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手术室内上演着一场挽救生命的争夺战

 麻醉MG 2022-10-09 发布于山东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让全国人们都变得非常紧张。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群传染,各行各业都在休息。然而,有些行业是注定不能休息的。紧要关头,军人、警察和医生冲在了第一线。

躲在家里的人们,正在想尽办法排解无聊。也正因为此,医院内显得格外清净。人们不再外出,意味着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会大幅度降低。前几天,和一个同事开玩笑说:以前上班路上开车要四十分钟,现在只要十分钟。除了红灯能让我减速,一路畅通无阻。就这路况,如果还能撞到人,简直比中彩票还难!另外,有些不着急看的病,也都被人们往后拖了。比如,有的人身上长了一个肿物,此时也会告诉自己:过几天再去看吧。

春节期间,一直没休息的我,对这种情况尤为清楚:除了急危重症手术以外,常规手术几乎没有。除了病人少以外,各个外科也都可以推迟择期手术的时间。除了危重症手术以外,谁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弄一台手术惹大家烦。

几天前,几天未响的救护车终于响了。据骨科医生说,救护车拉来一个高龄病人。在家里,这个病人是一不小心摔倒的。别看就是这个不经意之间的一摔,她脆弱的股骨头就折了。

看到母亲的腿不能动了,老人的大女儿赶快给家里其他人打电话。然而,这个时期,有心也无力。几个孩子,有的恰好发烧被隔离观察了;有的小区被封闭了。能到场的,就只有一个小儿子和她。

在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帮助下,好不容易把老人拉到了医院。有的人说,救护车上不是配备医护人员了吗?大家不知道的是,越是灾情期间,医护人员越忙。不仅要坚守岗位,还要抽调一部分人员去火车站、汽车站监测旅客体温及应对突发情况。

由于老人平时就不怎么活动,下肢超声显示:老人的下肢血管里有深静脉血栓。对于骨科手术来讲,最怕的就是下肢静脉血栓。十几年前,当人们还不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时,有很多病人莫名的就丢掉了生命。后来,专家们发现了这个引起病人猝死的元凶。因此,一旦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相关的凝血检查结果异常时,首要的是调整指标。因为,即使手术做的很成功,也会因为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心梗等情况而前功尽弃。

然而,在调整指标的第二天,老人的肺部就出现了坠积性肺炎。卧床并发症出现如此之早,让大家始料未及。

看到不断加重的血象变化以及不断严重的胸片,骨科主任赶快给我打了电话。他的意思是,看看这个情况能不能有早点手术的机会。

看到这个肺部情况以及如此异常的凝血结果,在加上85岁的高龄,我犹豫了。如果做全麻,术中这一关应该问题不大。但对于老人而言,说话、咳痰都无力的她很难度过术后监护室这一关。尽管监护室设备精良、监护手段齐全,但如果病人的痰如果排不出来,再好的措施可能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建议骨科给老人先抗炎治疗。肺部的炎症如果能在术前就控制住,将会大大降低麻醉的风险。为了能减轻卧床带来的肺不张,我建议骨科给老人上雾化和吹气球等措施。

然而第三天,骨科医生告诉我:老人根本吹不动气球。于是,我拿着听诊器立刻给她进行了再次听诊。结果是失望的,老人的肺部情况没有任何好转。

看着越来越虚弱的老人,我和骨科主任再次碰头。最后,大家都有一个意见: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手术,就看家属的意见了。担心深静脉血栓是一方面,当医生的更怕的就是出了意外而病人家属不理解。

令我们欣慰的是,无论是在老人跟前的或者远在外地的子女都一致表示愿意承担手术麻醉的一切风险。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也能听出来,他们也知道卧床越久希望越渺茫的道理。

家属都敢拼,我们就没有不拼的道理了。为了减少对她肺部的影响,我给她实施了对她影响几乎最小的神经阻滞麻醉。

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骨科医生以最快的速度为她完成了手术。术毕,几乎累得手抽筋的骨科主任抬头问问我:老太太还可以吧。我说:放心吧,一切正常。

我们已经做了我们能做的事,下一步,就看老人的自身恢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