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的发生率低,但其风险及危害却极其严重。这类患者一般有严重脑外伤甚至全身复合型外伤或脑肿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尿崩症引起的胞内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降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 尿崩症,是指大量稀释尿的产生及排泄,并伴随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的一组综合征。 根据发生原因,分为: ①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血管加压素)的产生和(或)代谢异常; ②肾源性尿崩症: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低下,导致水的重吸收减少; ③妊娠期尿崩症:极少发生。 围麻醉期尿崩症是指: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的特异性受体,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上皮细胞中环腺苷酸(cAMP)增加,进而引起管腔膜中蛋白激酶激活,水通道开放,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是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体内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1%或循环血容量减少5%~10%,即可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下面,我们看一下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多见发生于哪些情况? 尿崩症多发生于鞍区垂体及颅咽管瘤手术,国外文献报道称在颅咽管瘤手术中,60%~90%的患者可出现尿崩症;其他颅内疾患如颅内肿瘤、脑外伤也可出现。这是由于手术操作对垂体的破坏,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及传递障碍。尿崩症在术中发生较少,一般都在术后逐渐出现多尿,并于数天后缓解自愈。妊娠期尿崩症发生率为2~4/10万,主要发生于中晚期妊娠,并于妊娠结束后4~ 6周逐渐缓解。 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有哪些表现? 尿崩症的特点是多尿、烦渴、脱水、尿液比重低和渗透压低。当成人24小时尿量大于40ml/kg,婴儿24小时尿量大于100ml/kg,且伴尿比重低于1.005,尿渗透压50 ~ 200mOsm/(kg·H2O), 尿液色淡如水,可考虑发生尿崩症。 对于围麻醉期患者,烦渴、多饮症状多被掩盖,可根据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钠水平、尿液颜色判断是否出现尿崩症。同时,在控制患者的摄入量和停用脱水药后尿量没有明显减少,尿比重也无明显升高,而实验性应用抗利尿激素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均可辅助诊断。结合MRI等影像学检查,对出现垂体柄截断或显示不清,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应高度警惕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 那么,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有哪些危害? 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的发生率低,但其风险及危害却极其严重。这类患者一般有严重脑外伤甚至全身复合型外伤或脑肿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尿崩症引起的胞内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神经细胞功能,这不仅增加了麻醉难度,而且直接导致患者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力降低,影响患者苏醒及预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