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值班的刘医生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一个翻身,他就“蹿”到了电话旁。 电话那边,完全省略了客气:麻醉科吗? 当听到刘医生“是”的回答后,那边只说了一句“快来心内科插管”。然后,迅速挂断电话。 来不及多想,刘医生迅速跑到急救箱那里,迅速打开查看物品是否齐备。如果少了东西,无法完成插管,可能会出大事。 正在这时,电话再次打来,还是催着去。 刘医生转身往楼上跑去。三层楼,跑步显然比电梯要快。 到达心内科,已有人站在走廊里指引病人所在的病房。 冲进病房,看了一眼监护仪,刘医生稍稍安心。监护仪上,虽然心率比较快,血氧饱和度只有90出头,但毕竟还可以。 麻醉科常年与生命打交道,这种情况太多了。 见刘医生在观察情况,心内科医生说:快帮我们插管吧!这个人上不来气,病情是肺栓塞。 听到肺栓塞,刘医生脑袋“嗡嗡”的一声。他非常清楚的是,这个病非常凶险。早些年的时候,大家对这个病认识不清,很多患者都可惜了。 但是,监护仪上“还可以”的数据让他冷静思考了一下:这个环境是病房,转运到重症监护室插管是不是更好? 另外,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病人已经在大口大口地端坐呼吸。一旦躺下,病情可能急剧恶化。即便已经插管了,可也能出现生命体征断崖式崩盘。到那时,可能让抢救措手不及。 简单交流后,大家迅速达成一致:到重症监护再插管。重症监护室,有抢救所需的各种设备。 此时,病人的憋喘更严重了。路上,大家一边快跑、一边鼓励她坚持住。 到了重症监护室门口,刘医生让护士立即准备一支麻药、准备呼吸机。 到达呼吸机旁边以后,护士刚想把病人放平,却被刘医生喝止了。他非常清楚的是,病人一旦躺下,留给大家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十秒钟。 这时,只能在坐位下预吸氧、坐位下给药诱导。 正常情况下的气管插管,需要仔细评估病人张口度等插管相关的指标。但是,呼吸明显费力、意识也逐渐模糊的病人,已经不能配合了。这时,不仅考验麻醉医师的胆量,更是考验插管的基本功。因为,这是一次只能成功的插管。 给药十几秒后,病人逐渐闭上了眼睛。见状,刘医生大喊:快把床头放下来,把病人放平。早已抄在手里的喉镜,在运动中插进了病人的口腔。 (图文无关) 《齐心协力》 照片来自第二届“仁心杯·最美白衣天使照片征集大奖赛” 拍摄者:栖霞市中医院 刘海平 当病人彻底放平后,他一插、一提隐约看到会厌。这种情况下,“隐约看到”是肯定不行的。哪怕耽误一两秒,也一定要确保成功。要确保成功,就要尽量看到声门。 再次提拉喉镜,终于看到了仍在对抗的声门。不由多想,迅速将气管导管插了进去。 抬头再看,病人已经满身花斑。 其他人焦急地问:是不是不在气管里? 常年在手术室负责病人安全的刘医生确定地说:肯定在! 就在大家怀疑中,刘医生用简易呼吸器快速将高浓度氧捏进了病人的肺部。 不一会儿,病人身上的花斑逐渐减少。 这时,一直无法准确测出结果的血压仍然停留在140多。 就在其他人以为没事的时候,刘医生让护士赶紧配一支多巴胺。他解释道,花斑是休克的迹象。这个时候,一定会有酸中毒,血压一定会低。用这个升压药,不仅能升血压,还能改善微循环。 渐渐地,病人循环逐渐稳定了。 接下来的继续抢救,就交给重症监护室了,刘医生转身离去。麻醉科那边,还需要他继续待命,随时应对各种抢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