学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现实意义。

还是比较少会用'科技哲学'这个名词的,一般会用'科学哲学',不知道赵是不是特意在回避波普尔,因为波普尔深深的和'科学哲学'这个名词纠缠在一起。

而由于波普尔的某些哲学理论以及立场,又让人颇为忌讳,特别的,他还有个金融巨鳄的弟子索罗斯(波普尔不认,但是索却尊波)。

索的那本《金融炼金术》其实是金融版的《猜想与反驳》,其中'反身性'的概念其实是'证伪'另外表述,索当年成立的开放社会基金(后改为量子基金)也是在向波普尔致敬。

国内也并非没有人治不了波普尔,从辨驳的角度来说,赵敦华先生的《赵敦华讲波普尔》算是比较优秀的一本,也戳到了波的痛处。

第二段,赵汀阳认为:

科技哲学的前生前世是知识论。尽管古代哲学早已讨论了知识问题,但知识论的兴盛却在现代,是一个后神学的产物,也是建构人的主体性的一个计划,如康德的豪言壮语所表达的,知识论试图证明人的理性能够“为自然立法”。

这里赵还是有那个毛病,就是说的太多了,而且还有不准确的地方。'科技哲学的前生前世是知识论',太宽范了。这里面涉及两个很关键的概念,就是科学哲学与知识论。

准确的来说,科学哲学(批判理性主义)是从逻辑经验主义衍生出来的,我以前做过一个比喻:逻辑经验主义就像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一座摩天大楼,而批判理性主义就是这座大楼的影子,摩天大楼是相对静止的,而大楼的影子却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波普尔之前,逻辑经验主义(在康德哲学里面,被表述为“先天综合判断”)是知识论的一个主流范式,怀疑论者休谟让这个主流的范式出现了裂痕。

他发现,逻辑经验主义具有经验归纳的特征,而经验归纳的知识则不具备普遍有效,知识的普遍有效的要求与知识的经验来源,构成了一个矛盾,对于这个矛盾的处理开始了近代哲学(注意哦,我说的是近代哲学)。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是接着休谟的话讲的,他所要处理的就是知识论的这个矛盾,即知识的经验本质与普遍有效之间的矛盾。

康德认为,这个'矛盾'是有解的,他发现牛顿的天体力学(康德自己也是物理学家,据说还和星云的发现有关)既有经验内容也具有普遍有效。

他认为,这能够说明,'知识的经验本质与普遍有效'之间并不矛盾,换而言之,'先天综合判断'(这是康德对于'知识'的描述,是康德的概念)是可能的,他所要证明的就是,'先天综合判断'(知识)如何可能。

怎么证明的我们就不说了,他写了《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两本书来说明这个问题。

牛顿的天体力学定律曾经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直到人们开始关注围观世界,人们发现,在宏观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无法支配微观世界。

科学家,哲学家对于'知识'的信念又开始动摇了,并反问自己'知识是什么','先天综合判断'真的可能吗?

直到波普尔的出现,他说,'我不知道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但是我知道从18世纪到20世纪,知识确实经历了很大的增长',他想要讨论的是这种'知识现象'的产生机制,他认为是猜想与反驳。

看不灵肯和小沙早期的相关文章,也能感受到波对于他们思维风格的塑造。

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波普尔的标准是一个命题是不是可证伪的,或者换句话说,是不是具有预测的功能,如果是,能够做出明确的判断,那么就是一个科学的命题,这就是所谓科学哲学的来源。

康德对于休谟问题的处理是试图弥合知识的经验本质与普遍有效之间的矛盾,而波普尔则承认这种背反的普遍存在,在理论上巧妙的回避了这个背反,这是他们之间解决方案的区别。

知识论的这个背反特征,后来被称之为'人的认知的不完备',这是人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地方。

在另外一个方面,人具有一些的情绪在机器看来也是反常的,虽然机器智能的制造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尽可能通过语言来反馈这种情绪,但是如此一来,并不是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智能,而是语言智能。

所谓的'智'也包括'反智'的一面,而机器没有办法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是其bu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