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疫情类危机为商机当止

 商坛论衡 2022-10-10 发布于上海

一个时期以来,把危机当商机或者在危机中发现商机被业界奉为一种经验谈,为一些企业经营所津津乐道,甚至被当做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表现。这对于企业应对市场挑战,走出经营困境或许是有益的,也有助于人们树立信心。然而由于风云变幻的复杂性,在采取具体的经营步骤时,却需要厘清处于什么样的危机之中,所抓商机是否有利于危机的解决等问题;否则有可能剑走偏锋,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危机中发现商机需正解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善于捕捉商机确是勇于开拓的表现,也能为企业注入活力,连“投机”也受到了舆论鼓励。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往往因为抓住了一个机会而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其实,这存在着一个善意假设,即种种投机都是正当的。然而在俄乌战火纷飞之际,美国军火商开香槟,以及上海疫情紧张之际,蔬菜价格一度高涨等等现象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在危机中发现商机的说法需要进行正确的理解。

作为一种舆论导向,倡导业界在危机面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为的是弘扬正能量。进入2022年,经济形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危机中发现商机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这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寻找核心竞争力新的聚焦点。这当然需要把危机视为变局,在变局中开新局,变被动为主动。可以肯定的是,这与趁人之危,发战争财、疫情财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俄乌冲突中,在背后操控拱火的美国本身就是危机的源头,走在前台的政客直接就是在为财团效力,以便他们把危机当做金融回流的商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冲突中选边站就会陷入被动。

对于处于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来说,经营中面临危机的考验时,需要的是勇于面对。在思想观念上应当明确,危机就是危机,机遇就是机遇,不能直接把危机当做机遇。如果说在危机面前需要适当收缩战线,那么这时候的冒进或者铺摊子,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比如在疫情期间,因为城市封闭管控,餐饮实体店纷纷关闭。海底捞认为这是捡漏,低成本开新店的好时机,新开了不少店。当时的设想是新冠疫情就像此前非典一样很快就能被抑制,没想到新冠疫情此伏彼起,资金回流受阻,不得不断臂求生。当然,在危机期间不是说不必坚持发展,而是说要客观认识形势的变化,反求诸己,认清内生优势,增强内部凝聚力,拨乱反正,扬长避短,进退有据,将危机对企业成长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把危机当做机遇即使有积极的因素,也有需要遏制的一面。那就是不能火中取栗,在危机中推波助澜以营私。从守住社会责任底线的意义上讲,不能简单地拿把危机当商机说事。在为应对危机而采取措施中也会出现一些商机,在这样的商机中获得正常的回报固然有利于应对措施的可持续性;但是不能把这种可持续性变成对危机的拱火。在对新冠病毒的检测中,需要进行海量的核酸检验,这为相关企业提供的商机本应当是一种双赢;但是也需要需要警惕在疫情防控产业化中防止出现被极少数利欲熏心的专家、利益集团带偏的现象。《半月谈》撰文就尖锐指出,那些“食髓知味,欲罢不能,丧尽天良,人为地把疫情防控当作长久发财的行为”,“无异于对国家和人民敲骨吸髓”。

需要界定不同危机及视角

应当承认,把危机当做机遇属于一种辩证思维,体现出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相互转化的特征。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极泰来”等等古训。然而这仅仅指的是一种可能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离不开人们的努力与实践,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机。网上看到一个久陷经营困境的老板无奈倾述:只要我能看到生机,我就会有信心。这并非表明人家已经“躺平”,而是说明身处危机的层次与位置不同,视角各有不同。

对危机转化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对卦象的阐述,而卦象的作用按现在的观点来看是一种预测的征兆;而对卦象提供解释的,往往是一些专业人士。也就是说,对危机的预测做出解释的,并不是危机的当事人,未必身处危机的漩涡之中。换句话说,其中存在着预测的危机与现实危机的区分以及别人的危机与自己的危机之别。在危机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与在危机之中寻找出路,主动性难以同日而语。把危机当做机遇显然不是指把别人的危机当做自己的商机,否则如果不是为千夫所指,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事后被人们所唾弃。而在自己所处的危机中去寻找商机,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一些看客、局外人或者第三者所难以理解和替代的。

对于在危机中直接承担现实压力的当事人,也需要厘清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属于经济危机还是非经济危机。所谓非经济危机,指的是像重大疫情、战争、地震等自然灾害这样带有不可抗力性质的冲击,这里简单称之为疫情类危机。在疫情类危机面前,单个企业的力量不足于使形势逆转,往往只能忍耐与蛰伏。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要“熬”,或者做好自身防护,为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做好准备。当然,为应对疫情类危机所需要的产业环节理应跟进,与企业挖空心思抓商机不是一回事。另外,经济危机与非经济危机很多时候是相互影响着的,比如战争状态下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制裁”或者征用等等举措,企业除了选边站,没有其他选择余地,否则就是在进行一次豪赌。

即使自己所处困境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也需要区分是大环境造成的还是由自身参与的原因或者就是自身原因直接引起的。如果是大环境所致,那么经营困难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家都是一个样。这其实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的公平竞争,需要勇于承担,促进形势朝着消除危机的方向转化。而自身参与的原因往往与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有关,比如所处产业原来处于优势地位,由于自己的仓促跟进或者扩大规模造成产能过剩、品质下降等等“报应”。另一方面是新的优势产业的崛起,使自身所处产业受到“颠覆”。这个时候如果再往新的优势产业寻找商机,有可能重复既往产能过剩的覆辙。理智的做法应当包括对自身进行新的技术武装,提升自我。如果危机系自身错误所引起,那更应痛改前非。

切实遵循供求规律育新机

如果说历经危机的考验是市场经营难以避免的风险,那么在危机中发现机会同样如此,机会与风险往往举办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考验的是既往经营水平的韧性;在危机中捕捉商机不能擅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所谓新兴产业,并不是当下才有的产业;在你看来是市场刚刚崛起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可能已经耕耘多年。尤其对于那些用新概念包装的业态,如果没有应对风险的准备贸然进入,很可能不堪一击。

在危机中发现商机固然是提振信心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商业规律认知的拨乱反正,同样需要对取之有道理念的坚持。取之有道之“道”,道除了有道德的要求,更是对事物和供求规律的认知。古人早就知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类的道理,不仅认为这是“物之理”,而且有对当时“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大概率的把握。这虽然是在待价而沽,更是未雨绸缪,有利于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双赢。1986年,新加坡船王、万邦集团创始人曹文锦让儿子曹慰德赴泰国拯救濒临倒闭的国际船务公司。泰国历经全球金融危机,正处于百业待兴之时,曹慰德认为这本身就是商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人们从炒股、炒房对暴富的迷恋中拉回来,安心工作,从而才使这个船务公司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航道。

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危机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夕阳产业产能的淘汰;对于行将淘汰的产能来说,能够认识到危机就是危机也是一种清醒,是一种敬畏。如果说危机淘汰是产能过剩的必然选择,那更是对相关产能之所以过剩的一种反思,有助于抑制浮躁。所谓形势比人强,在难以改变的大趋势面前,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这确实需要去捕捉新机,只不过这种新机不是过去偶然可以抓到机会的简单重复,也很难是幸运的再次降临。须知危机过后对生机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突破一定的成长瓶颈,在专、精、特方面更上层楼。在质量提升的形势倒逼中,没有其他机会或许是最后的机会;就像悬崖峭壁上绽放的山花,除了顶破石缝别无它途。

在自我提升的危机之解中,有所舍弃是必要的。那是为了轻装上阵,破釜沉舟,以便把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但是不能在为自己减负时而简单要求下级在各奔前程中找商机,同舟共济更为重要。在下级面前,对危机商机的转化不能停留在思辨指导状态,需要给与必要的资源支撑,否则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一种不负责任。而在疫情类危机中,上级或许不至于公开将在危机中发现商机当做企业愿景,但是如果利用危机所需要的产业供给的便利,给下级下达绩效目标,收入与绩效挂钩,或者采取经营正常状态下的回扣等激励措施,由此引发的舆论谴责,上级同样脱不了干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