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亥革命 苏州二三事 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这也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其巨大的震撼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对苏州也颇有影响。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11周年。辑录《苏州市志》里的三个小短篇,以纪念苏州这一段历史。 苏州“和平光复” 1911年,武昌首义震动全国。苏州在革命浪潮冲击下,人心思乱、军心浮动;上海革命党人也多次来苏活动,策划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苏州的立宪派和绅商纷纷派代表要求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自保免祸。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江苏巡抚程德全看到大势所趋,便决定抢先一步宣布独立,以逃避革命力量的打击。 ![]() 江浙联军进攻江宁督师、江苏全省都督程德全 11月5日早晨,驻枫桥的新军和从上海来苏的几十个民军,一律肩荷快枪,臂缠白布,进入城内书院巷巡抚衙门,推举程德全为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苏州遂告光复,巡抚改称都督,抚署大门(即今苏州市三元坊书院巷卫生学校址)挂起门前挂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牌子,扯起“兴汉保民”的红字白旗,并把大堂屋檐上的瓦爿挑掉几块,表示革命必须破坏。就这样苏州宣告“和平光复”。 ![]() ![]() 【左图】: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程德全委任状 【右图】:程德全寒山寺内题字 程德全上台不久,就发出不准“私藏军火”的告示,继续镇压革命人民。苏州的“和平光复”,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 重要文献之 《秋夜草疏图卷》 辛亥革命前夕,江苏巡抚程德全、立宪派首领张謇等在苏州向清廷上疏,提出“解除亲贵内阁”“下罪己诏”“提前宣布宪法”的要求,由于奏疏实质上已超出君臣间的规范,故被视为江苏响应辛亥革命的先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奏疏原稿后由参与起草的苏州人杨廷栋(1878—1950)保存,1921年春,杨请画家吴湖帆画了当年在惟盈旅社(“惟盈”是英文Vilageinn的音译,意即“乡村小旅馆”。其址在今广济路336号,原青春旅社)漏夜草疏的情形,并遍征国内名流和苏省先辈题字后集合成卷。内容包括:由张謇、杨廷栋、雷奋轮流执笔,程德全署名的奏疏草稿;程德全、张謇和张一麐致袁世凯的两封未发函;吴湖帆绘《秋夜草疏图卷》一幅;梁启超、孙宝琦、叶恭绰等19位名人题写的诗跋。 ![]() 1937年,《秋夜草疏图卷》曾在“吴中文献展览会”展出。后由杨的家属携至美国。1971年,辛亥革命六十周年时,由杨的遗孀捐赠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秋夜草疏图卷》上有吴湖帆的题识,对绘制经过述之甚详。 ![]() 狮子山招国魂 ![]() 辛亥革命之前,苏州值得记载的一次活动是狮子山招国魂。 ![]() 狮子山 范烟桥在《茶烟歇》笔记中记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朔,关中梁岫隐、吴县胡友白、杨韫玉、朱梁任、包天笑等若干人,登苏州郊外狮子山,为诗文以招国魂。其事甚密,而当时文人革命思想之活跃,此见其端。朱梁任先生最激烈,书年曰:'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而署名曰:'黄帝之曾曾小子’。诗曰:'维有胡儿登大宝,岂无豪杰复中原。今朝灌酒狮山顶,要洗腥膻宿世冤。’……复有题招魂幡云:'归去来兮我国魂,中原依旧属公孙,扫清膻雨腥风日,记取当时一片幡。’幡为一白布,上绘雄狮狰狞状,意谓睡狮已醒,将一吼惊人也。” ![]() 据郑逸梅在《朱梁任之招国魂幡》一文中记载,“幡为黑布制成,作狭长形,纵约四五尺,横约六七寸,下缘分歧,为二尖角,中有四文'魂兮归来’,草书飞舞,想系梁任先生手笔也。”另据包天笑回忆,朱梁任还带了一支前膛枪,向北开了一枪,声震四原。招魂幡后由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的陈去病收藏。1937年,曾在吴中文献展览会上展出,展出以后不知其下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