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

 郭世鐡 2022-10-0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天象崇拜和丰收祭天。

所谓的祭祀活动,就是祭祀“大火星”,它是东方苍龙七宿中心宿的第二颗星,称为心宿二。

因为,它在天空中非常亮,被古人称为“大火”。

由于“大火”每年春天从东面升起,秋分以后从西面落下,非常有规律。

因此,古人用它来判断季节,用于播种和收获。

经曰:“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里面的“火”指的就是“大火星”心宿二。

重阳节原本是戌月的戌日,就像端午节本是午月的午日一样,虽然九月为戌,但九月与戌月还是有所区别的。

农历的九月指的是从初一开始到晦日结束,而戌月是干支历的月份,是以节气来划分的,也就是从寒露到立冬之前的时间。

寒露之后,金气开始隐藏,水气开始显现,火气耗尽,所以戌月的辛金占九天,丁火三天,戊土十八天。

在寒露之前,冬水之气处于隐藏状态,金气还没有开始隐藏。

而重阳节的意义就是老阳见老阳,阳极而生阴,所生之阴气就为冬季的寒水之气。

如果重阳节在寒露之前,也就意味着重阳节在戌月之前,寒水之气出现在阳气还没有耗尽的时候,水火相对,导致寒气不强,温度较高。

如果到了九月九日,温度依然较高,也就代表着大半个秋季都处于较热的状态,秋季的气候特征几乎被夏季覆盖了。

任何一个季节的气候特征没有表现出来,都容易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

所以重阳在寒露前,容易是灾年。

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来预测,接下来的天气变化,还是存在一定道理的,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由于重阳节为老阳见老阳,阳极而生阴,因此重阳节最该下雨。

俗话说:“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就是这个意思。

今年的九月十三为寒露,所以今年的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寒气来得比较晚,秋季比较炎热。

当寒气出现的时间越晚,就越容易突然变冷,也就是一夜入冬。

金气被水火之气覆盖了,从而变成了无秋之年。

这个季节正是北方深秋的季节,由于这几年气温比较高,农作物处于生长期。

特别是地下块茎作物,比如红薯、土豆、大姜、晚熟的水果等正是糖分、淀粉和脂肪沉淀的关键季节。

如果这个季节来了霜冻,又不利于部分晚熟作物的丰收。

因为寒露节气到来,意味着天气变得更加的寒冷,尤其是晚上的气温非常的低。比如今年重阳节期间,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南高海拔区域都出现了大风降温,局部地区气温下降到零下4度,霜冻雨雪天气非常严重,给农作物带来的冻害非常大。

因此寒气出现的时间越晚,就越容易突然变冷,甚至是一夜入冬,容易由于极端天气而造成灾荒。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所以古人总结出说“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

在疫情持续了三年之久的今天,菜篮子、钱袋子已经脆弱不堪。灾年与否,着实叫人忐忑不安。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俗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