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冰冷的血袋,麻醉医生默默把它们夹在了腋下,我的朋友圈是否也有人这么干过?

 麻醉MG 2022-10-09 发布于山东

傍晚,公交车刚要进站。只听见公交车猛然踩了刹车,但来不及了,一台电瓶车被径直撞了出去。

尽管戴了头盔,但驾驶电瓶车的中年男子还是立刻昏迷不醒。

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后,医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一切的术前准备,几乎都是在送往手术室的路上进行的:移动中,护士为他进行了抽血;闻讯赶来的麻醉科,一边查看他的呼吸和循环、一边评估插管条件;急诊科大夫,用力将一根腹带勒在他的腹部,试图通过这个操作减少腹腔内的出血。

到达手术室后,也就到了麻醉科的地盘。几个麻醉医生,立刻就围了上来:有的进行深静脉穿刺;有的“啪啪”掰着药瓶;有的准备气管插管……

麻醉科的王医生,虽然年纪不大,但主任有意培养她。凡是重大手术,都让她参加。因此,近几年进步也特别快。

之所以被主任重用,主要是她具备一名优秀麻醉医生的基本潜质——理论扎实、热衷实践。关键是,她有一颗仁心。

麻醉工作,是幕后工作。可以说,是无名工作者。然而,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又需要我们的安慰,因此仁心成了麻醉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许,一个小小的安慰,就能让患者颤抖的双肩停下来。

这一次,王医生也跟随主任一起冲了上来。

关键时刻,她扎实的技术功底一点儿都不拖后腿,“刷刷刷”几分钟就做完了深静脉穿刺。有了这根输血通道,就相当于有了生命通道。保住患者的命,就多了一分把握。

然而,机器上艰难测出来的一次血压是极低的,低到舒张压有时能显示、有时不能显示。

面对这样的血压,显然不能直接麻醉。如果直接麻醉,血压肯定会更低。极有可能的是,心脏因为极度缺血而停跳。出血加停跳,抢救难度无疑登天。

快速将一袋血、一袋液体输进去之后,血压似乎上升了一点点。这时,已经不能再等了。主任一声令下,开始麻醉、诱导插管。

就这样,一边推着升压药、一边麻醉。当患者的呼吸刚刚消失后,我那个医生熟练地将管子快速插了进去。

呼吸有了保证,大家稍稍安心。

然而,尽管已经用了升压药,但血压依然掉落到大家无法承受的程度。于是,大家全力开始加压输血、输液。

说实话,抢救现场,很多条条框框都没那么严格了:输血要求慢。但是,如果慢,患者就没了;输血要求冲洗干净管路再换下一袋,大家也只是象征性地冲一下。看着那边的血压,大家急啊!

血压稍稍抗住了,外科大夫也早已准备好了,就等着麻醉科喊“开始”呢。一声“开始”,外科大夫迅速解开勒住患者的腹带。

有人说,你们麻你们的,外科开外科的刀,为什么要等你们喊“开始”?

我们要说的是,手术不是一个人的事。尤其是这种大手术,必须得团队配合。

为什么不能解开腹带?这是因为,腹带绑住腹部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减少腹腔继续出血;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心脏的前后负荷,使心脏不那么缺血。一旦没准备好就解开,很有可能导致心脏前后负荷迅速下降而出现心脏骤停。

虽然早有准备,但血压还是下降了10多个,可谓有惊无险。

看着一袋又一袋红细胞、血浆以及冷沉淀输进患者的体内,王医生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大量的低温红细胞直接输进患者体内,患者很容易出现低温。如果出现低温,无疑对凝血系统是雪上加霜。一旦凝血机制不好了,即便血液输进去了,也有可能从切口、创面渗出来。最后,也许……

她已经不敢往下想。下意识的,她拿起了两袋血夹在了自己的两侧腋下。瞬间,两股凉意冲进了胸腔、直奔头皮。

就这样,一个弱小的身躯抵着冰冷继续输血、调节呼吸参数、记录麻醉信息……

猛然间,她的这个举动被主任发现了,主任要抢过血袋,但她说:我没事!

主任没再坚持,也拿起两袋血夹在了自己的腋下。

两小时后,患者得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