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称作“人的最后一次骨折”!

 常笑健康 2021-11-05

▼本文作者▼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近年来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愈来愈多,每天都有高龄老人骨折入院。

由于其严重危害,对于髋部骨折患者,医生在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的时候通常会说,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意味着:一旦发生这种骨折,老年人就有生命危险!并不是说这骨折有多危险,而是患者骨折后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最后死亡,真是名符其实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何为髋部骨折?

所谓髋部骨折,是按照骨折发生的身体部位定义的,一般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等骨折,因为发生部位在股骨靠近身体中心的位置,所以又称为股骨近端骨折。髋部骨折危及生命的四大并发症

髋部骨折后患者非常疼痛、痛苦,翻身和活动十分困难,且吃不好、睡不好,煎受精神生理折磨,而且老年人一旦卧床,卧床相关并发症短期内即可出现,如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泌尿系感染等。

1.坠积性肺炎

老年髋骨骨折病人卧床后呼吸减弱,疼痛等原因更不愿主动咳嗽咳痰,甚至不敢做深呼吸动作,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这是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的主要原因。

2.泌尿系感染

老年人抵抗能力差,如果伤后饮水不足,很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3.褥疮

由于髋部骨折后需长期卧床,长期住院治疗不太现实,大多数需将老人接回家。但骨折卧床老人护理要求很高,子女、护工难以达到要求。而老人因为骨折后的疼痛惧怕翻身移动,很容易发生褥疮感染。

4.下肢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不活动使得血流减慢,再加上饮水少血液浓缩,而且老年人常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血管条件不好,很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不仅造成下肢肿胀、疼痛,而且血栓脱落可能引起脑栓塞、肺栓塞。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手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手术可尽早恢复患肢的活动,尽早下地,避免致死性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故而现今髋部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后尽早开始活动锻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这是医患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但仍有很多患者因惧怕手术、害怕手术风险或其他家庭因素而选择保守治疗,也有由于患者本身身体情况太差而确实无法耐受手术,对于这些的患者,如何有效的护理就尤为重要。髋部骨折的护理有哪些?

1.骨折患者可穿戴“丁字鞋”,可相对的减少患肢的活动,减轻疼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老年病人宜取半卧位,多做深呼吸运动和咳痰训练,防止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鼓励病人多做足趾和踝关节的伸展活动;积极锻炼股四头肌的肌力(可让大腿前部的肌肉做一松一紧的动作),借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4.鼓励病人多饮水,防止并发泌尿系统疾病。

5.保护皮肤,防治褥疮。要经常帮助病人翻身,一般每隔2小时要翻一次身,但注意翻身时,必须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即上下半身同时翻动,避免发生骨折处旋转移位。经常保持皮肤干燥,与人体接触部位的垫褥要平软,某些如骶骨、足跟、肩胛骨等骨突部位,要用棉花、软垫或气圈垫好,使其悬空,避免受压。一旦污染应及时更换被褥,若出现褥疮,要定期换药,深部的褥疮需由医生处理。

6.骨折后3个月内严禁双下肢负重,大小便宜使用扁马桶。前三个月每月需到医院门诊随访,拍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经医生允许方可负重,扶双侧腋杖下地行走。骨折后3~6个月,可在医生指导下视骨折愈合情况,逐步改用单侧腋杖行走。待拍片证实骨折确实已坚强愈合,才可弃腋杖自由行走。

有些病人刚下床练习时可能会出现双下肢肿胀及皮肤变暗红色。这主要是长期卧床,下肢血液回流缓慢,血管淤血造成的。每晚可采用温水泡脚,坚持做关节和肌肉的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直到功能恢复正常。

老年人出现髋部骨折问题,除了及时做好治疗措施外,护理措施也尤为关键。因此患者一定要仔细听从医嘱,积极做好护理,保护患处,更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让患者更安心养伤,加速病情尽快康复,为患者提供一个有质量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作者介绍

倪英杰无锡锡山人民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简介: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无锡锡山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骨科副主任,无锡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主持无锡市卫计委及科技局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严重创伤骨折,骨关节疾病的诊治,尤其是人工全髖、全膝关节置换,翻修及肩膝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以及老年髋部骨折的多学科综合诊疗(MDT)。

擅长:骨关节损伤、老年髋部骨折MD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