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道德经》第十章-“玄德”?不存在。

 巨蟹座思考者 2022-10-09 发布于北京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正如老子所说,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只是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总是结合在一起的,除非他死亡或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灵魂是什么?它是一缕轻烟或无形之气吗?许多人类群体的最初探索中,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于是才有灵魂和肉体可以分离的说法。推而广之,所有生灵都有灵魂。这些观念实际上是将灵魂物质化了,也即,灵魂在生命之外单独存在。若如此,灵魂来自哪里的呢?生命体是物质,我们可以追溯其来源和形成过程,并能够理解其构成。灵魂的物质构成是什么呢?
灵魂实际上并不是物质的,它是人类抽象思维和抽象世界发展的结果,它的物质基础是大脑或者神经系统。就像数学,描画着世界,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但其本身没有物质性。
至少对于人类本身,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没有任何身体运动,都有某些力量在体内活动,是躯体行为的驱动力。同时,没有可观察的活动,人也可以与外界发生交流。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工作。思维本身来自神经系统,思维又作用在思维自身上,我们称后一过程为“元认知”。当我们不了解思维的来源时,我们将其与肉体能够表现出来的活动区分开来,用一个语言符号来概括:灵魂。
也许有超越肉体的其他物质存在于生命体中,但一定不是人们说的灵魂。无论哪个群体,其想表达的灵魂只能是人类自我认知中的思维部分,以及在相关的抽象世界中得到的精神力量。
所以灵魂是精神(抽象)世界的具象化,就像造物主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类起源的思维实物化的结果一样。
灵魂与肉体原本就不可分离,因为思维的物质基础是躯体的组成部分: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这个担忧显得有些多余。不过,老子观察到的是,有人在强大的欲望下追逐财富和权力,会变得疯狂和失去心智,于是他认为这样的人已然没有了“灵魂”。如果你像前文一样理解灵魂的话,实际上那些“执迷不悟”的疯狂行为正是因为有“灵魂”的帮衬才如此难以扭转的。
人生而具有的能力是自然赋予的,包含的内容远比绝大多数人想象得多,比如你也许以为坚持不懈是一种学习来的品质,而事实上它更可能是人天生的。每个人的天性结构差异巨大,在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那么婴儿是“柔”吗?此时或许是,但婴儿已经具有了其成人时的所有秉性。一个人天生可能就倾向于很暴力,可能倾向于很温和,当然,更为接近事实的是,他往往同时具有相互矛盾的天性。所有这一切都会在其成长过程中被“修剪”,暴力天性可能被抑制,温和天性可能在其受尽责难后被彻底抹去。人的天性复杂,提供了个人的基本结构,个人的经历对其的塑造只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
如果你天性软弱,你需要做许多心理建设才能强硬一次;如果天性残暴,你也会温柔,只是过程中你会体验很多自我压制的煎熬。也许老子对此是有认识的,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后人将老子称为“圣人 ”,老子与孔子一样,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心怀天下,希望所有人都富足快乐,社会秩序井然。老子承认人的天性难改,但也不得不劝慰人们适可而止,要做到这点,人必须自我修为,成为有“德”的人。
老子认为遵循自然之道是人有“德”的唯一标准。“道”是天地自然既有的,“德”的适用对象只有人。遵循道的人就是有德的人,这是一个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结论,可算作老子思想的核心。以现代认知来判断,这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我们现在可以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社会的进步。当然,老子没有条件达到现在的水平。老子要求人来遵守“道”,却认为人无法认识“道”,这导致他的推理做不到坚实。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做到了“无为”、“无知”,但却不算有“玄德”;但老子的观点,只有那些能够“生”、“为”、“长”的人才有机会拥有“玄德”。后者即为那些有权势的人。老子要他们掌握权势之后又不要使用权势,那他们取得权势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没有那些夺得权势的动力,他们原本就可以像大多数人那样“无知”、“无为”了。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成为一个群体的长期治理指导,老子的治国理念同样如此。这本不奇怪,因为所有思想对“人”都还没有完全准确认识,怎么可能理解由人组成的群体的运转规律呢?
很可能我们人永远也不能全面认识“人”,所以我们提出的任何思想都是“理想主义”的。也就是说,当你认为某个思想是完美的、永恒的,你就错了。
“玄德”?没有人可能有!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人有!
但是好在,“玄德”既不是文明进步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